李學川

《針灸逢源》~ 續刻 (4)

回本書目錄

續刻 (4)

1. 宣明五氣論

(次藏氣生時論之後)

五氣所病。心為噫(噯氣也。心脾胃皆有是證。由火之郁。而氣有不得舒伸也)肺為咳(肺屬金。故邪擊之有聲也)肝為語(問答之聲曰語。象木之仗條委曲也)脾為吞(象土包含。為物所歸)腎為欠(呵欠)為嚏。(音帝。噴嚏也。陽未盡而陰引之故欠。陽欲達而陰。發之故嚏。

故凡陽盛者不欠。下虛者無嚏)胃為氣逆。為噦(呃逆)為恐。(胃中寒。為噦。土實傷水。故腎為恐)大腸小腸為泄。(泄利)下焦溢為水(下焦為分注之所。氣窒不瀉。則溢於肌肉而為水)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邪實膀胱。氣不通利。則謂之癃。若下焦不能約束膀胱以固津液。

則為遺溺)膽為怒(怒。肝忘也。而膽亦然者。肝取決於膽也)是為五病,五精所並(聚也)精氣並於心則喜。並於肺則悲並於肝則憂並於脾則畏並於腎則恐(五臟精氣各有所藏。若合而並於一藏則邪氣實之。各顯其志如此)是謂五並。虛而相併者也(言藏氣有不足。則勝氣得相併也)五臟所惡。

心惡熱肺惡寒。肝惡風脾惡濕腎惡燥是謂五惡,五臟化液。心為汗(血之餘也)肺為涕(涕出於鼻)肝為淚(淚出於目)脾為涎(涎出於口)腎為唾(唾出於舌下廉泉二竅。足少陰腎脈循喉嚨挾舌本也)是謂五液,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辛散則氣益虛耗)咸走血。

血病無多食鹹(血得咸則凝結不流)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苦味沉降故走骨○九針論曰。苦走血。火化苦也。咸走骨水化咸也)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甘能生脹)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酸能收縮。在筋則病拘攣。又令人癃也)是謂五禁無令多食。

白話文:

(接續上一篇關於臟腑之氣產生時間的討論)

五臟之氣生病時會出現的症狀:心臟生病會打嗝(打嗝是因為心、脾、胃都有可能出現的症狀,是由於體內火氣鬱結,導致氣機無法舒暢);肺臟生病會咳嗽(肺屬金,所以受到邪氣侵襲時會發出聲音);肝臟生病會自言自語(這裡的語是指問答,如同樹木枝條一樣曲折);脾臟生病會吞嚥困難(脾像土壤一樣包容,能容納各種東西);腎臟生病會打哈欠(打哈欠)和打噴嚏(打噴嚏,是因為體內陽氣尚未耗盡而被陰氣引動才打哈欠;陽氣想要宣發,而被陰氣阻礙所以才打噴嚏。因此陽氣旺盛的人不會打哈欠,下焦虛弱的人不會打噴嚏);胃生病會氣逆(胃氣上逆)、噁心(想吐)和恐懼(胃中寒氣會導致噁心,脾土損傷到腎水,所以會感到恐懼);大腸和小腸生病會腹瀉(拉肚子);下焦的氣機外溢會變成水腫(下焦是水液分注的地方,如果氣機不暢導致水液無法正常排出,就會溢到肌肉中形成水腫);膀胱功能失常會小便不通暢(稱為癃閉),或者不能控制而尿失禁(膀胱被邪氣侵擾,氣機不通暢就會導致癃閉。如果下焦不能約束膀胱,使津液無法固守,就會造成尿失禁);膽生病會容易發怒(發怒是因為肝氣失調,而膽也一樣,因為膽的功能取決於肝)。這就是五臟生病會出現的五種症狀,五臟的精氣也會受到影響(聚集在一起)。精氣聚集在心臟,人就會表現出喜悅;精氣聚集在肺臟,人就會表現出悲傷;精氣聚集在肝臟,人就會表現出憂愁;精氣聚集在脾臟,人就會表現出畏懼;精氣聚集在腎臟,人就會表現出恐懼。(五臟的精氣各有其藏,如果聚集在某一個臟腑,則表示這個臟腑被邪氣侵擾,從而表現出上述的情緒)。這就叫做五精聚併,是由於臟腑虛弱,導致邪氣侵入引起的。

五臟各自厭惡的:心臟怕熱,肺臟怕寒,肝臟怕風,脾臟怕濕,腎臟怕燥。這就是五臟所厭惡的五種情況。

五臟會化生不同的液體:心臟化生汗液(是血的剩餘部分);肺臟化生鼻涕(鼻涕從鼻子排出);肝臟化生眼淚(眼淚從眼睛排出);脾臟化生口水(口水從口中排出);腎臟化生唾液(唾液從舌頭下面的廉泉穴附近兩個孔道排出,因為足少陰腎經是沿著喉嚨夾著舌根的)。這就是五臟化生的五種液體。

五味飲食的禁忌:辛辣的食物會使氣散失,氣病的人不要多吃辛辣(辛辣的食物能使氣散失,會導致氣更加虛弱);鹹味的食物會使血凝滯,血病的人不要多吃鹹味(血液遇到鹹味會凝結而不流通);苦味的食物會傷骨,骨病的人不要多吃苦味(苦味會往下沉降,所以會影響到骨頭。這裡提到苦走血是火所化的,鹹走骨是水所化的,另一種說法);甘味的食物會使肌肉膨脹,肌肉有病的人不要多吃甜味(甜味容易使肌肉膨脹);酸味的食物會使筋脈收縮,筋脈有病的人不要多吃酸味(酸味能收縮,會使筋脈拘攣,還會導致小便不通暢)。這就是五味飲食的禁忌,不要過量食用。

2. 通評虛實論

(首節)

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氣虛者。肺虛也。氣逆者。足寒也(氣逆不行。則無以及於四肢。陽虛於下故足寒)非其時則生當其時則死。餘臟皆如此(心肝脾腎各有衰旺之時。例皆同也。吳注時當旺之時也。如夏月人皆氣虛。冬月人皆足寒。皆非肺旺之時。故生。若當秋而氣虛。

則金衰於當旺時也。故死○類經注曰。以肺虛而遇秋冬。非相賊之時故生。若當春則金木不和。病必甚。當夏則金虛受克。病必死也。於義似通)所謂重實者。言大熱病。氣熱脈滿。是謂重實(證脈皆熱)經絡皆實是寸脈急而尺緩。(吳注作緊)滑則從(陽氣勝也)澀則逆也(陰邪勝)絡氣不足經氣有餘者。

脈口熱而尺寒也。秋冬為逆(陽虛者畏陰勝之時)春夏為從。治主病者(義見下文)經虛絡滿者。尺熱滿。脈口寒澀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陰虛者。畏陽盛之時)絡滿經虛。灸陰刺陽。經滿絡虛。刺陰灸陽(此正以絡主陽。經主陰。灸所以補。刺所以瀉也)脈氣上虛尺虛(甲乙經作脈虛氣虛尺虛。

吳注同)是謂重虛所謂氣虛者。言無常也(上虛為氣虛故言語輕微)尺虛者。行步恇然(尺虛為陰虛故行步恇然怯弱也。)

乳子而病熱(陽證)脈懸小者何如(懸絕而小陰脈也)曰。手足溫則生。寒則死,乳子中風熱喘鳴肩息者脈何如。曰。喘鳴肩息者脈(當)實大也。緩則生(大而緩為有胃氣)急則死(實而急為真藏見)腸澼(滯下)便血何如。身熱則死寒則生,腸澼下白沫何如。(白為氣病在大腸)脈沉則生(陰氣無傷)脈浮則死,腸澼下膿血何如(赤白並下)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滑為陰血。

大為陽氣)癲疾何如。脈搏大滑。久自已(氣血俱有餘)脈小堅實。死不治(肝之真藏脈也)癲疾之脈。虛則可治(言邪氣微)實則死(言邪氣氣盛)消癉虛實何如(消中而熱善飲善食也)脈實大。(血氣尚盛)病久可治。脈懸小堅。病久不可治。

白話文:

(首節)

當身體正氣虛弱時,就是虛證;當邪氣強盛時,就是實證。所謂的氣虛,通常指的是肺氣虛弱;氣往上逆,則會導致手腳冰冷(這是因為氣逆行不暢,無法輸送到四肢,屬於下焦陽氣不足的表現)。如果疾病發生在不該發生的時節,人就會活下來;如果疾病發生在應該衰弱的時節,人就會死亡,其他臟腑的情況也一樣(心、肝、脾、腎等都有其各自衰旺的時節,道理都相同。例如,夏天人容易氣虛,冬天人容易手腳冰冷,這些都不是肺氣旺盛的時候,所以還能存活。如果秋天出現氣虛,就代表肺金之氣在應該旺盛的時節衰弱,所以會死亡。)。

所謂的重實證,指的是發高燒的重病,氣機旺盛,脈象充實有力,這就是重實證(病情和脈象都呈現熱象)。經絡都呈現實證的表現是,寸脈跳動急促,而尺脈則相對緩和(一說為緊)。脈象滑,表示陽氣旺盛;脈象澀,表示陰邪過盛。如果絡脈之氣不足,而經脈之氣有餘,就會出現脈口發熱而尺脈寒冷的現象。秋冬季節出現這種情況,是逆證(陽氣虛弱的人,會畏懼陰氣旺盛的時節);春夏季節出現這種情況,是順證。治療時,要以病邪的主要性質為主。如果經脈之氣虛弱,而絡脈之氣充盛,就會出現尺脈發熱且充實,而脈口寒冷且澀的現象。這種情況如果在春夏季節出現,會導致死亡;如果在秋冬季節出現,則能存活(陰氣虛弱的人,會畏懼陽氣旺盛的時節)。如果絡脈充盛而經脈虛弱,就應該用艾灸來溫補陰經,用針刺來疏瀉陽經。如果經脈充盛而絡脈虛弱,就應該用針刺來疏瀉陰經,用艾灸來溫補陽經(這說明絡脈主陽,經脈主陰,艾灸有溫補的作用,針刺有疏瀉的作用)。脈象上部虛弱,尺脈也虛弱,這就是重虛證。所謂的氣虛,指的是氣機沒有常態(上部虛弱表示氣虛,所以說話聲音會輕微)。尺脈虛弱,則行走時會感到怯弱無力(尺脈虛弱表示陰虛,所以行走會怯弱無力)。

如果婦女在哺乳期間發熱(屬於陽證),脈象細小且懸浮,應該如何判斷?如果手足溫熱,就表示病能治癒,如果手足冰冷,就表示病重難治。哺乳期間的婦女如果出現中風發熱、氣喘鳴響、呼吸急促的症狀,脈象應該如何?氣喘鳴響、呼吸急促的人,脈象通常會呈現充實而強大的表現。如果脈象和緩,就表示病能治癒(脈象大而和緩表示胃氣尚存);如果脈象急促,就表示病重難治(脈象充實而急促表示真臟之氣已經顯現,病危)。腸道積滯下痢,便血應該如何判斷?如果身體發熱,就表示病重難治;如果身體寒冷,就表示病能治癒。如果腸道積滯下痢,排出白色黏液,應該如何判斷?(白色表示氣病,病位在大腸)如果脈象沉潛,就表示病能治癒(陰氣沒有損傷);如果脈象浮散,就表示病重難治。如果腸道積滯下痢,排出膿血,應該如何判斷?(排出赤白相雜的物質)如果脈象懸浮且斷絕,就表示病重難治;如果脈象滑而有力,就表示病能治癒(脈象滑表示陰血充足,脈象有力表示陽氣充足)。癲癇這種病應該如何判斷?如果脈象寬大且滑利,表示身體氣血充盈,經過一段時間會自行痊癒;如果脈象細小且堅實,表示病情嚴重,難以治癒(是肝臟真臟脈象顯現)。癲癇的脈象,如果呈現虛弱,表示病邪較輕,可以治療;如果呈現實證,表示邪氣旺盛,難以治癒。消渴病(糖尿病)的虛實情況應該如何判斷?(消渴病有消中症狀,會感到口渴,吃得多)如果脈象充實而有力,表示氣血尚盛,病程雖長,但能治癒;如果脈象細小、懸浮且堅硬,表示病程已久,難以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