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川

《針灸逢源》~ 卷六 (8)

回本書目錄

卷六 (8)

1. 蠱毒

閩廣之人。有於端午日午時捉虺蛇蜈蚣蝦蟆三物同貯一器。任其自相食啖俟一物獨存。取其毒於飲食中啖之。少則待以歲月。食盡五臟而後死。死則流毒於旁人。亦成此病。多則數日即死。其症心腹絞痛。如有蟲咬。吐下惡血。如豬肝爛肉。若不早治。百無一生。此之謂蠱病。

一中毒不論年之遠近。但取煮熟雞子。插金銀簪於內口含雞子一食頃。簪卵俱黑者是毒。否則非也。

初中毒方,青木香(一兩)水煎一碗空心吃之可吐。如不吐。至三服必吐。

不拘新久中毒方。雄黃,硃砂(各五錢研細),藜蘆(一錢○吃此藥不可吃酒凡人參沙參丹參元參細辛赤白芍吃藜蘆前後俱忌吃),巴豆(去殼細皮及油用霜三分)共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分)空心薑湯下。後當瀉去惡物。如煩悶。吃生鴨血。或煮鴨湯飲之。即愈。

白話文:

福建、廣東一帶的人,會在端午節中午時,抓來毒蛇、蜈蚣、蟾蜍這三種東西,放在同一個容器裡,讓牠們互相殘殺吞食,等到最後只剩下一種活著,就取出牠身上的毒液,摻在食物中給人吃。中毒輕微的,會慢慢發作,經過數月甚至數年,毒素會吃光內臟才死亡;死後毒素還會傳染給其他人,也造成這種疾病。中毒嚴重的,幾天就會死亡。症狀是心腹絞痛,像是有蟲在咬,會吐出或拉出像豬肝腐肉一樣的惡臭血塊。如果不及早治療,幾乎沒有活命的機會。這就是所謂的蠱病。

一旦中了蠱毒,不論時間長短,只要拿煮熟的雞蛋,在裡面插上金銀髮簪,含在嘴裡約莫一會兒,如果簪子和雞蛋都變黑,就表示是中毒了,否則就不是。

剛中毒的解毒方法,是使用青木香(一兩),用水煎煮成一碗,空腹喝下,可以催吐。如果沒吐,喝到第三次一定會吐出來。

不論中毒時間長短的解毒方法,是使用雄黃、硃砂(各五錢,磨成粉)、藜蘆(一錢,吃這個藥時不可以喝酒,凡是人參、沙參、丹參、元參、細辛、赤芍、白芍,在吃藜蘆前後都要忌吃),再加上巴豆(去掉殼、薄皮和油,取用霜狀的三分),全部磨成粉,用蜂蜜調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分,用薑湯空腹吞服。之後會拉出不好的東西。如果感到煩躁悶熱,可以吃生鴨血,或是喝煮過的鴨湯,就會痊癒。

2. 積聚

(亦名癥瘕)

積者。五臟所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聚者六府所成。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肝積名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肺積名息奔。在石脅下如覆杯。久則喘咳,心積名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則令人煩心,脾積名痞氣。

在胃脘。腹大如盤。久則飲食不能充肌膚,腎積名奔豚。(衝脈為病)發於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上下無時。久則喘逆。骨痿少氣。

夫癥者堅也。積在腹內。或腸胃之間。推之不動。名曰癥瘕者假也。其結聚浮假而痛。推移乃動。名曰瘕。痃癖者。在腹內。近臍左右各有一條筋脈急痛。名曰痃。僻在兩肋之間。有時而痛。名曰癖。若在小腹而牽引腰脅為疝瘕。

白話文:

(積聚也叫做癥瘕)

積,是五臟所產生的疾病。它剛開始發生時,有固定的部位,疼痛的範圍不會離開這個部位的上下,有開始和結束,左右也有一定的界限。聚,是六腑所形成的疾病。它剛開始發生時,沒有固定的根源,上下沒有停留之處,疼痛的位置也不固定。肝臟的積叫做肥氣,在左脅下像倒扣的杯子一樣。肺臟的積叫做息奔,在右脅下像倒扣的杯子一樣,時間久了會出現喘和咳嗽。心臟的積叫做伏梁,從肚臍上方開始,像手臂那麼大,向上延伸到心臟下方,時間久了會讓人心煩。脾臟的積叫做痞氣,在胃脘處,腹部脹大像盤子一樣,時間久了會因為吃不下東西而使肌肉消瘦。腎臟的積叫做奔豚(也與衝脈的病變有關),從少腹開始發作,向上衝到心臟,發作時肚子下面像小豬在跑一樣,上下竄動沒有定時,時間久了會出現喘、氣逆、骨頭痿軟、氣短。

所謂癥,指的是堅硬的腫塊。這種積塊在腹內,或者在腸胃之間,推它它不會動,就叫做癥。所謂瘕,指的是虛假的腫塊,它結聚在一起,是浮動的,按壓時會痛,推它會移動,就叫做瘕。痃癖,指的是在腹內,靠近肚臍左右各有條筋脈疼痛難忍,就叫做痃。癖,則在兩側肋骨之間,有時會疼痛,就叫做癖。如果在小腹,而且牽引到腰脅,就叫做疝瘕。

3. 黃疸

黃病多屬太陰濕土。脾不能勝濕復挾火熱,則鬱而生黃,古有五疸之名。曰黃汗、曰黃疸、曰谷疸、曰酒疸、曰女勞疸。(一名色疸)

黃汗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汗沾衣,色黃如柏汁,因汗出澡浴,熱留皮膚,此屬表症。黃疸身面眼目指甲皆黃,善飢溺黃,因濕熱蒸郁,邪留胃中,病屬裡症。

谷疸不能食,食已頭眩腹脹心煩,因大飢過飽,病屬中焦。酒疸心胸懊憹,欲吐不食,目黃鼻燥,面發赤斑,足脛滿溺赤,因大醉當風,毒留清道,病屬上焦,脈浮洪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其水穀之精氣,為濕熱所瘀而不行,變成黑疸,面黑目青膚粗燥,其脈微弱者不治。色疸額黑頭汗,手足心熱。

曰反惡寒,小便自利,大便黑,此由房勞傷腎所致,病屬下焦,若多渴者難治。(夏月濕熱相蒸,多有發黃之候,熱多其色明亮,濕多其色黯晦。)

白話文:

黃疸這種病大多屬於太陰脾經的濕氣問題。脾臟無法克服濕氣,反而又夾雜著火熱,就會鬱積而產生黃疸,古時候有五種黃疸的說法。分別是:黃汗、黃疸、谷疸、酒疸、女勞疸(又名色疸)。

黃汗的症狀是身體腫脹,發燒出汗而且口渴,汗水沾到衣服會呈現黃色,像柏樹汁液一樣。這是因為出汗後洗澡,熱氣留在皮膚裡,屬於表層的病症。黃疸的症狀是身體、臉部、眼睛、指甲都變黃,容易肚子餓、小便黃,這是因為濕熱之氣鬱積蒸發,邪氣留在胃裡,屬於內在的病症。

谷疸的症狀是吃不下東西,吃完後會頭暈、肚子脹、心煩,這是因為太餓或太飽,屬於中焦的病症。酒疸的症狀是胸口悶熱煩躁、想吐吃不下東西、眼睛黃、鼻子乾燥、臉上出現紅色斑點、腳腫、小便赤紅,這是因為喝醉酒後吹風,毒素留在清道,屬於上焦的病症。脈象浮洪的,先用催吐的方法治療;脈象沉弦的,先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如果水穀的精華被濕熱阻塞而無法運行,就會變成黑疸,臉色發黑、眼睛發青、皮膚粗糙乾燥,脈象微弱的就難以治癒。色疸的症狀是額頭發黑、頭部出汗、手腳心發熱。

還有一種情況是反而怕冷,小便正常,大便呈黑色,這是因為性生活過度導致腎虛,屬於下焦的病症。如果伴隨口渴的症狀就比較難治。(夏天濕熱交蒸,常常會有出現黃疸的情況,熱氣多時黃疸顏色鮮明,濕氣多時黃疸顏色黯淡。)

4. 腫脹

云樞水脹篇曰:膚脹、鼓脹可刺耶?岐伯曰:先瀉其脹之血絡,後調其經,(再)刺去其血絡也。

河間論五水灸法云:夫有風水、皮水、石水、黃汗,推各臟以論之。風合歸肝,皮合歸肺,黃汗歸脾,石合歸腎。風水脈浮必惡風,皮水脈亦浮按下沒指,石水脈沉腹滿不喘,黃汗脈沉遲發熱而多涎。久而不愈,必致癰膿。水腫脈浮帶數,即是虛寒潛止其間,久必沉伏,沉伏則陽虛陰實,為水必矣!要知水脈必沉是也。論曰:脈出者死,與病不相應也。唇黑則傷肝,缺盆盈平則傷心,臍出則傷脾,足心平則傷腎,背平則傷肺,皆不可治。

風水灸肝井(大敦),赤水灸心滎(少府),黃汗灸脾俞(太白),

皮水灸肺經(經渠),石水灸腎合(陰谷)。

歌曰:十般鼓脹要先知,切忌臍高凸四圍。腹上青筋休用藥,陰囊無縫不堪醫。背平如板終難治,掌上無紋有限時。五穀不消十日死,肚光如鼓效應遲。痰多氣短皆無藥,十個當知九個危。

氣腫從來不可醫,肚光如鼓甚蹺蹊,按之如石彈之響,泄氣方能見效奇。

白話文:

腫脹

《云樞水脹篇》說:皮膚腫脹、腹部腫脹可以用針刺治療嗎?岐伯回答說:先用針刺放出脹滿部位的血絡,然後調理相關的經脈,(再)刺破血絡放出瘀血。

河間先生論述五種水腫的灸法時說:風水、皮水、石水、黃汗這些水腫,要根據它們與各個臟腑的關聯來分析。風水與肝相關,皮水與肺相關,黃汗與脾相關,石水與腎相關。風水的脈象是浮的,必定怕風;皮水的脈象也是浮的,按下去手指感覺不到脈動;石水的脈象是沉的,腹部脹滿但不喘;黃汗的脈象是沉而遲緩,發熱而且多口水。如果這些水腫久治不癒,最終會導致癰瘡膿腫。水腫脈象浮而帶有數脈,說明是虛寒潛伏在體內,時間久了就會轉為沉伏脈。沉伏脈表示陽氣虛弱,陰寒過盛,一定會形成水腫!要知道,水腫的脈象一定是沉的。如果脈象是浮的,就表示病情與脈象不符,是死症。嘴唇發黑表示肝臟受損,鎖骨上的凹陷處(缺盆)平滿表示心臟受損,肚臍突出表示脾臟受損,腳心平坦表示腎臟受損,背部平坦表示肺臟受損,這些都是無法治療的。

治療風水可以使用艾灸肝經的井穴(大敦),治療赤水可以使用艾灸心經的滎穴(少府),治療黃汗可以使用艾灸脾俞穴(太白),

治療皮水可以使用艾灸肺經(經渠),治療石水可以使用艾灸腎經的合穴(陰谷)。

歌訣說:要知道十種鼓脹的情況,最忌諱肚臍高高凸起四周,腹部出現青筋就不要再用藥,陰囊沒有縫隙也無法治療。背部平得像木板一樣就難以治癒,手掌沒有紋路,壽命也有限。如果五穀不消化,十天就會死亡。肚子光滑像鼓一樣,效果會很遲緩。痰多氣短都是無法治療的,十個人中知道的有九個很危險。

氣腫這種病從來都是無法醫治的,肚子光滑像鼓一樣非常奇怪,按下去像石頭一樣堅硬,敲起來有響聲,只有泄氣才能看到效果。

5. 疝氣

肝所生病為狐疝(詳見下)足陽明之筋病㿉疝腹筋急。(㿉音頹○即子和所謂血疝)黃脈之至也。大而虛(脾受肝邪)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巢氏曰厥逆心痛飲食不下名厥疝)厥陰所謂㿗疝。婦人。少腹腫也。(㿗同㿉陰病也)脾傳之腎。病名疝瘕。少腹冤熱而痛。

出白(即筋疝)厥陰之陰盛。脈道不通為㿗癃疝(李士材曰。內有膿血小便不通)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督脈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

寒疝囊冷結硬如石。陰莖不舉控睪丸痛。此坐臥濕地。寒月涉水冒雨。或勞碌熱極。坐臥磚石而得。宜溫經散寒,水疝腎囊腫痛陰汗時出。或腫如水晶。或癢而搔出黃水。或小腹按之作水聲。此醉酒行房或過勞汗出。寒濕乘虛襲入下部而得宜利水除濕。有漏針去水者。人多不得其法。

筋疝陰莖腫脹。或潰或痛。或裡急筋縮。或莖中痛。痛極則癢或挺縱不收。或白物隨溲而下。此房勞及邪術所致。宜清火解毒,血疝。狀如黃瓜在小腹兩旁橫骨之端。俗云便癰。此醉飽勞碌。使內。氣血流入脬囊。結成癰膿。宜和血消瘀。氣疝上連腎區。下及陰囊。或因怒哭。

則氣鬱而脹。脹罷則氣散。宜散氣疏肝。小兒有此俗名偏氣。惟灸築實穴可消。狐疝狀如仰瓦臥則入小腹。行立則出小腹入囊而脹痛與狐之晝出穴而溺。夜入穴而不溺相類此脾氣下陷。宜升陽降陰,㿗疝。陰囊腫硬。如升。如斗不痛不癢。此地氣卑濕所生。宜導濕利水。一云㿗疝最大而堅沖氣犯心即能殺人。

(凡治㿗疝。非斷房事厚味不效)女子陰戶突出。亦皆疝類。但不名疝而名瘕。乃熱則不禁固也。宜以苦堅之。

七疝為病。若非勞役過度。即是遠行涉水。熱血得寒而凝滯於小腸膀胱之分。或濕乘虛而流入於足厥陰之經宜驅逐本經之濕熱稍安即加培養更慎酒色厚味為佳。

白話文:

疝氣

肝臟引起的疾病稱為狐疝,(詳細情況見後面)。足陽明經的筋脈發生病變,會導致㿉疝,表現為腹部肌肉緊張。(㿉疝,也叫做子和所說的血疝)。出現黃脈時,若脈象大而虛(這是因為脾臟受到肝邪的影響),導致腹部積聚氣體,產生厥逆的症狀,這種情況稱為厥疝。女性的情況與男性相同。(巢元方說,厥逆、心痛、飲食難以下嚥的情況稱為厥疝)。厥陰經所指的㿗疝,在婦女身上表現為小腹腫脹。(㿗與㿉相同,屬於陰部疾病)。脾臟將病邪傳給腎臟,這種疾病稱為疝瘕,會導致小腹發熱疼痛。

出白,也就是筋疝,是因為厥陰經的陰氣過盛,導致脈絡不通,形成㿗癃疝。(李士材說,這是因為內部有膿血,導致小便不通)。任脈發生疾病,在男子身上會導致內部結聚形成七種疝氣,在女子身上會導致帶下病和瘕聚。督脈發生疾病,會導致從少腹向上衝擊心臟的疼痛,大小便困難,這種情況稱為衝疝。

寒疝的症狀是陰囊冰冷、堅硬如石,陰莖無法勃起,牽引睪丸疼痛。這是因為坐臥在潮濕的地面,在寒冷的月份涉水淋雨,或者過度勞累,或在高溫時坐臥在磚石上導致。應當溫經散寒。水疝的症狀是腎囊腫脹疼痛,陰部經常出汗,有時腫脹如水晶,有時會癢,抓撓後會流出黃水,或者按壓小腹時會發出水聲。這是因為醉酒後行房或者過度勞累出汗,寒濕之氣趁虛侵入下部導致。應當利水除濕,有人使用針刺放出積水,但是很多人方法不對。

筋疝的症狀是陰莖腫脹,或潰爛或疼痛,或感到內部肌肉緊張、筋脈收縮,或者陰莖內部疼痛,疼痛到極點會發癢,或者陰莖挺起後無法縮回,或者會有白色分泌物隨小便排出。這是因為性生活過度以及邪術導致。應當清火解毒。血疝的形狀像黃瓜,位於小腹兩側橫骨的末端,俗稱便癰。這是因為酒足飯飽後過度勞累,導致體內氣血流入脬囊,結成癰膿。應當活血化瘀。氣疝向上連接腎區,向下延伸至陰囊,有時因為發怒或哭泣導致氣機鬱結而脹大,脹大後氣散則消退。應當疏散氣機,疏肝理氣。小兒有這種情況,俗稱偏氣,可以通過艾灸築實穴來消除。狐疝的形狀像仰放的瓦片,躺臥時會縮入小腹,站立或行走時會從腹部進入陰囊而脹痛,就像狐狸白天出洞,晚上回洞一樣。這是因為脾氣下陷導致,應當升陽降陰。㿗疝的症狀是陰囊腫脹堅硬,像升或斗一樣大,不痛也不癢。這是因為地氣卑濕所致,應當疏導濕氣,利水消腫。另有一種說法認為,㿗疝最大且堅硬,氣上沖犯心臟會導致死亡。

(凡是治療㿗疝,如果不斷絕房事和過食肥甘厚味是沒有效果的。)女性陰戶突出,也屬於疝氣的一種,但不稱為疝,而稱為瘕,這是因為熱邪導致無法固攝。應當用苦寒之藥來堅固。

七種疝氣的發生,如果不是因為過度勞累,就是因為長途跋涉涉水,熱血遇到寒冷凝滯在小腸和膀胱之間,或者是濕邪乘虛侵入足厥陰經導致。應當驅除本經的濕熱,症狀稍微好轉後應當加強調理,更要謹慎酒色,避免肥甘厚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