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旨緒余

《醫旨緒余》,一部明代醫家孫一奎撰寫的重要醫論著作,成書於萬曆年間,全書共二卷,約含六十餘篇文章。這部書不僅是孫一奎個人數十年行醫與治學心得的匯集,更是一部深度融合傳統哲學思想與中醫臨床實踐的力作,對後世醫學的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本書不同於常見的方藥匯編或單純醫案集,其獨特之處在於開篇便將醫學提升到一個極高的哲學層面進行探討。作者在卷首引用《太極圖說》,並撰寫〈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醫論〉、〈問三才所同者於人身何以見之〉等篇章。他認為天地萬物與人身同具「太極之理」與「理氣合一」的法則,人身作為「三才」之一,與天地息息相通。醫者欲洞悉病理、精準施治,必須從最根本的宇宙生成與運化原理入手,明瞭陰陽、五行、氣化、升降、消息、盈虛之數。孫一奎力陳《易經》與《內經》(《素問》、《靈樞》、《難經》)雖書名不同,但所闡述的原理實則一體同源,皆非外於陰陽。他甚至斷言,未能通曉《易》理者,不足以論及「太醫」之境,只能拘泥於表面方藥,而無法深入理解病機的根本。這種將醫學置於廣闊的宇宙觀和哲學框架下進行思考,是《醫旨緒余》最為醒目的特色,體現了作者對醫道本質的深刻體悟與追求。

在奠定了深厚的理論基石後,本書深入探討了中醫臨床的各個關鍵環節。內容雜論,涵蓋了脈象的奧妙、診法的要訣、病機的複雜變化、藥性的運用原則以及實際的醫案記錄。全書篇章雖多屬醫論性質,但字裡行間無不透露出作者豐富的臨床經驗與獨到的見解。例如,作者對脈象的論述,不僅限於描述,更結合病機進行分析,強調脈象是體內氣血變化、臟腑功能的直接體現。對診法的闡述,則強調整體觀念,要求醫者「察天時,稽氣運,審受病之因」,綜合分析患者所處的環境、體質、發病誘因等多方面因素,而非僅憑一隅之見。

《醫旨緒余》中「多有超人見解」,這不僅體現在對基本理論的深入剖析上,也展現在具體的病症辨識與治療上。例如,書中對咳、喘、哮等呼吸系統疾病的鑒別診斷與治療論述尤為精闢,這些病症在臨床上常常相互關聯又各有特點,作者能夠細緻區分其病機異同,並提出相應的治療方案,這對於後世醫家理解和處理這類疾病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此外,本書還包含作者對前賢醫家及其著作的評價。這種評價不是簡單的繼承或否定,而是基於作者自身的學術體悟和臨床實踐進行的獨立思考。例如,對張仲景等醫聖的論述,既肯定其貢獻,也可能結合時代背景或個人見解進行辨析,這反映了孫一奎作為一代名醫所具備的批判性思維和學術勇氣。從〈敘〉中可知,孫一奎認為醫學學習不能止於搜獵古人言詮,更要「因言詮融洽古人之神髓」,即領悟古籍背後的思想精華和臨床奧義。他的學醫過程「積之三十年所」,不僅博覽群書,更廣泛諮詢,不畏艱險「江淮河漢之險靡不蹈」,親自考察驗證,這種嚴謹勤奮、求真務實的治學精神,是其能夠形成「獨智益徹,而理窾益融」超人見解的重要原因。他將自己的體會、見解以及與人辯難的內容匯集,謙稱為「緒餘」,實則涵蓋了醫道精微的方方面面,包括三才、五行、相火、三焦、臟腑、經絡、呼吸之本原、脈義考訂、診法治法等,可謂內容廣博而精煉。

書中的醫案部分是理論聯繫實際的典範。通過具體的病例,作者展示了如何將前述的理論、診法、病機分析落實到臨床治療中。這些醫案不僅印證了作者的學術觀點和治療方法,也為後來的醫者提供了學習和借鑒的實踐範例。這種理論與實踐並重的結構,使得《醫旨緒余》既具備深刻的學術深度,又不失實用價值。

總之,《醫旨緒余》是一部體現孫一奎深厚學養、獨到見解和豐富經驗的醫學經典。它不僅為後人提供了關於脈象、診法、病機、藥性、醫案等方面的寶貴知識,更以其高屋建瓴的哲學視角,啟示醫者應將醫道置於更廣闊的天地人合一的框架下理解。其對經典的融會貫通、對病機的細緻分析、對臨床的精準把握以及批判性思維,使其在明代醫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並對後世醫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即便在今天,重讀此書,依然能從中獲得深刻的啟發,對理解傳統中醫的精髓,乃至思考醫學與生命、宇宙的關係,都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作為孫一奎《赤水玄珠》中的一部分,《醫旨緒余》無疑是這部宏大醫學著作中最具理論深度和思想光芒的篇章之一,值得醫學研究者和愛好者深入研讀。


上卷 (1)

上卷 (2)

上卷 (3)

上卷 (4)

上卷 (5)

上卷 (6)

上卷 (7)

上卷 (8)

上卷 (9)

上卷 (10)

上卷 (11)

上卷 (12)

上卷 (13)

上卷 (14)

上卷 (15)

上卷 (16)

上卷 (17)

上卷 (18)

上卷 (19)

上卷 (20)

上卷 (21)

上卷 (22)

上卷 (23)

上卷 (24)

上卷 (25)

上卷 (26)

上卷 (27)

上卷 (28)

上卷 (29)

上卷 (30)

上卷 (31)

下卷 (1)

下卷 (2)

下卷 (3)

下卷 (4)

下卷 (5)

下卷 (6)

下卷 (7)

下卷 (8)

下卷 (9)

下卷 (10)

下卷 (11)

下卷 (12)

下卷 (13)

下卷 (14)

下卷 (15)

下卷 (16)

下卷 (17)

下卷 (18)

下卷 (19)

下卷 (20)

下卷 (21)

下卷 (22)

下卷 (23)

下卷 (24)

下卷 (25)

下卷 (26)

下卷 (27)

下卷 (28)

下卷 (29)

下卷 (30)

下卷 (31)

下卷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