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旨緒余》~ 下卷 (28)
下卷 (28)
1. 標本陰陽論
天,陽,無,圓,氣,上,外,升,生,浮,晝,動,輕,燥,六腑。
地,陰,有,方,血,下,內,降,殺,沉,夜,靜,重,濕,五臟。
夫治病者,當知標本。以身論之,則外為標,內為本;陽為標,陰為本。故六腑屬陽、為標,五臟屬陰、為本,此臟腑之標本也。又,臟腑在內、為本,各臟腑之經絡在外、為標,此臟腑經絡之標本也。更人身之臟腑、陰陽、氣血、經絡,各有標本也。以病論之,先受病為本,後傳流病為標。
凡治病者,必先治其本,後治其標:若先治其標,後治其本,邪氣滋甚,其病益蓄。若先治其本,後治其標,雖病有十數,證皆去矣。謂如先生輕病,後生重病,當先治輕病,如是則邪氣乃伏,蓋先治本故也。若有中滿,無問標本,先治中滿,謂其急也。若中滿後有大小便不利,亦無問標本,先利大小便,次治中滿,謂尤急也。
除大小便不利及中滿三者之外,皆治其本,不可不慎也。
從前來者為實邪,從後來者為虛邪,此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是也。治法云: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假令肝受心火之邪,是從前來者為實邪,當瀉其子火也,然非直瀉其火,十二經中各有金木水火土,當木之分瀉其火也。故《標本淪》云: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
既標受火邪,先於肝經五穴中瀉滎心,行間穴是也;後治其標者,於心經五穴內瀉滎火,少府穴是也。以藥論之,入肝經藥為之引,用瀉心火藥為君,是治實邪之病也。假令肝受腎邪,是從後來者為虛邪,虛則當補其母,故《標本論》云: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既受水邪,當先於腎經湧泉穴中補水,是先治其標;後於肝經曲泉穴中瀉水,是後治其本。
此先治其標者,推其至理,亦是先治本也。以藥論之,入腎經藥為引,用補肝經藥為君是也。
白話文:
天屬陽,無形,呈現圓形,是氣的本質,向上升發,向外擴散,代表著生長、向上、輕盈、乾燥,對應於六腑。
地屬陰,有形,呈現方形,是血的本質,向下沉降,向內收斂,代表著殺伐、沉靜、夜晚、靜止、厚重、潮濕,對應於五臟。
治療疾病的人,應當知道標本的概念。以人體來說,外在為標,內在為本;陽性為標,陰性為本。所以六腑屬於陽,是標;五臟屬於陰,是本。這是臟腑的標本概念。再者,臟腑在體內為本,各臟腑的經絡在體外為標,這是臟腑經絡的標本概念。更進一步來說,人體的臟腑、陰陽、氣血、經絡,各自都有其標本。以疾病來說,先發生的病為本,後續傳變的病為標。
凡是治療疾病,必須先治療根本,再治療枝節;如果先治療枝節,再治療根本,邪氣會更加嚴重,疾病也會持續累積。如果先治療根本,再治療枝節,即使疾病有十多種,症狀也能夠消除。例如,先發生輕微的病,後來產生嚴重的病,應當先治療輕微的病,這樣就能夠使邪氣潛伏,因為這是先治療根本的緣故。如果出現腹部脹滿,不論標本,應當先治療腹部脹滿,因為情況緊急。如果腹部脹滿後又出現大小便不通暢,也不論標本,應當先通利大小便,再治療腹部脹滿,因為情況更加緊急。
除了大小便不通暢和腹部脹滿這三種情況之外,其餘都應當治療根本,不可不謹慎。
從先前發生的邪氣是實邪,從後來發生的邪氣是虛邪,這就像子能讓母親實,母親能讓子虛一樣。治療方法是: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假設肝臟受到心火的邪氣侵擾,這是從先前來的實邪,應當瀉其子火,但並不是直接瀉心火,而是在肝經的五行屬性中,瀉屬於木的部位的火。所以《標本論》說:治本而後治標,要先治療根本,再治療枝節。
如果標出現火邪,要先在肝經五輸穴中瀉屬於滎穴的心,也就是行間穴;之後再治療枝節,在心經五輸穴中瀉屬於滎穴的火,也就是少府穴。從用藥來說,用引經藥進入肝經,用瀉心火的藥作為主藥,這是治療實邪的方法。假設肝臟受到腎水的邪氣侵擾,這是從後來來的虛邪,虛則應當補其母,所以《標本論》說:先治枝節再治根本,要先治療枝節,再治療根本。如果受到水邪,應當先在腎經湧泉穴中補水,這是先治療枝節;之後再在肝經曲泉穴中瀉水,這是後治療根本。
這樣先治療枝節的道理,推究其根本,也是先治療根本。從用藥來說,用引經藥進入腎經,用補肝經的藥作為主藥,就是這個道理。
2. 五方之正氣味
(制方用藥附)
東方甲風乙木,其氣溫,其味甘,在人以肝、膽應之。
南方丙熱丁火,其氣熱,其味辛,在人以心、小腸、三焦、包絡應之。
中央戊濕,其本氣平,其兼氣溫、涼、寒、熱,在人以胃應之。
中央己土,其本味鹹,其兼味辛、甘、酸、苦,在人以脾應之。
西方庚燥辛金,其氣涼,其味酸,在人以肺、大腸應之。
北方壬寒癸水,其氣寒,其味苦,在人以腎、膀胱應之。
人乃萬物中之一也,獨陽不生,獨陰不長,須稟兩儀之氣而生化也。聖人垂世立教,不能渾說,必當分析,以至理而言,則陰陽相附不相離,其實一也。呼則隨陽出,吸則隨陰入。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此上說止明補瀉。用藥,君之一也,故曰主病者為君。用藥之機會,要明輕清成象,重濁成形,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清中清者,清肺以助其天真:清中濁者,榮華腠理。濁中清者,榮養於神;濁中濁者,堅強骨髓。故《至真要大論》云:五味陰陽之用,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鹹味湧泄為陰。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軟、或堅,各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之平也。
白話文:
(關於藥方和用藥的附註)
東方屬性為甲木和乙木,其氣是溫和的,味道是甘甜的,在人體對應的是肝臟和膽囊。
南方屬性為丙火和丁火,其氣是熱烈的,味道是辛辣的,在人體對應的是心臟、小腸、三焦(一種功能性的概念,指上、中、下三部分)和心包絡。
中央屬性為戊土,其本性是平和的,兼具溫、涼、寒、熱的特性,在人體對應的是胃。
中央屬性為己土,其本味是鹹的,兼具辛、甘、酸、苦的味道,在人體對應的是脾。
西方屬性為庚金和辛金,其氣是涼爽的,味道是酸澀的,在人體對應的是肺臟和大腸。
北方屬性為壬水和癸水,其氣是寒冷的,味道是苦澀的,在人體對應的是腎臟和膀胱。
人是萬物中的一種,只有陽氣無法產生,只有陰氣也無法成長,必須具備陰陽兩種氣才能夠產生和變化。聖人教導世人,不能只講大概,必須加以分析。用最根本的道理來說,陰陽互相依附,不能分離,實際上是一體的。呼氣時陽氣隨之而出,吸氣時陰氣隨之而入。天藉由陽氣產生陰氣,地藉由陽氣使陰氣藏匿。以上說的主要是為了說明補瀉的道理。用藥如同君主,所以說主導疾病的藥物為君。用藥的時機,要知道輕清之氣形成表象,重濁之氣形成實質。來源於天的藥物趨向上,來源於地的藥物趨向下,這樣就能各從其類。
清氣中的清氣,能清肺以輔助肺的先天之氣;清氣中的濁氣,能滋養皮膚的紋理。濁氣中的清氣,能滋養精神;濁氣中的濁氣,能強壯骨髓。所以《至真要大論》說:五種味道的陰陽作用,辛辣和甘甜能發散為陽,酸味和苦味能湧泄為陰,淡味能滲泄為陽,鹹味能湧泄為陰。這六種味道,有的收斂,有的發散,有的緩和,有的急促,有的乾燥,有的滋潤,有的柔軟,有的堅硬,各自按照其有利的方向發揮作用,調和氣的運行,使之達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