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旨緒余》~ 下卷 (29)
下卷 (29)
1. 隨證治病藥品
如頭痛,須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經藥。太陽川芎,陽明白芷,少陽柴胡,太陰蒼朮,少陰細辛,厥陰吳茱萸
如頂巔痛,須用藁本,去川芎。
如肢節痛,須用羌活;去風濕亦宜用之。
如腹痛,須用芍藥;惡寒而痛,加桂;惡熱而痛,加黃柏。
如心下痞,須用枳實、黃連。
如肌熱及去痰者,須用黃芩,肌熱,亦用黃耆。
如腹脹,用薑製厚朴(一本有芍藥)。
如虛熱,須用黃耆;止虛汗亦用。
如脅下痛,往來潮熱,日脯潮熱,須用柴胡。
如脾胃受濕,沉困無力,怠惰好臥,去痰,用白朮。
如破滯氣,用枳殼,高者用之。夫枳殼者,損胸中至高之氣,二三服而已。
如破滯血,用桃仁、蘇木。
如補血不足,須用甘草。
如去痰,須用半夏。熱痰加黃芩;風痰加南星;胸中寒痰痞塞,用陳皮、白朮。多用則瀉脾胃。
如腹中窄狹,須用蒼朮。
如調氣,須用木香。
如補氣,須用人參。
如和血,須用當歸;凡血受病者,皆當用也。
如去下焦濕腫及痛,並膀胱有火邪者,必須酒洗防己、草龍膽、黃柏、知母。
如去上焦濕及熱,須用黃芩,瀉肺火故也。
如去中焦濕與痛、熱,用黃連,能瀉心火故也。
如去滯氣,用青皮;勿多服,多則瀉人真氣。
如渴者,用乾葛、茯苓,禁半夏。
如嗽,用五味子。
如喘者,用阿膠。
如宿食不消,須用黃連、枳實。
如胸中煩熱,須用梔子仁。
如水瀉,用白朮、茯苓、芍藥。
如氣刺痛,用枳殼,看何部分,以引經藥導使之行則可。
如血刺痛,用當歸,詳上下用根梢。
如瘡痛不可忍者,用寒苦藥如黃柏、黃芩,詳上下用根梢及引經藥則可。
如眼痛不可忍者,用黃連,當歸根。以酒浸煎。
如小便黃者,用黃柏;數者,澀者,或加澤瀉。
如腹中實熱,用大黃、芒硝。
如小腹痛,用青皮。
如莖中痛,用生甘草梢。
如驚悸恍惚,用茯神。
如飲水多,致傷脾,用白朮、茯苓、豬苓。
如胃脘痛,用草豆蔻。
凡用純寒、純熱藥,必用甘草,以緩其力也。寒熱相雜,亦用甘草,調和其性也。中滿者,禁用,經云:中滿勿食甘。
白話文:
針對不同症狀選用藥物:
例如頭痛,要用川芎;如果沒效,就各自加入引經藥。太陽經頭痛用川芎,陽明經頭痛用白芷,少陽經頭痛用柴胡,太陰經頭痛用蒼朮,少陰經頭痛用細辛,厥陰經頭痛用吳茱萸。
如果是頭頂痛,要用藁本,不用川芎。
如果是肢體關節疼痛,要用羌活;它也能去除風濕。
如果是腹痛,要用芍藥;如果是怕冷而痛,要加桂;如果是怕熱而痛,要加黃柏。
如果是心下痞塞不適,要用枳實、黃連。
如果是肌肉發熱以及要化痰,要用黃芩,肌肉發熱也可用黃耆。
如果是腹脹,用薑製過的厚朴(有的版本寫有芍藥)。
如果是虛熱,要用黃耆;它也能止虛汗。
如果是脅肋疼痛,發作時而有時無,像潮水一樣的發熱,像午後潮熱,要用柴胡。
如果是脾胃受濕,感到身體沉重困倦無力,疲勞想睡覺,要化痰,用白朮。
如果是要疏通阻滯的氣,用枳殼,針對上方部位用它。枳殼會耗損胸中上部的氣,吃兩三次就好。
如果是要疏通阻滯的血,用桃仁、蘇木。
如果是補血不足,要用甘草。
如果是要化痰,要用半夏。熱痰加黃芩;風痰加南星;胸中寒痰痞塞,用陳皮、白朮。多用會瀉脾胃。
如果是腹部感到狹窄,要用蒼朮。
如果是要調理氣機,要用木香。
如果是要補氣,要用人參。
如果是要調和血,要用當歸;凡是血有問題,都要用它。
如果是要去除下焦濕腫和疼痛,以及膀胱有火邪,必須用酒洗過的防己、草龍膽、黃柏、知母。
如果是要去除上焦的濕和熱,要用黃芩,因為它能瀉肺火。
如果是要去除中焦的濕和痛、熱,用黃連,它能瀉心火。
如果是要疏通阻滯的氣,用青皮;不要多吃,多吃會耗損人的真氣。
如果是口渴,用葛根、茯苓,禁用半夏。
如果是咳嗽,用五味子。
如果是氣喘,用阿膠。
如果是宿食不消化,要用黃連、枳實。
如果是胸中煩悶發熱,要用梔子仁。
如果是水瀉,用白朮、茯苓、芍藥。
如果是氣刺痛,用枳殼,看是哪個部位,用引經藥引導藥力到該部位即可。
如果是血刺痛,用當歸,詳細區分上下部位用根部或梢部。
如果是瘡痛無法忍受,用寒涼苦味的藥如黃柏、黃芩,詳細區分上下部位用根部或梢部以及引經藥,即可。
如果是眼痛無法忍受,用黃連、當歸根,用酒浸泡後煎煮。
如果是小便黃,用黃柏;如果是頻繁或排尿困難,可以加澤瀉。
如果是腹中實熱,用大黃、芒硝。
如果是小腹痛,用青皮。
如果是陰莖疼痛,用生甘草梢。
如果是驚悸恍惚,用茯神。
如果是喝水多,導致傷脾,用白朮、茯苓、豬苓。
如果是胃脘痛,用草豆蔻。
凡是用純寒或純熱的藥,一定要用甘草,來緩解藥力。寒熱相雜的情況,也要用甘草,來調和藥性。中焦脹滿的人,禁用甘草,古書說:「中滿的人不要吃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