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醫旨緒余》~ 下卷 (5)

回本書目錄

下卷 (5)

1. 六十、《醫通》節文

生生子曰:余嘗稱宋儒謂為人子不可不知醫為知言已,觀《韓氏醫通》,益證斯言為匪欺也。韓飛霞為親習醫,而餘澤遍物,閱其集方楷當,而修制合宜,其投劑多奇中,有以哉!余懼其術沒沒也,用採其論藥數款附於集,令後人識有韓飛霞雲。

白話文:

生生子說:我曾經說過宋朝的儒者說為人子女不可不懂醫學,這句話實在說得很有道理。看了《韓氏醫通》之後,更加證明這句話不是虛假的。韓飛霞因為侍奉雙親而學習醫術,他的恩澤也普及到萬物。翻閱他的醫方,都寫得工整妥當,藥材的炮製也十分合宜,他開出的藥方大多能準確地對症下藥,實在有他的道理啊!我擔心他的醫術會失傳,所以選取他的一些論藥的觀點附在這本書裡,讓後人知道有韓飛霞這個人。

2. 《醫通》緒論章

飛霞子曰:天地萬物,氣成形也。不位不育,病之時也。人之養氣踐形而致中和者,醫之道也。夫醫而至於針砭藥餌,第二義矣。《易》無妄九五曰:「無妄之疾,勿藥有喜。」孔子曰:「無妄之藥,不可試也。」此最上義也。得醫之最上義者,氣之沖,神之化,皆此身之真息以踵也。盧扁指豎子,華佗剖腸腑,白玉蟾呵臀癰,藥餌云乎哉,針砭云乎哉?!

風土異宜,自然氣隔,古分南北二政,自今輿圖,以河界南北,而江之東,關之西,可類從矣。南北云者,陰陽之軌,四方之轂,八風之輻輳也。

人之稟賦,三天兩地,一氣流行而已。氣失其平之謂疾,疾甚之謂病,三才相因之謂機,機動之謂時。《陰符經》曰: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復。又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又曰:三才既宜,三盜既安。嗚呼!此可以契醫之三昧矣乎。

醫之理,可比《周易》,針砭藥餌,即卜筮法也。丹溪云:冷生氣,高陽生之謬言。予謂冷生氣,是復卦䷀。熱生風,是姤卦䷫。即天根月窟之化機,《內經》所謂「亢則害,承乃制」者也。故王安道論曰:易也者,造化之不可常者也,惟其不可常,故神化莫能測。《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謂神」。世之攻醫卜而自小焉者何也?!

白話文:

飛霞子說: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都是由氣凝聚成形的。如果氣的運行不順暢,無法發揮正常功能,就會產生疾病。人要順應自然之道,調養體內的氣,讓身體達到平和的狀態,這就是醫學的根本。如果醫學只停留在針灸、砭石、藥物等治療手段,那就只是第二層的意義。《易經》的無妄卦九五爻說:「沒有預期到的疾病,不用藥也會痊癒。」孔子也說:「不用妄加用藥。」這才是醫學的最高境界。能夠領悟醫學最高境界的人,他的氣可以暢通,精神可以轉化,這些都歸功於他自身真正的呼吸吐納。名醫扁鵲能夠點醒糊塗的太子,神醫華佗能夠剖開病人的肚子,白玉蟾能夠用呵氣的方式治療臀部的腫瘡,這些又怎麼是藥物或針砭可以比擬的呢?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風土人情,自然氣候也不同,因此古代將天下分為南北兩部分來治理。現在的地圖,可以以黃河為界來區分南北,而長江以東、關隘以西的地方,可以類比處理。所謂的南北,指的是陰陽運行的軌跡、四方的中心、以及八方氣流匯聚的地方。

人的天賦稟性,來自於天、地、人三者,體內的氣只是在不斷地運行。氣失去平衡就叫做「疾」,「疾」嚴重了就叫做「病」,天地人三者互相影響就叫做「機」,「機」一旦產生變化就叫做「時」。《陰符經》說:上天產生殺機,會使星辰移動,星宿變換。大地產生殺機,會使龍蛇從地底冒出來。人產生殺機,會使天地顛倒。又說:能順應時節飲食,身體的各個部位都能得到調理;能掌握機運,萬物的變化都會安穩。還說:天地人三者都能和諧,那麼偷取三者精華的盜賊都能安穩。唉!這句話應該可以作為領悟醫學精髓的啟示吧。

醫學的道理,可以比喻成《周易》。針砭、藥物等治療手段,就像是占卜算卦的方法一樣。朱丹溪說:「寒冷會產生氣」,這是很荒謬的說法。我認為,寒冷產生氣,就像《易經》中的復卦一樣;熱會產生風,就像《易經》中的姤卦一樣。這都屬於天地間陰陽運化的樞紐。《內經》所說的「亢盛則有害,承順才能克制」,也是這個道理。所以王安道說:「《易經》講的是造化的變化無常,正因為它變化無常,所以神妙莫測。」《易經》說:「一陰一陽就叫做道,陰陽變化莫測就叫做神。」那些輕視醫學和占卜的人,到底是為什麼呢?

3. 藥性裁成

藥有成性,必材相制,味相洽,而後達夫病情,古書如《本草括》《湯液》《珍珠》諸篇,予不能悉記也,而二五之升沉,鹹苦酸辛甘者,觸物在焉,姑列數則,以例其餘。

論用藥,標病攻擊,宜生料者,以氣全力強;本病服餌,宜制煉調劑大成,病在元氣,宜醇淡。

論人參,人參煉膏,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鄉,王道也。黑附子回陽,霸功赫奕。甘草調元,無可無不可。

論當歸,當歸主血分之病,川產力剛可攻,秦產柔宜補。凡用,本病酒製;而痰獨以薑汁浸透,導血歸源之理。熟地黃亦然。血虛,以人參、石脂為佐;血熱,以生地黃、薑黃、條芩佐之,不絕生化之源。血積,配以大黃。婦人形肥,血化為痰,二味姜浸,佐以利水道藥。要之,血藥不容舍當歸,故古方四物湯以為君,芍藥為臣,地黃分生熟為佐,川芎為使,可謂典要云。

論香附,香附主氣分之病,香能竄,苦能降,推陳致新,故諸書皆云益氣,而俗有耗氣之訛,女科之專,非也。治本病,略炒;兼血,以酒煮;痰,以薑汁;虛,以童便浸;實,以鹽水煮;積,以醋浸水煮。婦人血用事,氣行則無疾,老人精枯血閉,惟氣是資;小兒氣日充,形乃日固。大凡病則氣滯而餒,故香附於氣分為君藥,世所罕知。佐以木香,散滯泄肺;以沉香,無不升降;以小茴香,可行經絡;而鹽炒則補腎間元氣。香附為君,參耆為臣,甘草為佐,治虛怯甚速。佐以厚朴之類,決壅積;佐以稜、莪之類,攻壅積之甚者。予嘗避諸香燥之熱,而用檀香佐香附者,以檀香流動諸氣極妙也。

論半夏,痰分之病,半夏為主。脾主濕,每惡濕,濕生痰,而寒又生濕,故半夏之辛,燥濕也。然必造而為曲,以生薑自然汁、生白礬湯等分,共和造麴,楮葉包裹風乾,然後入藥。風痰,以豬牙皂角煮汁去渣滓,煉膏如餳,入薑汁。火痰黑色,老痰如膠,以竹瀝或荊瀝入薑汁。濕痰白色,寒痰清,以老薑煎濃湯,加煅白礬三分之一(如半夏三兩、煅白礬一兩)。俱造麴如前法。予又以霞天膏加白芥子三分之二,薑汁、礬湯、竹瀝造麴,治痰積沉痼者,自然使腐敗,隨大小便出,或散而為瘡,此半夏曲之妙也。古方二陳湯以此為君,世醫因辛,反減至少許。而茯苓滲濕,陳皮行氣,甘草醒脾,皆臣佐使,而反多其銖兩,蓋不造麴之過。觀法制半夏,以薑、礬制辛,即能大嚼是也。佐以南星,治風痰。以薑汁酒浸炒芩、連,及栝蔞實、香油拌曲略炒之類,治痰火。以曲炒枳殼。枳實,薑汁浸蒸大黃、海粉之類,治老痰。以蒼朮、白朮俱米泔薑汁浸炒,甚至乾薑、烏頭,皆治濕痰。而常有脾泄者,以肉豆蔻配半夏曲,加神麯、麥芽作丸,尤有奇效。厚養之人,酒後多此,而苦痰為病者,十常八九也。方書謂天下無逆流之水,人身有倒上之痰,氣亂血餘,化而為痰,故治痰以行氣殺血為要。

論黃連,火分之病,黃連為主。五臟皆有火,平則治,病則亂。方書有君火、相火、邪火、龍

火之論,其實一氣而已。故丹溪云:「氣有餘,便是火」。分為數類;,凡治本病,略炒以從邪。實火,以朴硝湯,假火以酒,虛火以醋,痰火以薑汁,俱浸透炒。氣滯火以茱萸,食積泄以黃土,血癖癥瘕痛以乾漆,俱以水拌同炒,去萸、土、漆。下焦伏火,以鹽水浸透焙。目疾,以人乳浸蒸,或點或服。生用為君,佐官桂少許,煎百沸,入蜜空心服,能使心腎交於頃刻。入五苓、滑石,大治夢遺。以土、薑、酒、蜜四炒者為君,使君子為臣,白芍藥酒煮為佐,廣木香為使,治小兒五疳。以茱萸炒者,加木香等分,生大黃倍之,水丸,治五痢。以薑汁酒煮者為末,和霞天膏,治癲癇、諸風眩暈、瘡瘍,皆神效。非彼但云瀉心火,而與芩、柏諸苦藥例稱者比也。

論諸藥,余治沉疴,先循經絡者,即諸古書所載引經報使藥,貴識真爾。如心經,以人參益氣,石脂補血,硃砂鉦心,天竺黃去痰,澤瀉瀉熱,而蓮肉、茯神、赤茯苓、遠志、益智、酸棗之屬,利心竅以安神識。中間制煉,如以苦焦之味達本經,咸引所畏,辛避所勝,酸益其母,而甘泄其子,皆裁成藥性之道。

論五穀,粳米造飯,用荷葉煮湯者寬中。芥菜葉者豁痰。紫蘇葉者行氣解肌。薄荷葉者清熱。淡竹葉者闢暑。造粥則白粥之外,入茯苓酪者,清上實下。薯蕷粉者,理胃。花椒汁者,闢嵐瘴。薑、蔥、豉汁者發汗。與夫古方羊腎、豬腎之類,無非藥力也。一人淋,素不服藥,余教以專啖粟米粥,絕他味,旬余減,月餘痊,此五穀治病之理。

論五果,梨汁疏風豁痰;蒸露治內熱。藕汁研墨,止吐血鼻衄;研桃仁調酒,破血積。胡桃仁佐破故紙,鹽水糊丸,治腰濕痛如神。大棗煮汁,去渣煉膏,救小兒脾虛胃寒,不能藥者。蓮肉作末,蘇噤口痢。柿蒂加㾓頭糠,止轉食。凡此余以應驕習之家,亦五果治疾之理。

論五菜,韭白愈淋,予澀精。大蔥汁和五倍子末,澀虛脫之痢,非虛脫不用。莧煮汁,愈初痢。蘿蔔風乾,愈傷食嗽。白扁豆益脾清暑。蒜汁煮香附,加蓽茇、大黃,治瘴鄉中毒。諸菜俱能治病,貴專啖耳。

論五畜禽蟲之屬,黃牛肉補氣,與棉黃耆同功。羊肉補血,與熟地黃同功。豬肉無補,而人習之化也。惟膽於肝,肚於胃,腰子於腎,脊髓於骨,心於血,可引諸藥入本經,實非其補。鹿則全體大補,異時每欲以肉汁煉膏,如霞天膏、小刀圭之法,恨不多得。牛肝連膽,用朴硝作脯,消痞塊。骨髓煎油,擦四肢之損。禽則鵝善疏風、稚雞補損,老雞作羹起衰。蟲則蜣螂,土裹燒熟,與兒食,治疳。蚋皮作丸,大治驚癇疳痢。以上予治厚養之人多用之,亦從其化也。獨犬之壯陽,俗夫所尚,古方戊戌酒,蓋為虛寒病設耳。或云士無故不殺犬豕,則古人已饈於珍矣,意者,黑黃二色,足補脾腎,亦可如小刀圭法為之,以治虛怯勞瘵,而戒恣欲之非,價廉工省,可濟貧乏云。

論異類有情丸,人至中年,覺體衰弱,便可以此丸服餌。此方藥僅三品,而補性極峻。蓋鹿乃陽獸,食山中之靈草,故多壽。夏至一陰生,而角便解,角得純陽之氣,故補人身之陽。龜者,靈物也。屬陰,能養息,上可補心,下可補腎,故補人身之陰。虎,西方之獸也,屬金而能抑木,故虎嘯而風生也。三者皆多壽,皆有生育,皆有靈性,殊非草木金石比也,服餌寧無補益乎。

鹿茸、鹿角霜、龜板、虎脛骨,各如常制,為末,以豬脊髓加煉蜜為丸,梧桐子大,空心鹽湯吞五七十丸。或加豬膽汁一、二合,和於劑中,以寓降火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