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旨緒余》~ 上卷 (17)
上卷 (17)
1. 二十三、宗氣營氣衛氣說
此氣行於晝二十五度,行於夜二十五度,始於手太陰,五十度而復會於手太陰。而行晝行夜,十二經之陰陽皆歷焉,所謂太陰主內者此也。於衛氣,則曰:衛氣者,陽精之氣也,亦宗氣之所統,猶太極之分而為陽也。晝日行於陽二十五度,夜行於陰二十五度,始於足太陽,五十度而復會於足太陽。
引《靈樞·歲露篇》曰:「衛氣一日一夜,常大會於風府。」風府者,足太陽督脈陽維之會,所謂太陽主外者此也。蓋營氣行陽行陰,主晝夜言;衛氣行陰行陽,主陽經陰經言。營氣之行於晝者,陽經中有陰經;行於夜者,陰經中有陽經。故行陰行陽,主晝夜言也。衛氣則晝必止行於陽(行三陽經也),夜必止行於陰(行三陰經也),是陰陽不指晝夜言也。
又謂《靈樞·五十營》等篇,言氣脈流行,自手太陰而始,至足厥陰而終,循環不已,漏水下一百刻,計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八百一十丈。推之,則二刻行一度,為一周身也:晝夜共行五十度,則每經各行五十次矣。並未嘗言肺止行寅時,大腸止行卯時。又不思各經長短不同,難以分時註釋。
如果十二經分配十二時,則一時止行一經,何以能八刻之一千八十息,脈行六十四丈八尺,而四度周於身也?又何以能十二時之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八百一十丈而五十度周於身也?所謂一時止行一經者,實理勢之所必無也。以上考正,皆出《靈》、《素》,蓋此公精究經旨,融會脈絡,王冰以下,一人而已,非苦心積累不能也,觀第一難一章,則可以見其概。
惜乎獨於三焦惑於陳無擇之言,未之加察,餘三復之餘,微有慨焉,然終不以寸朽而棄合抱之材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主要在闡述中醫理論中「宗氣」、「營氣」和「衛氣」的運行規律,以及對某些傳統觀點的質疑。
營氣: 營氣在白天和夜晚各運行二十五度,從手太陰肺經開始,運行五十度後回到手太陰肺經。營氣運行於白晝和夜晚,會經過十二經脈的陰經和陽經,這就是所謂「太陰主內」的含義。
衛氣: 衛氣是陽氣的精華,也由宗氣統領,就像太極分化而成的陽。衛氣白天在陽經運行二十五度,夜晚在陰經運行二十五度,從足太陽膀胱經開始,運行五十度後回到足太陽膀胱經。
根據《靈樞·歲露篇》的記載,衛氣在一天一夜中都會在風府穴匯合。風府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督脈和陽維脈交會的地方,這就是所謂「太陽主外」的含義。營氣的運行規律是運行於陽經和陰經,主要與晝夜有關;而衛氣的運行規律則是運行於陰經和陽經,主要與陽經和陰經有關。營氣在白天運行時,陽經中會有陰經;在夜晚運行時,陰經中會有陽經。所以說營氣運行陰陽,主要是按晝夜劃分的。衛氣則白天一定運行在陽經(也就是三陽經),夜晚一定運行在陰經(也就是三陰經),它所指的陰陽並非晝夜。
另外,《靈樞·五十營》等篇章提到,氣脈的運行從手太陰肺經開始,到足厥陰肝經結束,循環不已。漏水計時一百刻的時間裡,共經過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脈搏運行八百一十丈。由此推算,兩刻時間運行一度,這是一周全身的運行。晝夜總共運行五十度,那麼每條經脈都要運行五十次。這段文字強調,經脈運行並非肺經只在寅時運行,大腸經只在卯時運行。而且,各經脈的長度不同,難以用時間來註釋。
如果將十二經脈分配到十二個時辰,那麼一個時辰只運行一條經脈,又怎麼能做到在八刻時間裡經過一千零八十次呼吸,脈搏運行六十四丈八尺,而且運行四度周身?又怎麼能在十二個時辰裡經過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脈搏運行八百一十丈,而且運行五十度周身呢?所謂一個時辰只運行一條經脈的說法,實在是沒有道理的。以上這些考證都出自《靈樞》和《素問》,說明作者精通經脈的要義,融會貫通,是王冰以後難得一見的人才,絕非一般人苦心積累所能達到。觀看《第一難》的內容,就可以了解大概。
可惜的是,作者在三焦的問題上,受到了陳無擇言論的迷惑,沒有仔細考察。作者多次思考後,對此感到有些遺憾,但終究不會因為這一點小瑕疵,而否定他整體的成就。
2. 二十四、痢與滯下辯
或有問於余曰:劉河間云:仲景治痢,多用承氣,但與滯下混同立論,而無分別。考之諸方,亦未見其有分治者,抑河間之說不足憑歟?余曰:前人略之也,經雖無明文,然顧名思義可知矣。書曰:夏傷於暑,秋多瘧痢。痢者,利也,通利之義,乃時症也。或從泄瀉而得,或徑大便膿血,蓋秋令氣降,腹中穢積因時下行而痢也。
彼滯下者,滯,是積滯之滯,不因時令,不由泄瀉,而竟裡急後重,垢膩之物頻並而下也,豈可同日語哉。故滯下之症,始得之,多用推陳致新,迎而奪之之法。至於治痢,有用補法者,有用澀法者,有燥濕者,有升提者,有消之者,有溫之者,有分利者,有下之者:然初時不敢遽以藥下之,因時制宜,必審其胃實積固,乃敢推蕩耳。余故云:痢者,兼令氣而言也:滯下者,四時皆有之。
名既別,則治法當有徑庭矣。或曰唯。
古謂先水瀉而後膿血者,為脾傳腎,乃賊邪難愈;先膿血而後水瀉者,為腎傳脾,乃微邪易愈。相傳微賊之說,是亦以大概言之也,究竟其說,世亦有先後水瀉膿血,而各有難易者。愚謂先水瀉而後膿血,此脾先虛,而積滯繼至,故難愈;先膿血而後水瀉,此積滯既去,已無邪矣,故易愈。高明幸察之。
白話文:
有人問我說:「劉河間認為,張仲景治療痢疾,常常使用承氣湯這類的瀉藥,但他把痢疾和滯下這兩種病混在一起討論,沒有加以區分。查閱其他醫方的記載,也沒看到有把這兩種病分開治療的,難道河間的說法不可靠嗎?」
我說:「這是前人疏忽了。雖然經典沒有明確記載,但從字面意思就可以了解了。《黃帝內經》說:『夏天受暑邪侵襲,秋天就容易發生瘧疾和痢疾。』痢疾的『痢』,是通利的意思,代表排泄通暢,是屬於時令性的疾病。有的是從腹瀉轉變而來,有的是直接大便排出膿血。這是因為秋天氣機下降,腹內的污穢堆積,順著時令往下排出而形成痢疾。」
「而滯下,『滯』是停滯的意思,它不是因為時令而發病,也不是從腹瀉轉變而來,而是直接出現裡急後重,以及黏膩污穢的糞便頻繁排出。這兩者怎麼可以混為一談呢?所以,滯下這種病剛開始發作時,多用推陳致新的方法,也就是用藥物來促使停滯的東西排出。至於治療痢疾,有時候會用補法,有時候會用收澀的方法,有時候會用燥濕的方法,有時候會用升提的方法,有時候會用消導的方法,有時候會用溫熱的方法,有時候會用分利的方法,有時候會用攻下的方法。但是,在剛開始的時候,不能馬上就使用瀉藥,必須根據病情的變化來決定。一定要確定病人的腸胃積滯嚴重,才可以考慮使用瀉藥。所以我說,痢疾通常和時令氣候有關,而滯下則是任何季節都可能發生。」
「既然病名不同,治療方法自然也會有差異。」那人回答說:「您說的是。」
古人說,先腹瀉然後才排出膿血,這是脾臟的病邪傳到腎臟,屬於病情較重的病症,很難治癒。而先排出膿血然後才腹瀉,這是腎臟的病邪傳到脾臟,屬於病情較輕的病症,容易治癒。這種關於病情輕重的說法,也只是大概而言。事實上,有些病人不論先後出現腹瀉或膿血,病情都有難易之分。我認為,先腹瀉然後才排出膿血,是因為脾臟先虛弱,然後積滯跟著產生,所以難以治癒。而先排出膿血然後才腹瀉,是因為積滯已經排出,邪氣已經消除,所以容易治癒。希望您能夠仔細觀察這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