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旨緒余》~ 上卷 (16)
上卷 (16)
1. 二十三、宗氣營氣衛氣說
生生子曰:宗氣者,為言氣之宗主也,此氣搏於胸中,混混沌沌,人莫得而見其端倪,此其體也。及其行也,肺得之而為呼,腎得之而為吸,營得之而營於中,衛得之而衛於外。胸中,即膻中,膻中之分,父母居之,氣之海也。三焦為氣之父,故曰宗氣出於上焦也。
營氣者,為言營運穀氣,入於經隧,達於臟腑,晝夜營周不休,始於手太陰,而終於手太陰,以應刻數焉,故曰營出中焦也。又曰:營是營於中。又曰:營在脈中(世謂營為血者,非也,營氣化而為血耳。中字、非中焦之中,乃經隧中、脈絡中也。《內經·痹論》云:營者,水穀之精氣,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
衛氣者,為言護衛周身,溫分肉,肥腠理,不使外邪侵犯也。始於足太陽,五十度而終於足太陽,故曰衛出下焦也。又曰:衛是衛於外。又曰:衛在脈外(此外字,亦非純言乎表,蓋言行乎經隧之外也。《內經·痹論篇》云:衛氣者,水穀之悍氣,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
生生子曰:人與天地,生生不息者,皆一氣之流行爾。是氣也,具於身中,名曰宗氣,又曰大氣。經營晝夜,無少間斷,《靈》、《素》載之,而後人莫之言也。後人只知有營衛,而不知營衛無宗氣,曷能獨循於經隧,行呼吸以應息數,而溫分肉哉!此宗氣者,當與營衛並稱,以見三焦上中下皆此氣而為之統宗也。
《靈樞經·五味篇》曰:「谷始入於胃,其精微者,先出於胃之兩焦(中下焦也),以溉五臟。別出兩行,營衛之道。其大氣之搏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命曰氣海」(大氣即宗氣,氣海即膻中)。又《邪客篇》曰:「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下焦)、津液(中焦)、宗氣(上焦),分為三隧。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此出上焦為一隧也)。
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營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此出中焦為一隧也)。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於五臟六腑(此出下焦為一隧也)」。《營衛生會篇》,「黃帝曰:願聞營衛之所行,皆何道從來?岐伯曰:營出於中焦,衛出於下焦。」《衛氣篇》曰:「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營氣。
」講明此三氣者,自秦越人而後,惟四明馬玄臺《難經正義》考究極工。於宗氣,則曰:自夫飲食入胃,其精微之氣積於胸中,謂之宗氣。宗氣會於上焦,即八會之氣會於膻中也。惟此宗氣、主呼吸而行脈道。於營氣,則曰:營氣者,乃陰精之氣也,即宗氣之所統,猶太極之分而為陰也。
白話文:
二十三、宗氣、營氣、衛氣的說明
生生子說:宗氣,指的是氣的根本,是所有氣的主宰。這種氣聚集在胸腔中,呈現混混沌沌的狀態,一般人無法看清它的端倪,這是它存在的本質。當它運行時,肺臟得到它就能進行呼氣,腎臟得到它就能進行吸氣,營氣得到它就能在體內運行,衛氣得到它就能在體外防禦。胸腔,也就是膻中穴所在的地方,是父母精氣匯聚之處,是氣的海洋。三焦是氣的來源,所以說宗氣出自上焦。
營氣,指的是運送穀物精氣的氣,它進入經絡,到達臟腑,日夜不停地循環運行。它從手太陰肺經開始,最終回到手太陰肺經,以此來應合時間的刻度。所以說營氣出自中焦。也有說:「營氣是運行在體內的。」還有說:「營氣在脈絡中。」(世人認為營氣就是血,是錯誤的。營氣是經過轉化才成為血的。這裡的「中」字,並非中焦的中,而是指經絡中、脈絡中。《內經·痹論》說:營氣,是水穀的精微之氣,它調和五臟,散佈於六腑,才能進入脈絡。)
衛氣,指的是護衛身體,溫養肌肉,滋潤皮膚,防止外邪入侵的氣。它從足太陽膀胱經開始,運行五十度後再回到足太陽膀胱經。所以說衛氣出自下焦。也有說:「衛氣是防禦在體外的。」還有說:「衛氣在脈絡之外。」(這裡的「外」字,也不是單純指體表,而是指運行在經絡之外。《內經·痹論篇》說:衛氣,是水穀中悍疾的氣,它性質迅猛滑利,不能進入脈絡,所以它在皮膚和肌肉之間運行,蒸騰在膏肓膜,散佈在胸腹,逆著它的運行就會生病,順著它的運行就能康復。)
生生子說:人與天地一樣生生不息,都是因為氣在不停地運行。這種氣存在於人體內,被稱為宗氣,也叫大氣。它日夜不停地運行,《靈樞》、《素問》都有記載,但後人卻很少提及。後人只知道有營氣和衛氣,卻不知道沒有宗氣,營氣和衛氣又怎麼能在經絡中運行,進行呼吸以應合時間的刻度,並且溫養肌肉呢?因此,宗氣應該與營氣、衛氣並稱為三大氣,以此說明三焦的上下都由這種氣來統領。
《靈樞經·五味篇》說:「穀物進入胃後,其精微的部分先從胃的兩側(中焦和下焦)出來,滋養五臟。然後分為兩條路線運行,形成營氣和衛氣的運行通道。那些積聚在胸中而不運行的強大氣體,就被稱為氣海(宗氣),也就是膻中穴所在的地方。」《邪客篇》說:「五穀進入胃後,其糟粕(歸於下焦)、津液(歸於中焦)、宗氣(歸於上焦),分為三條通路。因此,宗氣積聚在胸中,從喉嚨出來,貫穿心脈,並進行呼吸。(這是從上焦走的一條通路)。
營氣,分泌出津液,注入脈絡,轉化為血液,用以營養四肢末梢,向內滋養五臟六腑,以應合時間的刻度。(這是從中焦走的一條通路)。衛氣,散發出強勁迅猛的氣,先行於四肢末梢和肌肉皮膚之間,不停運行。白天在陽分運行,夜晚在陰分運行,經常從足少陰腎經的支脈間,運行於五臟六腑。(這是從下焦走的一條通路)」。《營衛生會篇》中,黃帝問:「想聽聽營氣和衛氣的運行路線,都是從哪裡來的?」岐伯回答說:「營氣出自中焦,衛氣出自下焦。」《衛氣篇》說:「那些不沿著經絡運行的浮散之氣,就是衛氣;那些沿著經絡運行的精氣,就是營氣。」
講述這三種氣,自秦越人之後,只有四明馬玄臺在《難經正義》中研究得最為透徹。關於宗氣,他認為:「飲食進入胃後,其精微之氣積聚在胸中,稱為宗氣。宗氣會於上焦,也就是八會穴的氣會聚於膻中。只有這種宗氣,才主管呼吸並運行於脈絡中。」關於營氣,他認為:「營氣是陰精之氣,也是宗氣所統轄的,就像太極一分為二成為陰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