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醫旨緒余》~ 下卷 (3)

回本書目錄

下卷 (3)

1. 五十三、護胎說

凡婦人孕後,當戒之在色,不知自慎,則欲動而子宮復開,豈惟多致半產漏下,即生子亦多瘡毒夭傷。何也?由淫火爍胎也。彼馬牛之類受胎後,牡逼身輒蹄之,使不得近,謂之護胎,何致有半產之事;人惟多欲,故往往不知護也。《產寶論》及婦人科,俱缺此一款,余故採《菽園雜記》所載者,潤色之如此。

2. 五十四、王節齋《本草集要》參耆論

或有問於生生子曰:觀子視病用藥,嘗於各家所長中求之,亦未嘗見於純用參耆,何獨於此辯辯不絕口耶?予曰:予之辯辯,蓋欲白王公之冤,而針時師之癖也。王公以六經出身,行軒岐之道,著書立言,生生之志廓然矣。觀其書羽翼丹溪,固欲成人之美者。

蓋丹溪掃溫補之弊,其書雖行,後之人顛倒於其間者,猶未斬然而截跡也,故王公娓娓告戒,常恐後之人不遵丹溪陰虛之說,而闖溫補之藩,豈意後人不究其原,而於告戒之處,則一概木偶而泥塑,凡遇發熱咳嗽見紅之疾,不察病因,不詢兼症,則曰此正王公陰虛火動,忌用參耆之病也,當以滋陰降火治之。冤哉,冤哉!王公欲成人之美者,詎謂釀禍迄今不已耶。

白話文:

有人問我,為何你治病用藥,總是從各家醫書中汲取長處,卻從未見你完全使用人參、黃耆,為何獨獨對這個問題如此執著呢?我說,我之所以如此執著,是因為想要為王公洗刷冤屈,同時也針砭時下醫家的一種偏執。王公出自六經,行醫術,著書立言,其心志宏大。他的醫書承襲丹溪,本意是希望完善丹溪醫學。

然而,丹溪掃除了溫補過度的弊端,他的醫書雖然流傳,但後人卻在其中顛倒是非,至今仍未完全擺脫這種錯誤的做法。所以王公諄諄告誡,擔心後人不遵循丹溪陰虛之說,反而重蹈溫補的覆轍。沒想到後人不明就裡,對他的告誡卻固執己見,凡遇發熱咳嗽、面紅等病症,不探究病因,不詢問其他症狀,就斷言這是王公所說陰虛火動,忌用人參、黃耆的病症,應該用滋陰降火的方法治療。真是冤枉啊,王公本意是完善醫學,沒想到卻釀成如此禍害,至今未能平息。

何者?時師誦王公之書,於《雜著》,則曰是拳拳於滋陰也;誦《本草》,於參耆則曰是溫也。積溫可以成熱,此陽也,陽旺則陰愈消,肺寒則可服,肺熱反傷肺等語,時不徹口。間欲有用之者,則眾起而排之,乃曰:參耆豈易服者耶?服則殺人。是以病家亦相安於滋陰,雖死而無悔也。

識卓理融者,每為之束手,正如一傅眾咻,欲求不寒心也難矣。推王公之心,抑何嘗謂參耆不補陰而特補陽哉?觀其序《本草集要》云:古人因病以立方,非制方以待病,學醫之道,莫先於讀本草,藥性明,然後學處方云云。時師觀書,只識吹毛求疵,安知通章大義,又安知寓意之處,如古人諷諫之謂也。

白話文:

一些醫者只注重字面意思,看到古書中提到參、耆能滋陰,就認為它們只能滋陰,看到本草書中提到它們性溫,就認為它們只能溫補。他們認為積溫可以導致燥熱,屬於陽性,陽氣旺盛就會耗損陰氣,因此認為肺寒可以服用參、耆,但肺熱服用反倒會傷肺。這些觀點並不全面,也不夠深入。當有人想嘗試用參、耆治療時,他們就會反對,說參、耆很難服用,服用會致命。因此,病人也安心地只用滋陰的藥物,即使因此死亡也無怨無悔。

真正理解醫理的人,面對這種情況也無可奈何,就像一個人被許多人反對,很難不被動搖。其實,古人寫書,並非認為參、耆不能滋陰,而是強調它們也能補陽。他們在《本草集要》序言中說:「古人根據疾病來制定治療方法,而不是先定方法再等著治病。學習醫術,首先要讀本草,了解藥性,然後才能學習配藥。」這些醫者只注重細節,卻不懂得整體思想,也無法理解古人用這種方式表達的深意,就如同古人用諷諫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一樣。

王公《本草集要》,於人參條下云:味甘氣溫微寒云云。夫既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志,調中生津,通血脈,治五勞七傷。以上症,誰謂非五臟之陰虛者耶?王公曷為不刪而略之,王公蓋以其味甘,氣雖溫,而又有微寒在焉,故集此為補陰者之法眼也。

雖有肺受火邪喘嗽,及陰虛火動,勞嗽吐血勿用之語,蓋指不當補而補之者,觀其復引仲景治亡血脈虛,以此補之,謂氣虛血弱,故補其氣而血自生,陰生於陽,甘能生血也。以通章大義觀之,王公何嘗道人參不補陰也?丹溪治陰虛咳嗽瓊玉膏,葛可久治吐血獨參湯,義皆孚此。

白話文:

王公在《本草集要》中,於人參條下記載:「味甘氣溫微寒」云云。既然人參可以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志、調中生津、通血脈、治五勞七傷,以上症狀,誰說不是五臟陰虛所致呢?王公為何不刪減這些功效,反而略寫之?王公大概是認為人參味甘,氣雖溫,但又有微寒之性,所以將其列為補陰之法。

雖然有「肺受火邪喘嗽,及陰虛火動,勞嗽吐血勿用人參」之說,這指的是不該補而補之。但王公又引用仲景治亡血脈虛,以人參補之的例子,說明氣虛血弱,補其氣則血自生,陰生於陽,甘能生血。若從整體來看,王公並沒有說人參不補陰。丹溪治陰虛咳嗽的瓊玉膏,葛可久治吐血的獨參湯,都是以此為依據的。

於黃耆條下云:味甘氣微溫云云。夫既補丈夫虛損,五勞羸瘦,補中生血,補肺氣,實皮毛,瀉陰火,為退熱之聖藥,治虛勞自汗,無汗則發,有汗則止。又治消渴,腹痛泄痢,腸風,血崩帶下,月候不勻,產前後一切痛。補腎、三焦、命門元氣藥中,呼為羊肉。以上症,誰謂非五臟之陰虛者耶?王公曷為不刪而略之,王公亦以其甘能生血,且其氣微溫,是以能溫分肉而實皮毛。

以通章大義觀之,王公何嘗道黃耆不補陰也?東垣治血虛發熱,以黃耆一兩,當歸二錢,名曰補血湯。治盜汗,用當歸六黃湯,以黃耆為君。義皆本此。夫本草之所以集者,特述其藥性之剛柔,氣味之溫涼,補瀉之專功,以為立方治病之准,誰謂通章之義不足憑,而於一句積溫成熱之說,獨可據哉!必如時師所言,養血藥中以四物湯為主,加黃柏、知母,就為滋陰降火之妙劑,則愜然服之而無疑,抑不思當歸味甘辛氣溫,川芎味辛氣溫。當歸雖補血,亦能破血,以其甘中有辛也。

白話文:

黃耆味甘性溫,能補虛損、生血、補肺氣、實皮毛,還能瀉陰火,是退熱良藥。用於治療虛勞自汗、消渴、腹痛泄痢、腸風、血崩帶下、月經不調、產後各種疼痛等症。它補腎、三焦、命門元氣,在藥材中被稱為“羊肉”。以上症狀都屬於五臟陰虛,為何王公不詳述而略之?王公認為黃耆味甘能生血,氣微溫能溫分肉而實皮毛。

從整體來看,王公並沒有說黃耆不補陰。東垣用黃耆、當歸治療血虛發熱,稱為補血湯;用當歸、黃耆治療盜汗,稱為當歸六黃湯,都是基於黃耆補陰的功效。本草綱目記載藥物性狀、氣味、功效,是立方治病的準則,為何只看一句“溫分肉而實皮毛”,就否定整體的功效?如果只按照時師所言,以四物湯為主,加黃柏、知母,就認為是滋陰降火妙劑,就無疑地服用了,難道不考慮當歸味甘辛氣溫,川芎味辛氣溫嗎?當歸雖然補血,但也有破血功效,因為它甘中帶辛。

川芎上行頂巔,下行血海,乃血中之氣藥也。治一切氣,溫中散寒,開鬱行氣燥濕。又曰:久服則走散真氣,蓋辛散故也。較之於參耆,補性優劣為何如?俱一本草語也,俱王公所集要也,時師既宗王公,乃不畏芎歸之辛,而獨畏參耆之甘,抑何僻也?!《丹溪心法·傳》中,羅成之云:先生猶以芎歸之性辛溫,而非陰虛者所宜服,況其他乎。時師既遵王公,當求王公之所自,知王公之所自,則可以知丹溪之用心矣。

予故曰:丹溪謂陰虛者,救時之言也;王公道陰虛者,成人之美者也;時師言陰虛者,偏而僻者也;畏人參如虎者,此又丹溪王公之罪人,誤天下之蒼生者也!予之便言,豈好辨哉,願為王公之忠臣耳。

白話文:

川芎能上達頭頂,下行至血海,是治療血液中氣虛的藥物。它可以治療各種氣虛、溫中散寒、開鬱行氣、燥濕。但也有人說,長期服用川芎會散失真氣,因為它辛散的特性。有人拿川芎和人參、黃耆比較,認為它們的補性有優劣之分。這些都是本草書上的記載,都是歷代名醫總結的精華。如今的醫生雖然奉行這些名醫的醫術,卻害怕川芎和當歸的辛性,反而只害怕人參和黃耆的甘性,這實在是偏頗之見!《丹溪心法·傳》中,羅成說:丹溪先生認為川芎和當歸性辛溫,不適合陰虛的人服用,何況其他藥物呢?如今的醫生既然遵循前人的醫術,就應該探究前人醫術的來源,理解他們的用意,才能明白丹溪的用心良苦。

因此我說:丹溪說陰虛的人不能吃川芎和當歸,是為了救急的說法;歷代名醫說陰虛的人不能吃川芎和當歸,是為了成人之美;如今的醫生說陰虛的人不能吃川芎和當歸,是偏見;害怕人參就像害怕老虎一樣,這是誤解丹溪和歷代名醫的醫術,誤導天下蒼生的罪過!我之所以說這些,不是為了辯論,而是希望能成為歷代名醫的忠實繼承者。

3. 五十五、《洗冤錄》載沿身骨節上下聯絡名目

夫人兩手指甲連者小節,小節之後中節,中節之後本節,本節之後肢骨之前生掌骨,掌骨上生掌肉,掌肉後可屈曲者腕,腕左起高骨者手外踝,右起高骨者右手踝,二踝相連生者臂骨,輔臂骨者髀骨,三骨相繼者肘骨,前可屈曲者曲肘,曲肘上生者臑骨,臑骨上生者肩髃,肩髃之前者橫髃骨,橫髃骨之前髀骨,髀骨之中陷者缺盆,缺盆之上者頸,頸之前者顙喉,顙喉之上者結喉,結喉之上者頦,頦兩傍者曲頷,曲頷兩傍者頤,頤兩傍者頰車,頰車之上者耳,耳上者曲鬢,曲鬢上行者頂,頂前者囟門,囟門之下者髮際,髮際正下者額,額下者眉,眉際之末者太陽穴,太陽穴前者目,目兩傍者兩小眥,小眥上者上瞼,下者下瞼,正位能瞻視者目瞳子,瞳近鼻者兩大眥,近兩大眥者山根,山根上印堂,印堂上者腦角,腦角下者承枕骨,脊骨下橫生者髖骨,髖骨兩傍者釵骨,釵骨下中者腰門骨,釵骨上連生者腿骨,腿骨下可屈曲者曲䐐,曲䐐上生者膝蓋骨,蓋骨下生者脛骨,脛骨傍生䯒骨,䯒骨下左起高大者兩足外踝,右起高大者兩足內踝,脛骨前垂者兩足跂骨,跂骨前者足本節,本節前者小節,小節相連者足趾甲,趾甲後生者足前趺,趺後凹陷足心,下生者足掌骨,掌骨後生者踵肉,踵肉後者腳跟也。

白話文:

從手指甲到腳跟,人體的骨骼結構精密而複雜。兩根手指甲連接著小節,小節之後是中節,中節之後是本節,本節之後連接著掌骨,掌骨上覆蓋著掌肉。掌肉後方可彎曲的部分是手腕,手腕左側突出的骨頭是手外踝,右側突出的骨頭是手內踝。兩踝相連生長的是臂骨,輔助臂骨的是髀骨,三骨相繼連接的是肘骨,前方可彎曲的部分是曲肘。曲肘之上生長的是臑骨,臑骨之上生長的是肩髃,肩髃前方是橫髃骨,橫髃骨前方是髀骨,髀骨中間凹陷的部分是缺盆,缺盆之上是頸部,頸部前方是顙喉,顙喉之上是結喉,結喉之上是頦,頦兩側是曲頷,曲頷兩側是頤,頤兩側是頰車,頰車之上是耳朵,耳朵之上是曲鬢,曲鬢之上是頭頂,頭頂前方是囟門,囟門之下是髮際,髮際正下方是額頭,額頭下方是眉毛,眉際末端是太陽穴,太陽穴前方是眼睛,眼睛兩側是兩小眥,小眥之上是上眼瞼,下方是下眼瞼,正中間能瞻視的部分是瞳孔,瞳孔靠近鼻子的是兩大眥,靠近兩大眥的是山根,山根之上是印堂,印堂之上是腦角,腦角下方是承枕骨。脊骨下方橫向生長的是髖骨,髖骨兩側是釵骨,釵骨下方中間是腰門骨,釵骨向上連接的是腿骨,腿骨下方可彎曲的部分是曲䐐,曲䐐之上生長的是膝蓋骨,蓋骨下方生長的是脛骨,脛骨旁邊生長的是䯒骨,䯒骨下方左側突出的骨頭是兩足外踝,右側突出的骨頭是兩足內踝,脛骨前方垂下的骨頭是兩足跂骨,跂骨前方是足本節,本節前方是小節,小節相連的是足趾甲,趾甲後方生長的是足前趺,趺後凹陷的部分是足心,下方生長的是足掌骨,掌骨後方生長的是踵肉,踵肉後方是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