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旨緒余》~ 上卷 (23)
上卷 (23)
1. 三十三、論汗不可純作血看當以氣看為妥
生生子曰:《靈樞經》云:「汗者,心之液」。又曰:「奪汗者無血,奪血者無汗」。故今人多認汗為心血也。愚謂五臟皆有汗,不獨心有之也。《經脈別論篇》曰:「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
」夫汗,不過一氣而已。此氣者,乃五穀之精,氣靜則化而為血,以養生身(《靈樞經》曰:血者,神氣也,血之與氣,異名而同類焉)。擾則越而為汗(不待化而氣先發越也)。《易》曰:「地氣上而為云,天氣下而為雨。」《陰陽應象大論篇》曰:「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
」良以此也(啟玄子注曰:夫人汗泄於皮腠者,是陽氣之發泄爾,然其取類於天地之間,則云騰雨降而相似也)。
白話文:
關於汗這件事,不應該單純把它看成是血,把它看成是氣會比較恰當。
有個叫生生子的人說,《靈樞經》裡提到:「汗是心臟的液體。」又說:「流失汗液會導致血液不足,流失血液則不會出汗。」所以現在很多人都認為汗是心臟的血。
我認為五臟都有汗,不只是心臟才有。《經脈別論篇》提到:「吃太飽,汗會從胃出來。受到驚嚇而耗損精神,汗會從心出來。搬重物、走遠路,汗會從腎出來。跑得很快或感到恐懼,汗會從肝出來。搖動身體、過度勞累,汗會從脾出來。」
汗,其實只不過是一種氣而已。這種氣,是五穀的精華,當氣靜止的時候,就會轉化成血,用來滋養身體。(《靈樞經》說:血是神氣,血和氣雖然名稱不同,但本質是相同的。)當氣躁動時,就會從體表散發出來變成汗(不需要經過轉化,氣就先散發出去了)。《易經》說:「地氣上升變成雲,天氣下降變成雨。」《陰陽應象大論篇》也說:「陽氣的汗,可以用天地降雨來比喻。」
這是很有道理的(啟玄子註解說:人的汗從皮膚毛孔排出,是陽氣的發散。但如果拿天地之間的現象來類比,就會發現像雲升騰、雨降落一樣的道理)。
2. 三十四、論五郁
生生子曰:《內經》有五郁之論,謂「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折之。」雖統揭夫郁之名,而未顯言夫郁之症,與詳明其達、發、奪、泄、折之義。惟是後之人認達為吐,認發為發汗,以泄為解表利小便,以奪為下,以折為抑其沖逆,意義未必非是,恐於經義未之盡也,余故縷析五郁之症,並治法焉。
夫五臟一有不平則鬱。達,是條達或通達也,發是發越,泄是疏泄,奪是攘奪,折是決折。何者?夫《內經》曰:木鬱達之,木鬱者,肝鬱也。達者,條達、通達之謂也。木性上升,怫逆不遂,則鬱。故凡脅痛耳鳴,眩運暴僕,目不認人,皆木鬱症也。當條而達之,以暢其挺然不屈之常(如食塞胸中,而肝膽之氣不升,故胸腹大痛,宣而吐之,以舒其木之氣,是在上者因而越之也。
木鬱於下,脅疼日久,輕則以柴胡、川芎之類開而提之,亦條達之意也;重則用當歸龍薈丸摧而伐之,孰非通達之意歟)。
火鬱發之,火鬱者,心郁也。發者,發越之謂也。火性炎上,怫逆不遂,則鬱。故凡瞀悶目赤,少氣瘡瘍,口渴溲黃,卒暴僵仆,嘔噦吐酸,瘛瘲狂亂,皆火鬱症也。當發而越之,以返其自然之常(又如五心煩熱,肌膚大熱,過食冷物,抑遏陽氣於脾土之中,以火鬱湯、升陽散火湯,皆發之之意也,又謂從其性而揚之。
思想無窮,所願不遂,悒鬱不樂,因生痰涎,不進飲食,或氣不升降,如醉如癡,以木香、石菖蒲、生薑、雄黃之類帥而動之,亦發之之意也。小便渾濁,瘡瘍舌疳,以黃連解毒湯、導赤散、八正散之類引而下之,孰非越之之意歟)。
土鬱奪之,土鬱者,脾郁也。奪者,攘奪之謂也。土性貴燥,惟燥乃能運化精微,而致各臟也。壅滯漬濡,則鬱。故凡腫滿痞塞,胕腫,大小便不利,腹疼䐜脹,皆土鬱症也。當攘而奪之,以復其健運之常(又如腹中窒塞,大滿大實,以枳實導滯丸,木香檳榔丸、承氣湯下而奪之,是中滿者,瀉之於內也。
飲食傷脾,痞悶,痰涎日生,以橘半枳朮丸;憂思痞結,不思飲食,腹皮微急,以木香化滯湯、消痞丸消而磨之,亦攘之之意也。諸濕腫滿,胕腫,濕熱發黃,以實脾利水之劑燥之,孰非攘而奪之之意歟)。
金鬱泄之,金鬱者,肺郁也。泄者,疏泄之謂也。金貴空清,壅塞窒密,則鬱。故凡咳逆,喉疼聲啞,胸滿喘息,抬肩擷項,肌熱,鼻塞嘔膿,皆金鬱症也。當疏而泄之,以肅其清降之常(又如傷風,咳嗽鼻塞,以參蘇飲、人參敗毒散,皆疏之之意。胸膈停飲,或水飲入肺,喉中如水雞之聲,或肺癰嘔膿血,以葶藶大棗瀉肺湯治之,孰非泄之之意歟)。
水鬱折之,水鬱者,腎郁也。折者,決折之謂也。水貴沉靜,搏激窒塞,則鬱。故凡冷唾上湧,水腫腹脹,腰膝不利,屈伸不便,皆水鬱症也。決而折之,以導其東歸之常(又如腎氣抑鬱,邪水泛上而冷唾,以茯苓、澤瀉之類導而下之,決之之意也。腰臍疼痛,不可俯仰,或如奔豚之狀,以桂心之類折之,或小便癃疼,久亢不泄,而為白濁,以小茴香、澤瀉、黃柏之類治之,孰非決之之意歟)。是皆因其曲而直之也,舉其概則余可推矣。
白話文:
《內經》提到「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折之」,只是點出「鬱」這個概念,並未詳細說明「鬱」的症狀,以及「達、發、奪、泄、折」的具體意義。後人將「達」理解為嘔吐,「發」理解為發汗,「泄」理解為解表利小便,「奪」理解為攻下,「折」理解為抑制沖逆,這些解釋可能有些道理,但恐怕未能完全理解經文的含義。所以,我將詳細分析五種「鬱」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五臟只要有一個不平衡就會產生「鬱」。所謂的「達」,是指疏通或通暢;「發」是指發散;「泄」是指疏泄;「奪」是指奪取;「折」是指決斷。
《內經》說「木鬱達之」,木鬱是指肝氣鬱結。所謂「達」,是指疏通、通暢。木的屬性是向上升發,如果升發不順暢,就會鬱結。因此,像是脅肋疼痛、耳鳴、頭暈目眩、突然昏倒、意識不清等,都是肝氣鬱結的症狀。應當疏通條達肝氣,使其恢復挺拔不屈的本性。(像是食物堵塞胸中,肝膽之氣無法上升,導致胸腹劇痛,可以宣發使其嘔吐,來舒暢肝氣,這是讓上部的氣機向上發散。)
肝鬱在下,脅肋疼痛日久,輕微的可以用柴胡、川芎等藥物來疏通提升,也是疏達的意思;嚴重的可以用當歸龍薈丸來攻伐,這些都是疏通的意思。
「火鬱發之」,火鬱是指心氣鬱結。所謂「發」,是指發散。火的屬性是向上炎熱,如果不能順利向上,就會鬱結。因此,像是昏昏沉沉、眼睛發紅、呼吸短促、生瘡瘍、口渴尿黃、突然僵仆、噁心嘔吐、抽搐狂亂等,都是心火鬱結的症狀。應該發散心火,使其恢復自然的常態。(像是五心煩熱、皮膚發熱,因為吃了太多寒涼的食物,導致陽氣被抑制在脾土之中,可以用火鬱湯、升陽散火湯等藥方,都是發散的意思,也就是順應它的本性將其發揚。
又像是思慮過多、願望無法實現、心情鬱悶不樂,因而產生痰涎、不思飲食,或者氣機不升不降,像醉了一樣迷迷糊糊,可以用木香、石菖蒲、生薑、雄黃等藥物來引導推動,也是發散的意思。小便混濁、生瘡瘍、舌頭潰爛,可以用黃連解毒湯、導赤散、八正散等藥方來向下引導,這些都是發散的意思。)
「土鬱奪之」,土鬱是指脾氣鬱結。所謂「奪」,是指奪取。土的屬性是喜燥,只有乾燥才能運化精微物質,輸送到各個臟腑。如果濕氣壅滯,就會鬱結。因此,像是腫脹滿悶、痞塞不通、肢體浮腫、大小便不順暢、腹痛腹脹等,都是脾氣鬱結的症狀。應該奪取其濕氣,使其恢復正常的健運功能。(像是腹中堵塞、飽脹充實,可以用枳實導滯丸、木香檳榔丸、承氣湯等藥方向下攻伐,這是將腹部的實證從內部瀉下。
因為飲食損傷脾胃導致痞悶,痰涎日生,可以用橘半枳朮丸;因為憂思導致痞塞,不思飲食、腹皮微緊,可以用木香化滯湯、消痞丸等藥方來消磨,也是奪取的意思。各種濕腫滿、肢體浮腫、濕熱發黃,可以用健脾利水的藥劑來燥濕,這些都是奪取的意思。)
「金鬱泄之」,金鬱是指肺氣鬱結。所謂「泄」,是指疏泄。金的屬性是喜空曠清靜,如果被壅塞窒密,就會鬱結。因此,像是咳嗽、咽喉疼痛、聲音沙啞、胸悶氣喘、聳肩抬頸、發熱、鼻塞嘔膿等,都是肺氣鬱結的症狀。應該疏通泄降肺氣,使其恢復清肅下降的常態。(像是傷風感冒、咳嗽鼻塞,可以用參蘇飲、人參敗毒散等藥方,都是疏通的意思。胸膈停積痰飲,或者水飲進入肺部,喉嚨發出像水雞叫的聲音,或者肺癰嘔吐膿血,可以用葶藶大棗瀉肺湯來治療,這些都是泄的意思。)
「水鬱折之」,水鬱是指腎氣鬱結。所謂「折」,是指決斷。水的屬性是喜沉靜,如果被激蕩阻滯,就會鬱結。因此,像是吐出冷痰、水腫腹脹、腰膝不利、屈伸困難等,都是腎氣鬱結的症狀。應該決斷折斷其鬱滯,使其恢復向下歸流的常態。(像是腎氣抑鬱、邪水上泛而吐出冷痰,可以用茯苓、澤瀉等藥物來引導向下,這是決斷的意思。腰臍疼痛、無法彎腰,或者像奔豚一樣的感覺,可以用桂心之類的藥物來折斷,或者小便不通、久久無法排泄,導致白濁,可以用小茴香、澤瀉、黃柏等藥物來治療,這些都是決斷的意思。)這些都是順應其彎曲的狀態使其恢復正常,我只是舉例說明,大家可以由此類推。
如果將「達」理解為嘔吐,「發」理解為發汗,「泄」理解為解表利小便,「奪」理解為攻下,「折」理解為抑制沖逆,這樣理解或許有道理,但恐怕未能完全理解經文的含義。況且後文又說:「調和氣機,氣過盛的要抑制它,因為害怕它過盛,這就是所謂的瀉。」我認為「過盛」指的是太過旺盛,而「抑制」指的是裁減它。像是木氣過盛,可以用辛味藥物來幫助它,火氣過盛,可以用鹹味藥物來幫助它,這是運用相克的藥物來制服它,所以說:「五臟只要有一個不平衡,就用能克制它的來使之平衡,各臟腑之間互相滋養,互相制約」,就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