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旨緒余》~ 下卷 (9)
下卷 (9)
1. 七十四、大惑篇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嘗上於清冷之臺,中階而顧,匐匐而前,則惑。余私異之,竊內怪之,獨瞑獨視,安心定氣,久而不解,獨轉獨眩,披髮長跪,俯而視之,後久之不己也,卒然自止,何氣使然?岐伯對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併為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
故邪中於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眼系以入於腦,入於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則精散,精散則視岐,視岐見兩物。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營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故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我曾經登上清冷的臺階,在中間的階梯回頭看,彎腰往前走,就感到頭昏眼花。我私下覺得奇怪,心裡暗自納悶,獨自閉目凝神,安心靜氣,很久也不見好轉,只覺頭昏目眩,披頭散髮長跪在地,低頭看著,很久才停下來,忽然就自己好了,這是什麼氣使然?」
岐伯回答說:「五臟六腑的精氣,都向上注於眼,成為眼睛的精華。精華的窠穴是眼球,骨頭的精華是瞳孔,筋的精華是黑眼珠,血的精華是血管,氣的精華是白眼珠,肌肉的精華是約束著眼球,裹挾著筋骨血氣的精華,與脈絡一起相連,向上通達腦部,然後從後頸出來。
所以邪氣入侵頸部,遇上身體虛弱,就會深入其中,跟著眼系進入腦部。進入腦部就會使腦轉動,腦轉動就會牽引眼系收縮,眼系收縮就會頭昏眼花轉圈。邪氣傷其精氣,精氣受傷,無法相互配合,就會精氣散亂,精氣散亂就會視物模糊,看見兩個物體。眼睛是五臟六腑的精華,營衛之氣、魂魄經常流動的地方,也是神氣的生發之處,所以精神勞累就會魂魄散失,志意混亂。」
是故瞳子、黑眼法於陰,白眼、赤脈法於陽也,故陰陽合傳而精明也,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亂而不轉,卒然見非常處,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黃帝曰:余疑其然,余每之東苑,未曾不惑,去之則復,余唯獨為東苑勞神乎,何其異也?岐伯曰:不然也,心有所喜,神有所惡,卒然相惑,則精氣亂,視誤,故惑,神移乃復。是故間者為迷,甚者為惑。
白話文:
所以瞳孔和黑眼屬於陰,白眼和赤脈屬於陽。陰陽互相傳導,精氣才能明晰。眼睛是心靈的使者,心是神明的居所。因此,神精失常,精神魂魄散亂,就會出現恍惚迷亂的狀況。黃帝說:「我懷疑的確如此,我經常去東苑,總是會感到恍惚,離開後又恢復正常。难道是因为我太过劳神于东苑,才会如此奇怪吗?」岐伯回答:「不是这样的,心有所喜,神有所惡,突然感到恍惚,精氣就会混乱,视力就会出错,所以才会迷乱。神明转移,就恢复正常。因此,轻微的稱為迷,严重的稱為惑。」
2. 七十五、十二經絡臟象見證
(附任督二脈起止)
手太陰肺臟象(是經多氣少血),肺之為臟,六葉兩耳,四垂如蓋,附著於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諸臟之氣,為五臟華蓋云。
其經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肩下臂上,通名曰臑),行少陰心主之前(臑內廉凡有三脈,太陰居前,少陰居後,厥陰居中也),下肘中(臂上臑下接處曰肘),循臂內上骨下廉(臑下掌上名曰臂,臂有二骨,今太明脈循臂上骨之下廉也),入寸口(掌後陷中動脈,太淵穴也;寸口中動脈,經渠穴也),上魚,循魚際(魚際,穴也,散脈中是),出大指之端(少商穴也)。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白話文:
手太陰肺經象
(此經氣多血少)肺臟是五臟之一,形狀如六片葉子,兩耳相連,四面垂下像蓋子一樣,附著於脊柱的第三節椎骨上,裡面有二十四個空隙,氣息流通,連接著其他臟腑的氣機,如同五臟的華蓋一般。
此經脈起於中焦(即消化系統的中部),向下連接大腸,然後沿著胃部上行,穿過膈肌,與肺臟相連。從肺臟分支橫向穿出腋窩,沿著手臂內側下降,經過肩下臂上的部位(稱為臑),位於少陰心經之前(臑內側有三條經脈,手太陰肺經在最前面,手少陰心經在後面,手厥陰心包經在中間)。到達肘部(臂上與臑的交界處),沿著手臂內側向上,經過上臂骨的下緣,到達寸口(手掌後面的凹陷處,即太淵穴;寸口的中間位置,即經渠穴),向上經過魚際(魚際穴,經脈在此分佈),從大拇指尖端(少商穴)出來。
其分支從手腕後方直走,經過第二指內側,從指尖出來。
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嗽上氣,喘喝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黃變,卒遺失無度。
手陽明大腸經臟象(是經多血多氣),大腸長二丈一尺,廣四寸,徑一寸,當臍右回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
其經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商陽穴也),循指上廉(指上廉本節前陷中二間穴,本節後陷中三間穴也),出合谷兩骨間(合谷穴也),上入兩筋之中(陽谿穴也),循臂上廉,入肘外廉(曲池穴也),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白話文:
運動就會導致肺部脹滿,呼吸急促並伴隨咳嗽,鎖骨下方疼痛,嚴重時會雙手交握,神智不清,這就是臂厥。肺部生病的症狀包括咳嗽、呼吸急促、心煩意亂、胸悶、手臂內側前緣疼痛、手掌發熱。氣盛則肩背疼痛、感受風寒、出汗、中風、小便頻繁且量少;氣虛則肩背疼痛且畏寒、呼吸微弱、小便黃濁、遺精失禁。
手陽明大腸經血氣旺盛,長度約六米三,寬度約十公分,直徑約三公分,從肚臍右側向上盤旋十六道彎,可容納一斗谷物,七升半水。
經脈起於食指和中指末端(商陽穴),沿著手指上緣(指上廉)向上,穿過合谷兩骨之間(合谷穴),進入兩筋之間(陽谿穴),沿著手臂上緣,進入肘外側(曲池穴),向上經過手臂外側前緣,到達肩部,從肩胛骨前緣穿出,向上到達頸部後方,向下進入鎖骨窩,與肺相連,穿過橫膈膜,歸屬於大腸。其中一支經脈從鎖骨窩向上穿過頸部,貫穿面頰,進入下齒,再從嘴角回旋,與人中穴交匯,左邊的經脈與右邊交匯,右邊的經脈與左邊交匯,向上環繞鼻孔。
是動則病齒痛䪼腫。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凜不復。
足陽明胃經臟象(是經多血多氣),胃大一尺五寸,紆曲屈伸,長二尺六寸,徑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其經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
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腿下脛上接處曰膝),下循脛外廉(謂脛骨之外廉也;其外廉下膝三寸,三里穴也;又下三寸,巨虛上廉也。又下三寸,巨虛下廉也。
白話文:
如果經常活動,就會導致牙齒疼痛腫脹。這主要是因为津液受損導致的疾病,症狀包括眼睛發黃、口乾舌燥、鼻出血、喉嚨阻塞、肩膀前側疼痛、大拇指和食指疼痛無力。如果氣血充盈,就會導致脈絡經過的地方發熱腫脹;如果氣血虛弱,就會感到寒冷僵硬,無法恢復。
足陽明胃經,屬於多血多氣的經脈。胃的容量很大,長度約為一尺五寸,彎彎曲曲,伸縮自如,總長度為二尺六寸,直徑為五寸,能容納兩斗穀物和一斗五升水。
足陽明胃經的脈絡,起始於鼻樑交匯處,沿着太陽經脈外側向下,經過鼻外側,進入上牙齒內,然後返回,環繞嘴唇,向下交匯於承漿穴,再沿着下巴後側向下,從大迎穴出來,經過頰車穴,沿著耳前向上,經過客主人穴,沿着髮際線,到達額頭和頭頂。其中一條分支,從大迎穴向前向下,經過人迎穴,沿着喉嚨,進入鎖骨窩,向下穿過膈肌,連接胃部,並與脾經相連。另一條分支,從鎖骨窩向下,經過乳房內側,向下靠近臍部,進入氣街穴。
其中一條分支,起始於胃口,向下沿着腹腔內側,到達氣街穴,然後與另一條分支匯合,經過髀關穴,到達伏兔穴,向下經過膝蓋內側,沿着小腿外側向下(小腿骨外側稱為脛骨外側;從膝蓋向下三寸為三里穴;再向下三寸為巨虛上穴;再向下三寸為巨虛下穴)。
直下至腕中,解谿穴也),下足跗(衝陽穴也,足面曰跗,跗上陷中動脈是也;凡是跗直下大指之間,皆有動脈,其大指之間,足少陽脈也;上入指本節後間動脈,足厥陰脈也;上跗上動脈,足陽明脈也。《針經·終始篇》云:陽明在上,厥陰在中,少陽在下者是也。凡言間,皆謂兩指中間也),入中指內間(中指內間,本節後陷中陷谷穴也;本節前陷中,內庭穴也;大指次指之端,厲兌穴也)。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是動則病洒洒然振寒,善伸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兔、䯒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氣盛則身以前皆熱。
白話文:
經脈直下至手腕,經過解谿穴,然後往下到腳踝,經過衝陽穴,腳背叫做跗,跗上凹陷處的動脈就是衝陽穴;凡是跗直下大拇指之間,都有動脈,其中大拇指與第二根手指之間,是足少陽脈;往上進入手指第一節後面的動脈,是足厥陰脈;跗上方的動脈,是足陽明脈。《針經·終始篇》說:「陽明在上,厥陰在中,少陽在下。」凡是說「間」,都指兩根手指之間。經脈進入中指內側,中指內側第一節後面的凹陷處是陷谷穴,第一節前面的凹陷處是內庭穴,大拇指與第二根手指末端是厲兌穴。經脈的支脈,往下三寸,然後分開往下進入中指外側。
另一支脈,分開從跗上進入大拇指與第二根手指之間,並從指端出來。
如果這條經脈不通暢,就會出現身體發冷、愛伸懶腰打哈欠、面色發黑等症狀。病情加重後,患者會厭惡人群和火,聽到木頭的聲音就會驚恐,心裡不安,會獨自關門閉窗躲起來。病情更嚴重時,會想要爬到高處唱歌,脫掉衣服亂跑,腹部脹滿發出鼓響,這就是骭厥。這條經脈主血症,患者可能出現狂躁、瘧疾、溫病、陰邪入侵、汗出不止、鼻出血、口歪唇斜、脖子腫痛、喉嚨堵塞、腹部積水、膝蓋疼痛、胸部乳房、氣街、大腿、伏兔穴、腓骨外側、腳踝等部位疼痛,中指不能正常使用。如果氣盛,身體前面會感到發熱。
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飢,溺色黃;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胃中寒則脹滿。
足太陰脾經臟象(是經多氣少血),脾廣三寸,長五寸,掩乎太倉,附著於脊之第十一椎。
其經之脈,起於大指之端(隱白穴也,在大指端內側),循指內側白肉際(大指內側,本節後大都穴也),過核骨後(核骨下太白穴也;核骨,在足大指本節後約二寸,內踝骨前約三寸,如棗核橫於足內側赤白肉際者是也;竇太師指為孤拐骨者,非是也),上內踝前廉(內踝下前陷中,商丘穴也),上踹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膝輔骨下陷中,陰陵泉穴也),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
白話文:
如果胃氣過盛,就會食慾旺盛,尿液呈黃色;如果胃氣不足,則全身發冷,胃寒則會脹滿。
足太陰脾經氣多血少,脾臟寬三寸,長五寸,位於太倉穴附近,附著在脊椎的第十一節。
脾經的脈絡,從大腳趾的末端開始(隱白穴),沿著大腳趾內側的白色肉際(大都穴)向上,經過核骨後(太白穴),沿著內踝前緣向上(商丘穴),沿著小腿內側向上,與厥陰經交匯,經過膝蓋內側前方(陰陵泉穴),進入腹腔,連接脾臟並與胃相絡。向上穿過橫膈膜,經過咽喉,連接著舌根,散佈在舌頭下方。
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寒瘧,溏瘕泄,水閉,黃疸,不能臥,強立,股膝內瘇厥,足大指不用。
手少陰心經臟象(是經多氣少血),心形如未敷蓮花,居肺下膈上,附著於脊之第五椎。
其經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肺脈從肺系橫出腋下,心脈從肺而出於腋下,包絡脈從脅下抵腋下),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少海穴也),循臂內後廉(臂內後廉上脘一寸半,靈道穴也),抵掌後兌骨之端(神門穴也),入掌內後廉(掌內後廉小指本節陷中,少府穴也),循小指之內出其端(少衝穴也,在小指內廉之端)。
白話文:
心經的支脈,從胃部往上穿過橫膈膜,進入心臟。
如果心經氣血運行不暢,就會出現舌頭強硬,吃東西就嘔吐,胃脘疼痛,腹脹,容易打嗝,等症狀。一旦得到治療,氣血運行暢通,就會感到輕鬆舒適,但身體依然沉重。脾臟受到心經病氣的影響,會出現舌根疼痛,身體難以活動,食慾不振,心煩意亂,心窩部位劇痛,寒熱瘧疾,腹瀉,水腫,黃疸,無法平躺,只能強行站立,大腿和膝蓋內側發冷,腳大拇指麻木無力的症狀。
心經屬於手少陰經,氣多血少,形狀像未開的蓮花,位於肺臟下方,橫膈膜之上,附著在脊椎第五節。
心經的脈絡,起始於心臟,連接到心系,穿過橫膈膜,與小腸相連。其中一條分支,從心系向上,沿著咽喉,連接到眼睛。另一條直行的分支,從心系向上回到肺臟,再向下從腋窩穿出(肺經的脈絡從肺系橫向穿出腋窩,心經的脈絡從肺臟穿出腋窩,包絡經的脈絡從脅肋下到達腋窩),沿著手臂內側後緣下降,經過手太陰肺經之後,到達手肘內側(少海穴),繼續沿著手臂內側後緣下降(手臂內側後緣上腕一寸半處為靈道穴),到達手掌後方無名指末端(神門穴),進入手掌內側後緣(手掌內側後緣小指本節凹陷處為少府穴),沿著小指內側到達指尖(少衝穴,位於小指內側邊緣末端)。
是動則病咽乾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
手太陽小腸經臟象(是經多血多氣),小腸長三丈二尺,左回迭積十六曲,胃之下口,小腸上口也,在臍上二寸,水穀於是入焉。復下一寸為水分穴,則小腸下口也,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入膀胱,滓穢入大腸。
其經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少澤穴也),循手外側(小指本節前谷穴也,本節後陷中,後谿穴也),上腕(臂下掌上節處曰腕,腕前起骨中陷中,腕骨穴也。當腕中陷處,陽谷穴也),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少海穴也),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
白話文:
如果活動就容易出現咽喉乾燥、心痛,口渴想喝水,這就是臂厥。這說明心臟出現問題,可能伴隨眼睛發黃、脅肋疼痛、手臂內側後方疼痛麻木、手掌發熱等症狀。
手太陽小腸經是身體中氣血旺盛的經脈,小腸長三丈二尺,左邊迴環堆疊十六個彎曲,從胃的下口連接到小腸的上口,位於肚臍上方二寸處,食物和水從這裡進入。再往下移一寸,到達水分穴,這就是小腸的下口,在此處小腸將食物中的清濁分離,水液進入膀胱,渣滓進入大腸。
小腸經的脈絡,從小指尖開始(少澤穴),沿著手外側向上(小指第一節前方的谷穴,第一節後面的凹陷處為後谿穴),到達手腕(手臂下方手掌上方的關節處稱為手腕,手腕前方的骨頭中間凹陷處為腕骨穴,手腕中間凹陷處為陽谷穴),從手腕內側向上,沿著手臂骨頭下側邊緣,經過肘關節內側兩條筋之間(少海穴),向上沿著手臂外側後方邊緣,經過肩膀外側,繞過肩胛骨,到達肩部上端,進入鎖骨凹陷處,與心臟相連。沿著咽喉向下,穿過橫膈膜,到達胃部,最終歸屬於小腸。
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
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回顧,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
足太陽膀胱臟象(是經多血少氣),膀胱縱廣九寸,居腎之下,大腸之側,小腸下口,乃膀胱上口,水液由是滲入焉。盛溺九升九合。
其經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膕中(腿下踹上接處約文中央動脈曰膕中,委中穴也)。
白話文:
這條經脈的支脈從鎖骨上窩沿著脖子往上到臉頰,到達眼睛外角,再進入耳朵。另一條支脈從臉頰上分支,抵達鼻子,到眼睛內角,斜著連接到顴骨。
如果這條經脈出現問題,就會導致喉嚨痛、下巴腫脹、無法回頭、肩膀像被拔開一樣、手臂像折斷一樣。這條經脈還負責管理體液,如果體液出現問題,就會導致耳聾、眼睛發黃、臉頰腫脹、脖子、下巴、肩膀、手臂、肘部、手臂外側後方疼痛。
足太陽膀胱經的臟象,是血多氣少。膀胱的縱橫尺寸為九寸,位於腎臟下方,大腸旁邊,小腸下口是膀胱的上口,水液從這裡滲入膀胱。膀胱能容納九升九合的尿液。
膀胱經的脈絡,從眼睛內角開始,向上到額頭,交匯於頭頂。其中一條支脈,從頭頂到耳朵上緣。主幹從頭頂進入腦部,再出來分岔到後腦勺,沿著肩胛骨往下,貼著脊椎,到達腰部,再深入循行於脊柱,連接到腎臟,歸屬於膀胱。另一條支脈,從腰部往下貼著脊椎,穿過臀部,到達腿窩(即膝蓋後面的凹陷處)。
其支者,從髆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竇云:髀,骨節也),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踹內(足肚曰踹),出外踝之後(崑崙穴也),循京骨(京骨穴也),至小指外側(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束骨穴也;本節前,通谷穴也;小指端,至陰穴也)。
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結,腨如裂,是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顛疾,頭囪頂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膕、腨、腳皆痛,小指不用。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足少陰腎臟象(是經多氣少血),腎有兩枚,重一斤一兩。狀如石卵,附著於脊之十四椎,當胃下兩旁。
白話文:
这条经脉从头后发际左右两侧分开向下,穿过肩胛骨,沿着脊柱内侧经过髋关节,沿着大腿外侧,从后侧边缘向下与膝窝相接,继续向下穿过小腿内侧,从外踝后方(崑崙穴)出来,沿着跟骨(京骨穴)走向小指外侧(小指外侧第一节后方凹陷处是束骨穴;第一节前方是通谷穴;小指尖是至阴穴)。
活动过度会导致冲头痛、眼睛好像要掉出来、脖子好像要断掉、脊柱疼痛、腰部好像要断裂、大腿无法弯曲、膝盖像打结一样、小腿像要裂开一样,这就是踝厥。这条经脉主治筋病,例如痔疮、疟疾、狂颠症、头顶疼痛、眼睛发黄流泪、鼻出血、颈部、背部、腰部、臀部、膝盖、小腿、脚部疼痛、小指无法使用。气血旺盛的人,人迎脉跳动幅度是寸口脉的二倍;气血虚弱的人,人迎脉跳动幅度反而小于寸口脉。
足少阴肾经(这条经脉气多血少),肾脏有两枚,重一斤一两,形状像石头一样,附着在脊椎的第十四节,位于胃下两侧。
其經之脈,起於小指之下,斜走足心(湧泉穴也),出於然骨之下(然骨,穴也,在內踝前起大骨下陷中),循內踝之後(內踝之後,跟骨之上陷中動脈,太谿穴也;上太谿二寸,復溜穴也),別入跟中,以上踹內,出膕內廉(陰谷穴也),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是動則病飢不欲食,面黑如地色,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䀮䀮如無所見,心如懸,病飢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是謂骨厥。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黃疸,腸癖,脊臀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白話文:
這條經脈起源於小指下方,斜著經過腳心(湧泉穴),從內踝前方的突起骨頭下方凹陷處(然骨穴)出來,沿著內踝後方(內踝後方,跟骨上方凹陷處的動脈,太溪穴;太溪穴往上兩寸,復溜穴)走,分出一支進入腳跟,向上穿過小腿內側,從膝窩內側(陰谷穴)出來,沿著大腿內側後方上行,貫穿脊柱,與腎經相連,並與膀胱經相通。直行的一支從腎臟向上穿過肝臟和橫膈膜,進入肺臟,沿著喉嚨走,夾著舌根。分支的一支從肺臟出來,與心經相連,匯入胸腔。
如果這條經脈運動失常,就會出現食慾不振、面色發黑、咳嗽帶血、呼吸急促、坐著就想站起來、視力模糊、心慌不安、食慾不振等症狀,並且伴隨氣虛,容易驚恐,心裡忐忑不安,就像有人要抓住自己一樣,這叫做骨厥。這條經脈主要負責腎臟的病變,表現為口乾舌燥、咽喉腫痛、呼吸困難、喉嚨乾燥疼痛、心煩意亂、心痛、黃疸、腸道疾病、脊柱、臀部、大腿內側後方疼痛、肢體無力、嗜睡、腳心發熱疼痛。脈象方面,如果腎經氣盛,寸口脈的搏動會比人迎脈大一倍;如果腎經氣虛,寸口脈的搏動就會比人迎脈小。
手厥陰心包絡之經(是經多血少氣),滑伯仁曰:心包,一名手心主。以臟象校之,在心下橫膜之上,豎膜之下,與橫膜相黏,而黃脂漫裹者,心也;其漫脂之外,有細筋膜如系,與心肺相連者,心包也。君火以名,相火以位,手心主代君火行事。以用而言,則曰手心主;以經而言,則曰心包絡。一經二名,實相火也。
其經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曲澤穴也),下臂,行兩筋之間(兩節之上腕三寸,間使穴也;當腕中,大陵穴也),入掌中(勞宮穴也,穴有動脈),循中指,出其端(中衝穴也)。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白話文:
手厥陰心包絡之經
(是經多血少氣):這條經脈比較偏向於血,氣相對較少。
滑伯仁曰:心包,又叫做手心主。
以臟象校之:根據臟腑的形狀和位置來推測,心包位於胸腔內,在橫膈膜之上,豎膈膜之下,與橫膈膜相連,周圍有黃色的脂肪包裹,這就是心臟。而包裹着脂肪的外面,有一層細密的筋膜,像系帶一樣,連接着心臟和肺臟,這就是心包。
君火以名:用「君火」來命名心包,指的是心包是心臟的守護者,如同君主之火,具有保護心臟的作用。
相火以位:用「相火」來定位心包,指的是心包的位置靠近心臟,如同輔佐君主的火,協助心臟運作。
手心主代君火行事:手心主是心包的別稱,它代替君火,也就是心臟,來執行一些功能。
以用而言,則曰手心主;以經而言,則曰心包絡:從功能的角度來看,稱之為手心主;從經脈的角度來看,稱之為心包絡。這兩個名稱,其實指的是同一樣東西,都是指心包。
一經二名,實相火也:這條經脈雖然有兩個名稱,但本質上都是指心包,都是代表着相火。
其經之脈:這條經脈的走向,
起於胸中:起始於胸腔內,
出屬心包絡:從心包絡中出來,
下膈:穿過橫膈膜,
歷絡三焦:沿着三焦經脈走行,
其支者:其中一條分支,
循胸出脅:沿着胸部,從肋骨之間穿出,
下腋三寸:下降到腋窩下三寸的位置,
上抵腋下:向上到達腋窩下方,
循臑內:沿着上臂內側走行,
行太陰少陰之間:在手太陰肺經和手少陰心經之間走行,
入肘中:進入肘部的曲澤穴,
下臂:沿着小臂向下走行,
行兩筋之間:在兩條筋腱之間走行,(兩節之上腕三寸,間使穴也;當腕中,大陵穴也)
入掌中:進入手掌(勞宮穴也,穴有動脈),
循中指:沿着中指走行,
出其端:從中指尖端出來(中衝穴也)。
其支者:另一條分支,
別掌中:從手掌中分開,
循小指次指:沿着小指和無名指走行,
出其端:從小指和無名指尖端出來。
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澹澹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
手少陽三焦之經(是經多氣少血),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上焦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其治在膻中,直兩乳間陷者中。中焦在胃中脘,當臍上四寸,不上不下,其治在臍旁。下焦當膀胱上口,其治在臍下一寸。
其經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關衝穴也),上出兩指之間(兩指之間陷中,腋門穴也;上兩指本節後間陷中,中渚穴也),循手表腕(陽池穴也),出臂外兩骨之間(兩骨之間上腕二寸,支溝穴也),上貫肘(天井穴也),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䪼(䪼,頰骨也)。
白話文:
如果你手腳發熱、手臂肘部僵硬、腋窩腫脹,甚至胸口脹悶、心悸不安、臉紅眼黃、不停地想笑,這可能是脈絡受損引起的。主要症狀包括煩躁不安、心痛、手掌發熱。
手少陽三焦經氣多血少,三焦是水穀運行的通道,也是氣機的起始與終止之處。上焦位於心臟下方,橫膈膜之上,胃口附近,治所在膻中,也就是兩乳頭之間的凹陷處。中焦位於胃的中脘,臍上四寸,不屬於上焦也不屬於下焦,治所在臍旁。下焦位於膀胱上口,治所在臍下一寸。
手少陽三焦經的脈絡起於小指和無名指的末端(關衝穴),沿著手指間隙向上(腋門穴、中渚穴),循著手腕外側(陽池穴),穿過手臂外側兩骨之間(支溝穴),向上貫穿肘部(天井穴),沿著胳膊外側向上,經過肩膀與足少陽經交匯,進入鎖骨上窩,分佈在膻中,連接心包,向下經過橫膈膜,沿著三焦經走行。其中一條分支從膻中向上經過鎖骨上窩,到達頸部,連接耳後,直上耳上角,再彎曲向下到達頰骨。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
是動則病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眥痛,頰痛,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足少陽膽臟象(是經多氣少血),膽長三寸,在肝之短葉間。包精汁三合,為清淨之府。諸府皆傳穢濁,獨膽無所傳道,故曰清淨。膽汁減則目昏又吐,傷膽倒則視物倒植。
其經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手少陽,抵於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裡,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
白話文:
這條經脈的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再從耳前出來,經過耳前、臉頰,最終到達眼睛外角。
如果這條經脈發生問題,就會出現耳聾、頭昏腦脹、喉嚨腫痛等症狀。這是因為氣血運行不暢,導致汗出、眼睛外角疼痛、臉頰疼痛,以及耳後、肩膀、上臂、肘部、手臂外側疼痛,小指和無名指無力等症狀。
膽經屬於足少陽經,氣多血少。膽囊長三寸,位於肝臟短葉之間,儲藏三合精液,是身體最乾淨的器官。所有器官都將污濁之物傳輸出去,唯獨膽囊沒有傳輸的管道,因此稱為清淨之府。膽汁減少會導致視力模糊、嘔吐,膽囊受損會導致視物顛倒。
膽經的脈絡,從眼睛外角開始,向上到達頭角,然後下至耳後,沿著脖子,經過手少陽經的前方,到達肩膀,再轉至手少陽經的後方,進入鎖骨上方的凹陷處。其中一條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再從耳前出來,到達眼睛外角。另一條支脈,從眼睛外角分出,向下經過下巴,與手少陽經匯合,到達手腕下方的穴位,再經過下顎,向下沿著脖子,與鎖骨上方的凹陷處匯合,然後進入胸腔,穿過膈肌,與肝臟相連,歸屬於膽囊。膽經沿著肋骨內側,從氣街穴出來,繞過毛際,橫向進入大腿內側的髀厭穴。
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竇氏云:腹下腿上節處是也),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外輔骨之前膝之下一寸,陽陵泉穴也,伸足取之),直下抵絕骨之端(陽輔穴也),下出外踝之前(丘墟穴也),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小指次指之間本節前陷中,俠谿穴也;本節後陷中,臨池穴也;小指次指之端,竅陰穴也)。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岐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
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是主骨所生病者,頭角頷痛,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俠癭,汗出振寒,瘧,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白話文:
這條經脈從鎖骨下方腋窩開始,沿著胸部,經過肋骨下方,向下與大腿骨內側交會(竇氏說:就是腹部下方、大腿上方的關節處),接著沿著大腿外側向下,從膝蓋外側邊緣穿出,往下經過腓骨前側(膝蓋下方一寸處,就是陽陵泉穴,伸直腳取穴),一直往下到達腓骨末端(陽輔穴),再往下從外踝前側穿出(丘墟穴),沿著腳背,進入小指與無名指之間(小指與無名指之間關節前方的凹陷處,就是俠谿穴;關節後方的凹陷處,就是臨池穴;小指與無名指的指尖,就是竅陰穴)。另外一條分支從腳背分出,進入大拇指與食指之間,沿著大拇指的骨頭內側穿出指尖,再穿過指甲,從指尖外側的三個毛髮處穿出。
這條經脈如果發生問題,就會出現口苦、嘆氣、心胸疼痛、不能翻身等症狀,嚴重時還會臉色發灰、皮膚乾燥、腳外側發熱,這就是陽厥。陽厥主要影響骨骼,會造成頭、脖子、下巴疼痛,眼角疼痛,鎖骨下方腫痛,腋窩腫大,脖子兩側腫大,汗出怕冷,瘧疾,胸部、肋骨、大腿、膝蓋外側、脛骨、外踝前側以及各個關節疼痛,小指與無名指不能活動。
足厥陰肝臟象(是經多血少氣),肝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其治在左,其臟在右,附著於脊之第九椎。
其經之脈,起於大指叢毛之際(大敦穴也),上循足跗上廉(足跗上廉大指間陷中,行間穴也;大指本節後間陷中,太衝穴也),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內踝前一寸,中封穴也),上膕內廉(曲泉穴也),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
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經脈篇》)。
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㿗疝,婦人小腹腫;甚則嗌乾、面塵、脫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洞泄,狐疝,遺溺,癃閉。
白話文:
足厥陰肝經,氣血偏於血多氣少。肝臟分為左三葉、右四葉,共七葉。肝臟功能主要在左側,而實體位於右側,附著在脊椎的第九節。
肝經從大拇指指甲根部(大敦穴)開始,向上沿著腳背邊緣(行間穴、太衝穴),經過內踝上緣一寸,再向上八寸,與脾經交會(中封穴),接著沿著膝蓋內側(曲泉穴),上行大腿內側,進入陰部,經過生殖器,到達小腹,連接著胃,與肝經相連,並連通膽經。繼續向上穿過橫膈膜,分布於胸脅,沿著喉嚨後方,上行至面頰,連接眼睛,最後向上到達額頭,與督脈在頭頂交會。
肝經的一條支脈,從眼睛連線處向下進入面頰內側,環繞嘴唇內側。另一條支脈,從肝臟分出,穿過橫膈膜,向上連接到肺部。
肝經氣血運行不暢,容易導致腰痛,無法彎腰或仰頭,男性會患上疝氣,女性則會出現小腹腫脹;嚴重時會出現咽喉乾燥、面容灰暗、面色蒼白等症狀。肝經主導著肝臟所引起的疾病,如胸部脹滿、嘔吐、腹瀉、疝氣、尿失禁、月經不調等。
督脈,督之為言,都也。行背部之中行,為陽脈之都綱,奇經八脈之一也。
督脈者,起於下極之腧,並於脊裡,上至風府,入腦,上巔,循額至鼻柱,屬陽脈之海也。
脊之為骨,凡二十一椎,通項骨三椎,共二十四椎。自屏翳而起,歷長強穴,並脊裡而上行,循腰腧、陽關、命門、懸樞、脊中、筋縮,至陽陵、靈臺、神道、身柱,過風門,循陶道、大椎、啞門,至風府入腦,循腦戶、強間、後頂上巔,至百會、前頂、囟會、上星、神庭,循額至鼻柱,經素髎、水溝、兌端,至齗交而終焉。
雲陽脈之海者,以人之脈絡周流於諸陽之分,譬猶水也,而督脈則為之都綱,故曰陽脈之海。
白話文:
督脈
「督脈」,「督」字的意思是「都」,也就是統率的意思。它沿着背部的正中線運行,是所有陽經的總綱,也是奇經八脈之一。
督脈起於人體下部的會陰穴,沿着脊柱內側向上行,到達風府穴,進入腦部,再向上至頭頂,沿著額頭至鼻柱,是所有陽經的匯聚之處,故稱「陽脈之海」。
脊柱由二十一節椎骨組成,再加上頸部的三節項骨,總共二十四節。督脈從屏翳穴開始,經過長強穴,沿著脊柱內側向上行,依序經過腰腧、陽關、命門、懸樞、脊中、筋縮、陽陵、靈臺、神道、身柱,再過風門,繼續循行於陶道、大椎、啞門,至風府穴進入腦部,沿著腦戶、強間、後頂上巔,到達百會、前頂、囟會、上星、神庭,再循額頭至鼻柱,經過素髎、水溝、兌端,最後到達齗交穴而結束。
為何稱督脈為「陽脈之海」呢?因為人體的經絡遍布全身,如同水流般四通八達,而督脈則像河流的總匯,統率着所有陽經,故稱「陽脈之海」。
任脈,任之為言,妊也。行腹部中行,為婦人生養之本,奇經之一脈也。
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喉嚨,屬陰脈之海也。
任與督,一源而二岐,督則由會陰而行背,任則由會陰而行腹。夫人身之有任督,猶天地之有子午也。人身之任督,以腹背言,天地之子午;以南北言,可以分,可以合者也。分之以見陰陽之不雜,合之以見渾淪之無間,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任脈起於中極之下,會陰之分也,由是循曲骨,上毛際,至中極,行腹裡,上循關元、石門、氣海、陰交、神闕、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闕、鳩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宮、華蓋、璇璣、天突、廉泉、上頤,循承漿,環唇上,至齗交分行,系兩目下之中央,會承泣而終焉。
云陰脈之海者,亦以人之脈絡周流於諸陰之分,譬猶水也,而任脈則為之總會焉,故曰陰脈之海。
白話文:
任脈,顧名思義,就像孕育生命一樣,它貫穿腹部,是女性生殖的根本,也是奇經八脈之一。
任脈起始於中極穴之下,也就是會陰處,沿著腹部內側向上,經過關元穴,一直到喉嚨,是所有陰經的總匯。
任脈和督脈同出一源,卻分為兩支,督脈從會陰向上行於背部,而任脈從會陰向上行於腹部。人體有任督二脈,就如同天地有子午線一樣。人體的任督二脈,以腹部和背部來說,就如同天地之子午線;以南北方向來說,可以分開,也可以合一。分開,就能看出陰陽的互不干擾;合一,就能體現渾然天成的無縫接軌。一而二,二而一,正是任督二脈的奧妙之處。
任脈從中極穴之下,也就是會陰處開始,依次經過曲骨、毛際、中極、腹裡、關元、石門、氣海、陰交、神闕、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闕、鳩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宮、華蓋、璇璣、天突、廉泉、上頤,沿著承漿穴環繞嘴唇上方,到齗交分行,最後在承泣穴與兩眼下方中央會合而終止。
任脈被稱為「陰脈之海」,是因為人體的所有陰經脈絡都流向它,就像水流入大海一樣,而任脈是它們的匯聚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