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醫旨緒余》~ 上卷 (22)

回本書目錄

上卷 (22)

1. 三十一、哮

生生子曰:丹溪云:「哮者,專主於痰,宜用吐法。亦有虛而不可吐者,必使薄滋味;不可純用寒涼,必兼散表。」此深造病情者也。其間,亦有自童幼時,被酸鹹之味,或傷脾,或搶肺,以致痰積氣道,積久生熱,妨礙升降,而成哮症。一遇風寒即發,緣肺合皮毛,風寒外束,弗得發越,內熱壅鬱,新痰復生,因新痰而致舊痰並作也。

是以氣高而哮,抬肩拮項,不得仰臥,面赤頭疼,惡寒發熱,治宜散表,表散熱解,氣道流通,庶亦暫可。有飲食厚味傷脾,不能運化而發者,脾傷則津液不得布散而生痰涎,壅塞經隧,肺氣為之不利,則胸滿腹痛,盜汗潮熱,晝夜發哮,聲如拽鋸,治宜消食健脾,清痰利氣,斯亦定矣。

有房勞太過,腎水衰少,不能制火下降,火寡於畏,而侮所勝,肺金受傷,金傷則生化之源絕矣。病則下午潮熱,哮聲如雷,頭疼面赤,盜汗煩躁,晝輕夜重,脈數無力。治當補腎制火,清金潤燥,庶或得安。有氣逆而發者,《經》曰:怒則氣上,有升無降。又曰:大怒則火起於肝。

又曰:上升之氣,自肝而出,中挾相火。肺虛不能平木,病則胸滿脅痛,耳聾眼赤,氣出如火,治宜抑肝利氣。是痰也,氣厚者,當劫而吐之,拔其病根;根拔又當速補中氣,中氣充實,痰不再作矣。

白話文:

哮喘這種病,主要原因在於痰。治療上應該用催吐的方法。但也有體質虛弱的人不適合催吐,必須用清淡的飲食來調養;不能單純使用寒涼藥物,必須搭配能疏散表邪的藥物。這句話點明了病情發展的深層原因。

哮喘有的人從小時候就因為吃了太多酸鹹食物,傷害了脾胃或肺部,導致痰液積聚在氣管中,久而久之產生熱象,阻礙了氣機的升降,最終形成了哮喘。一旦遇到風寒就會發作,因為肺與皮毛相連,風寒束縛體表,使體內熱氣無法散發,導致熱邪壅塞,新產生的痰液與舊痰一同發作。

因此,哮喘發作時,會感到呼吸急促、肩膀聳起、頸部僵硬、無法平躺,面色發紅、頭痛、怕冷發熱。治療上應該疏散表邪,讓體表邪氣散去,熱邪解除,氣機運行順暢,哮喘才能暫時緩解。

有的人是因為飲食過於肥膩,損傷脾胃,導致脾胃功能失常,無法運化水濕而產生痰液,壅塞經絡,使肺氣運行不暢,就會出現胸悶腹痛、盜汗潮熱,白天夜晚都發作哮喘,聲音像拉鋸一樣。治療上應該消食健脾、清痰利氣,這樣就能穩定病情。

還有的人因為房事過度,導致腎精虧虛,無法制約體內的火熱之氣,火熱之氣過於旺盛,反而會反侮肺金,導致肺臟受損,肺臟受損就會使生成氣血的來源枯竭。這種情況的病人會出現下午潮熱、哮喘聲如雷鳴、頭痛面紅、盜汗煩躁,白天病情較輕,晚上病情較重,脈搏細數無力。治療上應該補益腎精、制約火熱、清潤肺燥,這樣才能使病情穩定。

有的哮喘是因為氣機上逆導致。《黃帝內經》說:「發怒會導致氣機上逆,只升不降。」又說:「大怒會使肝火上升。」還說:「上升的氣機,從肝臟而出,其中夾雜著相火。」如果肺氣虛弱,不能平抑肝木,就會導致胸悶脅痛、耳鳴眼紅、呼吸時氣喘如火。治療上應該平抑肝氣、疏利氣機。

如果痰液很濃稠,就應該用催吐的方法,把病根拔除;病根拔除後,又應該迅速補益中氣,使中氣充盛,這樣痰液就不會再次產生了。

2. 三十二、喘

生生子曰:《內經》云:「諸氣憤郁,皆屬於肺。」諸滿喘嘔,亦屬於肺,以肺主氣者也。諸喘氣逆者,乃陽火急數而然也。一呼一吸為一息,呼隨陽出,吸隨陰入,呼吸之間,脾受其氣,通乎營衛,合乎陰陽,熱則息急氣粗,寒則息遲氣微。今之喘逆,由火熱而息急也,或六淫所傷,七情所感,或脾腎俱虛,或脾濕腫滿,或本臟氣虛,或瘀血傷滯,皆所以致之,要當合脈認病,合病制方,庶無差失之患矣。

又曰:方書有云治喘嗽者,有云治痰喘者,有云治喘逆氣急者,有云氣喘者,不可不分別明白,究治此病,虛實攸系匪輕。驗今之喘嗽者,既嗽而兼有喘聲也。痰喘者,喉中有痰,或出或不能出,抬肩擷項者是也。喘逆氣急者,無痰嗽而獨氣急作喘聲也。氣喘者,較逆急勢則稍緩耳。

前二者,兼痰兼嗽,蓋有雜症以干之,故治有汗吐下之不同也,後二者,乃本臟氣虛,或陰虛火動,及產後喘急者,為孤陽幾於飛越,治惟補之、斂之。攻補之不同,由虛實之異路也;少有差忒,則輕者重,重者死矣。予於喘嗽二病,尋究端倪,會類治法,逐證填方,不以重複自嫌,其間蒐集不盡者,將俟後之明敏,藉此為左券云爾。

喘而無汗者,宜解表。

喘而有汗者,宜和營衛,固腠理。

腹滿,脈沉實者,為內實,當下之。

發時有痰吐出者,宜化痰。

發時有痰不能出者,宜開提之。

食積痰逆者,宜導痰運脾。

飲水多者,宜滲利之。

久嗽不已,痰壅胸膈氣實者,宜吐之。

心火形肺者,宜清心熱。

氣從小腹上衝,乃衝脈之火,宜調中益氣湯加黃柏、知母以降之。

脈數無力者,宜滋陰降火。

產後喘急者,郭氏謂孤陽絕,陰極,為難治。

本臟氣虛及久喘,攻擊太過者,宜人參、五味、阿膠之類補之。

新喘氣實者,宜葶藶、枳殼、桑皮之類瀉之。

腫滿脾虛,不能攝水,上迫於肺,喉中作水雞聲者,或小青龍湯,或導水丸,桑皮、赤小豆、瞿麥之類決之。瘀血凝滯胸膈者,或韭汁之類以活之。

白話文:

《內經》說:「各種氣機鬱悶不暢,都與肺有關。」各種脹滿、喘息、嘔吐,也與肺有關,因為肺是主氣的。各種喘息、氣逆的狀況,是因為陽氣過盛、運行過快而造成的。一次呼吸稱為一息,呼氣時陽氣外散,吸氣時陰氣內入,呼吸之間,脾臟接受氣,運行到營衛,協調陰陽。身體發熱時,呼吸會急促粗重,身體寒冷時,呼吸會遲緩微弱。現在的喘逆,是因為火熱而呼吸急促,也可能是因為感受外來的風寒暑濕燥火等邪氣,或是因為內在的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緒波動,或是脾腎兩虛,或是脾虛濕氣過重造成腫脹,或是肺本身氣虛,或是瘀血阻滯,這些都是導致喘息的原因。一定要結合脈象來診斷疾病,根據疾病狀況來制定治療方案,這樣才不會出現差錯。

醫書中,有的說要治療喘嗽,有的說要治療痰喘,有的說要治療喘逆氣急,有的說要治療氣喘,一定要清楚分辨。治療這種疾病,虛實是關鍵,不可輕忽。現在說的喘嗽,是指既咳嗽又帶有喘息的聲音;痰喘,是指喉嚨裡有痰,可能咳得出來,也可能咳不出來,伴隨聳肩抬頸的動作;喘逆氣急,是指沒有咳嗽和痰,單純氣息急促、喘鳴;氣喘,則是比喘逆氣急稍微緩和一些。

前兩種喘,兼有痰和咳嗽,通常是夾雜其他疾病,所以治療方法會有發汗、催吐、通下的不同。後兩種喘,則多為肺本身氣虛,或是陰虛火旺,以及產後喘急,是因為陽氣浮越,幾乎要脫離身體,治療方法應該是補益和收斂。攻和補的不同,是因為虛實的差異;稍有差錯,輕症會變重症,重症會導致死亡。我對於喘嗽這兩種病,仔細研究,歸納整理治療方法,針對不同證型擬定處方,不避諱重複,其中蒐集不夠完善的,將來希望有更聰明的人來補充,以此作為依據。

喘息但沒有汗,應該用解表的藥物。

喘息且有汗,應該調和營衛,鞏固肌表。

腹部脹滿,脈象沉實有力,屬於內裡實證,應該用通下的藥物。

發作時有痰咳出,應該用化痰的藥物。

發作時有痰咳不出來,應該用開提的藥物。

因為飲食積滯導致痰氣上逆,應該用導痰健脾的藥物。

喝水過多,應該用滲濕利水的藥物。

長期咳嗽不停,痰液壅塞胸膈,且氣實,應該用催吐的藥物。

心火影響到肺,應該用清心熱的藥物。

氣從小腹向上衝,這是衝脈的火,應該用調中益氣湯,再加黃柏、知母來降火。

脈象快而無力,應該用滋陰降火的藥物。

產後喘急,郭氏認為這是陰虛到極點,陽氣將要脫離,難以治療。

肺本身氣虛以及長期喘息,如果過度使用攻伐的藥物,應該用人參、五味子、阿膠等藥物來補益。

新發的喘息,而且氣實,應該用葶藶子、枳殼、桑白皮等藥物來瀉肺氣。

因為腫脹滿悶,脾虛不能運化水液,水液上迫於肺,喉嚨發出像水雞叫的聲音,可以使用小青龍湯,或是導水丸,以及桑白皮、赤小豆、瞿麥等藥物來疏導水液。因為瘀血凝結在胸膈,可以用韭菜汁等藥物來活血化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