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醫旨緒余》~ 上卷 (21)

回本書目錄

上卷 (21)

1. 二十九、論痰為津液、脾濕所生、亦有因於火、因於虛、因於氣、因於食者、而二陳峻利之劑、不可以概用也

或曰:丹溪云:「實脾土,燥脾濕,是治痰之本也。」又曰:「二陳湯,一身之痰都管,治痰之要藥也。欲上行,加引上藥;欲下行,加引下藥。」吾子以此言非丹溪語耶?余曰:此蓋指脾胃濕化之痰也。脾胃為水穀之海,五臟六腑之所受氣者也。人之七情居處,不能一一中節,稍有悒鬱,則氣血凝滯,津液不行,痰斯生矣,故丹溪每以實脾土燥脾濕而言也。如「痰在脅下,非白芥子不能達。

痰在四肢,非竹瀝不行。痰在皮裡膜外,非薑汁竹瀝不除。氣虛之人有痰,非竹瀝不開」。又曰:「痰結核在咽喉,燥不得出,以化痰藥加咸能軟堅之味,栝蔞仁、杏仁、海石、桔梗、連翹,少佐以朴硝,以薑汁蜜丸噙化」。又曰:「天花粉大能降上膈熱痰。海粉,熱痰能降,濕痰能燥,結痰能軟,頑痰能消。

枳實治痰,能沖牆壁。人中黃能降陰火,而清食積之痰」。又曰:「痰因火盛逆上,治火為先,白朮、黃芩、石膏之類。久病陰火上升,津液生痰不生血,宜補血制相火,其痰自除」。丹溪未嘗純倚二陳為用矣,以上述治痰之藥,亦不為不多矣,丹溪何嘗固執於此,蓋以意立法耳。醫者貴乎貫通達變則得之,否則何以異於刻舟求劍也。

白話文:

有人說:朱丹溪說過,「健壯脾土,乾燥脾濕,是治療痰的根本。」又說:「二陳湯,可以治療全身的痰,是治療痰的重要藥方。如果痰要往上走,就加引導藥物往上;如果痰要往下走,就加引導藥物往下。」你認為這些話不是朱丹溪說的嗎?我說:這大概是指脾胃濕氣化生的痰。脾胃是水穀的聚集地,五臟六腑都從這裡獲得養分。人的七情和生活環境,無法事事順心,稍有鬱悶,就會氣血凝滯,津液不能正常運行,痰就產生了,所以朱丹溪常常強調健壯脾土、乾燥脾濕。例如:「痰在脅下,不用白芥子就無法到達。痰在四肢,不用竹瀝就無法運行。痰在皮膚與肌肉之間,不用薑汁竹瀝就無法去除。氣虛的人有痰,不用竹瀝就無法打開。」又說:「痰結成塊在咽喉,乾燥難以排出,要用化痰藥物加上能軟化堅硬的鹹味藥材,如栝蔞仁、杏仁、海石、桔梗、連翹,少量佐以朴硝,用薑汁蜜丸含化。」又說:「天花粉最能降下膈熱痰。海粉,能降熱痰,能燥濕痰,能軟化結痰,能消除頑痰。枳實治痰,能破開堅硬的阻礙。人中黃能降陰火,而清除因食物積滯產生的痰。」又說:「痰是因火氣旺盛逆向上升引起的,要先治療火氣,用白朮、黃芩、石膏之類的藥物。久病陰火上升,導致津液生成痰而不是生成血,應該補血來制約相火,這樣痰自然就會消除。」朱丹溪從來不單純依靠二陳湯來治療痰,上面所說的這些治痰藥物,也算不少了,朱丹溪怎麼會固執於此呢?他不過是根據自己的想法來制定治療方法。醫生最重要的是能夠融會貫通,靈活變通,才能有所成就,否則就和刻舟求劍沒有什麼兩樣了。

2. 三十、咳嗽

生生子曰:古云:咳者,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者,謂有痰而無聲,脾濕動而生痰也。今曰咳嗽者,既有聲而復有痰也。然其病不一,有五臟咳,有六腑咳,有六氣咳,有虛咳,有實咳,有水咳,有火咳,種種不同,用藥亦異。觀古人立方,多所重於肺部,有清肺者,有保肺者,有斂肺者,有瀉肺者,有補肺者。

五者,謂肺屬金而主乎聲者也。惟肺也,外統皮毛,為一身之護衛,內為華蓋,作五臟之至尊,肺受百脈之朝,故病每干於肺,設不幹肺,抑何咳焉?是以治咳必兼於肺。至於清痰降火,流濕潤燥,補腎疏風者,莫明於《丹溪纂要》,條分列治,極為詳盡;但主嗽多,咳少耳。學者宜於是而擴充之,則思過半矣。

白話文:

張生生說:古人說:「咳」是指沒有痰但有聲音,是肺氣受損而不能清暢。「嗽」是指有痰但沒有聲音,是脾臟濕氣運行導致生痰。現在說的咳嗽,既有聲音又有痰。然而咳嗽的病因不只一種,有五臟引起的咳嗽,有六腑引起的咳嗽,有六氣(風、寒、暑、濕、燥、火)引起的咳嗽,有虛弱引起的咳嗽,有實證引起的咳嗽,有水濕引起的咳嗽,有火熱引起的咳嗽,各種情況不同,用藥也不同。

觀察古人開的藥方,大多著重於肺部,有清肺的,有保護肺的,有收斂肺氣的,有瀉肺的,有補肺的。這五種方法,是因為肺屬金,而主聲音。只有肺,對外統領皮毛,作為全身的防衛,對內像華蓋一樣,作為五臟中最尊貴的。肺接受全身經脈的灌注,所以疾病常常影響到肺,如果沒有影響到肺,又怎麼會咳嗽呢?因此治療咳嗽必須兼顧肺。至於清除痰液、降火、排除濕氣、潤燥、補腎、疏風等方法,沒有比《丹溪纂要》說明的更詳細,它分類治療,極為詳盡。但是它主要論述「嗽」比較多,「咳」比較少。學習醫學的人應該在這裡加以擴充,那麼思考就成功一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