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醫旨緒余》~ 下卷 (7)

回本書目錄

下卷 (7)

1. 六十五、節抄「靈樞」引

生生子曰:余惟醫以《靈》《素》為祖,但其書出秦火之後,斷簡殘篇,幾至散失,雖命世之才如秦越人、淳于意、張、華諸公,診治稱神奇者,亦未之訓釋。至啟玄子,始於《素問》掇摭成卷,門分章析,引類註明,厥功亦偉矣。而偏執局曲之夫,尚吹毛索疵,妄加訶詆。

乃於《靈樞》,非惟不敢注一字,且置此書,略不涉目。夫《靈樞》一經,於臟腑經絡,盈虛順逆,針法疾徐,靡不周悉,顧棄而不讀,何稱醫哉!何稱醫哉!余觀史嵩先生序《靈樞》有曰:夫為醫者,在讀書,讀而不能為醫者有矣,未有不讀而能為醫者也。余嘗從事斯語,用節抄靈樞數條於後,以備參考云。

白話文:

生生子曰:我認為醫術以《靈樞》、《素問》為根本,但这两本书在秦朝大火之後,残缺不全,幾乎要散失了。雖然有像秦越人、淳于意、張仲景、華佗等醫術精湛的醫者,診治病人時有神奇的效果,卻也沒有人對這兩本书進行訓釋。直到啟玄子,才從《素問》中摘選出一些篇章,將它們編纂成卷,分成不同門類,逐章分析,並引經據典加以註解,他的功績非常偉大。然而,有一些偏执固执的人,卻仍然吹毛求疵,妄加批評。

他们不僅不敢為《靈樞》注釋一個字,甚至完全不看這本書。而《靈樞》这部經典,關於臟腑經絡、盈虛順逆、針法疾徐等等,無不詳盡闡述,卻被他們弃之不讀,怎能稱得上是醫生呢?怎能稱得上是醫生呢?我看到史嵩先生在《靈樞》的序言中說:「作為醫生,最重要的是讀書,讀書而不懂得醫術的人有,但沒有不讀書而能精通醫術的人。」我常常思考這些道理,因此將《靈樞》中的一些重要內容摘錄出來,以供後人参考。

2. 六十六、本神篇

黃帝問於岐伯曰:何謂德、氣、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請問其故?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

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是故怵惕思慮者,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懼者,神蕩憚而不收。

白話文:

黃帝內經·素問·靈樞篇 - 德、氣、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之解

黃帝問岐伯說:「請問德、氣、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這些是什麼意思?請你詳細解釋一下。」

岐伯回答說:「天賦予我們的叫做德,大地賦予我們的叫做氣。 德流動,氣逐漸消散,然後產生生命。因此,生命誕生之初稱為精,兩股精氣交合稱為神,神隨之來往的叫做魂,與精氣一同出入的叫做魄。負責主宰事物的是心,心有所記憶叫做意,意之所繫叫做志,隨著志向而有所變化叫做思,隨著思慮而嚮往遠方叫做慮,根據慮而處理事物叫做智。

所以,智慧之人養生,必定要順應四季,適應寒暑;調節喜怒哀樂,安居樂業;調節陰陽,使剛柔平衡。 如果這樣做,邪氣就不會入侵,就能長壽延年。

因此,過於擔心憂慮,就會傷神,神傷就會恐懼,精氣外泄而不止; 因悲哀而觸動心臟,就會精氣耗竭而喪失生命;過於喜悅,神氣就會渙散而無法收斂; 憂愁苦悶,就會氣血阻塞而不通;**盛怒,就會迷惑失措而無法控制;**恐懼,就會精神渙散而無法收束。

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䐃脫肉,毛悴色夭,死於冬。脾,愁憂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悗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於春。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不精,不精則不正當人,陰縮而攣筋,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死於秋。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於夏。

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於季夏。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是故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是故用針者,察觀病人之態,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傷,針不可以治之也。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

白話文:

心臟如果過於驚恐、思慮過度,就會傷神。傷神就會感到恐懼、迷失,導致身體消瘦、肌肉萎縮,毛髮枯槁、面色蒼白,最終在冬天死去。脾臟如果長期愁憂不解,就會傷意。傷意就會精神恍惚,四肢無力,毛髮枯槁、面色蒼白,最終在春天死去。肝臟如果悲哀過度,就會傷魂。傷魂就會變得狂躁、健忘、精神不集中,導致身體虛弱、筋骨萎縮,兩肋骨無法抬起,毛髮枯槁、面色蒼白,最終在秋天死去。肺臟如果過度喜悅,就會傷魄。傷魄就會變得狂躁,失去理智,皮膚乾燥,毛髮枯槁、面色蒼白,最終在夏天死去。

腎臟如果盛怒不止,就會傷志。傷志就會健忘、喜怒無常,腰脊無法彎曲伸展,毛髮枯槁、面色蒼白,最終在季夏死去。如果長期感到恐懼不安,就會傷精。傷精就會骨頭酸痛、四肢無力,精氣下泄。因此,五臟主藏精氣,不可受傷,一旦受傷就會失去守護,導致陰虛。陰虛就會無氣,無氣就會死亡。所以,使用針灸的人,要仔细观察病人的状态,了解精神、魂魄的存亡,以及五臟受損的情况,如果五臟受損,针灸就無法治療。肝臟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弱就會感到恐懼,肝氣過盛就會感到憤怒。

脾藏營,營舍意,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腹脹,經溲不利。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肺藏氣,氣舍魄,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脹。五臟不安,必審五臟之病形,以知其氣之虛實,謹而調之也。

白話文:

脾臟是人體的營養庫,負責儲存和運化營養物質,就像房屋一樣提供給身體所需。脾氣虛弱,就會導致四肢無力,五臟不安寧;脾氣過盛,則會出現腹脹、排泄不暢等現象。

心臟是人體的循環中心,負責運送血液,就像房屋一樣儲藏着精神。心氣虛弱,就會容易感到悲傷;心氣過盛,則會出現不停地笑等現象。

肺臟是人體的呼吸器官,負責吸入氧氣,就像房屋一樣儲藏着魂魄。肺氣虛弱,就會出現鼻塞、呼吸不暢、氣短等現象;肺氣過盛,則會出現喘不過氣、胸悶、呼吸急促等現象。

腎臟是人體的精華所在,負責儲存精氣,就像房屋一樣儲藏着意志。腎氣虛弱,就會出現昏厥等現象;腎氣過盛,則會出現腹部脹滿等現象。

如果五臟不安寧,就必須仔细观察五臟的病理表現,辨別其氣虛或氣實,然後謹慎地加以調理。

3. 六十七、決氣篇

黃帝曰:余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脈,余意以為一氣耳,今乃辨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何謂氣?岐伯曰: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何謂津?岐伯曰: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

何謂液?岐伯曰:谷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何謂血?岐伯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何謂脈?岐伯曰: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

黃帝曰:六氣者,有餘不足,氣之多少,腦髓之虛實,血脈之清濁,何以知之?岐伯曰:精脫者,耳聾:氣脫者,目不明: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酸,耳數鳴。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其脈空虛。此其候也。黃帝曰:六氣者,貴賤何如?岐伯曰:六氣者,各有部主也,其貴賤善惡,可為常主,然五穀與胃,為大海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我聽說人體有精、氣、津、液、血、脈,我一直以為這些都是同一個東西,現在卻分成六個名目,我不明白為什麼。岐伯回答:精是由兩股神氣互相碰撞結合而成的形體,它存在於人體之前,是生命的根本。氣是什麼呢?岐伯說:上焦負責消化食物,將五穀精華散發到全身,滋潤肌膚、毛髮,就像霧露滋潤大地一樣,這就是氣。津是什麼呢?岐伯說:津是從毛孔中分泌出來的汗液,汗液流出很多,就叫做津。液是什麼呢?岐伯說:液是食物進入體內後,營養精華滋潤骨骼,使骨骼能夠彎曲伸展,同時也滋養腦髓,使皮膚潤澤,這就是液。血是什麼呢?岐伯說:血是中焦吸收食物的精華,經過轉化後形成的紅色物質。脈是什麼呢?岐伯說:脈是氣血流動的管道,它將氣血輸送到全身各處。

黃帝又問:這六種氣,如果過多或不足,應該怎麼判斷呢?岐伯回答:精氣不足,耳朵會聾;氣不足,眼睛會看不清;津液不足,毛孔會張開,汗液大量流失;液不足,骨骼彎曲伸展不靈活,面色蒼白,腦髓枯竭,小腿酸痛,耳朵經常鳴響;血不足,面色蒼白,缺乏光澤,脈搏空虛。這些都是判斷六種氣不足的徵兆。黃帝最後問道:這六種氣,哪個最重要呢?岐伯回答:六種氣各有其作用,但五穀和胃是人體最重要的部分,就像大海一樣。

4. 六十八、脹論

黃帝曰:夫氣之令人脹也,在於血脈之中耶?臟腑之內乎?岐伯曰:二者皆存焉,然非脹之舍也。黃帝曰:願聞脹之舍。岐伯曰:夫脹者,皆在於臟腑之外,排臟腑而廓胸脅,脹皮膚,故名曰脹。黃帝曰:臟腑之在胸脅腹裡之內也,若匣匱之藏禁器也,各有次舍,異名而同處一域之中,其氣各異,願聞其故?岐伯曰:夫胸腹,臟腑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

胃者,太倉也。咽喉小腸者,傳送也。胃之五竅者,閭里門戶也。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故五臟六腑者,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狀。營氣循脈衛,氣逆為脈脹;衛氣並脈,循分為膚脹三里而瀉,近者一下,遠者三下,無問虛實,工在疾瀉。

白話文:

黃帝問道:氣讓人生病脹起來,是在血脈中還是臟腑內呢?岐伯回答:兩種地方都有,但並非脹氣的根源。黃帝好奇地說:那脹氣的根源在哪裡呢?岐伯解釋說:脹氣都是發生在臟腑之外,它會把臟腑推開,擴張胸脅,使皮膚脹起來,所以稱為脹。黃帝接著問:臟腑都在胸脅腹裡,就像箱子一樣,各有固定的位置,名稱不同但都處於同一空間,它們的氣各不相同,你能解釋一下嗎?岐伯說:胸腹是臟腑的圍牆。膻中是心臟的主宰宮殿。胃就像大倉庫。咽喉和小腸是運輸通道。胃的五個竅口是城門。廉泉和玉英是津液流通的道路。所以五臟六腑各有邊界,生病時也有不同的症狀。營氣循著脈絡運行,衛氣逆流就會造成脈脹;衛氣與脈絡並行,循著經絡運行就會造成膚脹。針灸治療方法是瀉法,三里穴位是主穴,近處一次,遠處三次,不論虛實,都要迅速瀉氣。

黃帝曰:願聞脹形?岐伯曰:夫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肺脹者,虛滿而喘咳。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小腹。脾脹者,善噦,四肢煩悗,體重不能勝衣,臥不安。腎脹者,腹滿引背,央央然,腰髀痛。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大腸脹者,腸鳴而痛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飧泄不化。

小腸脹者,少腹䐜脹,引腰而痛。膀胱脹者,少腹滿而氣癃。三焦脹者,氣滿於皮膚中,輕輕然而不堅。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

帝曰:脹者焉生?何因而有?岐伯曰:衛氣之在身也,常然並脈,循分肉,行有逆順,陰陽相隨,乃得天和,五臟更始,四時循序,五穀乃化。然後厥氣在下,營衛留止,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搏,乃合為脹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我想知道什麼是脹形?」岐伯回答:「心脹的人,會感到心煩意亂、呼吸短促、睡不安穩。肺脹的人,會覺得身體虛弱、胸部滿悶、咳嗽喘不過氣。肝脹的人,會感到脅肋部位脹滿、疼痛蔓延到小腹。脾脹的人,容易打嗝、四肢疲倦無力、身體沉重、穿衣不舒服、睡不安穩。腎脹的人,會感到腹部脹滿、疼痛蔓延到背部、腰部和髖關節疼痛。胃脹的人,會感到腹部脹滿、胃脘部疼痛、鼻子聞到焦臭味、食欲不振、排便困難。大腸脹的人,腸子會發出響聲、疼痛難忍,冬天容易因受寒而腹瀉。小腸脹的人,會感到下腹部脹滿、疼痛蔓延到腰部。膀胱脹的人,會感到下腹部脹滿、排尿困難。三焦脹的人,會感到氣體充斥在皮膚中,輕輕一按就凹陷下去,但不會硬。膽脹的人,會感到脅肋部位疼痛脹滿、口中發苦、經常嘆氣。」

黃帝接著問:「脹是怎麼產生的?為什麼會出現?」岐伯回答:「衛氣在身體裡運行,始終與經脈相伴,循行於肌肉和組織,運行有順逆之分,陰陽相隨,才能保持身體的平衡,五臟才能正常運作,四季才能順序交替,五穀才能被消化吸收。如果厥氣停留在下焦,營衛氣血滯留,寒氣逆流向上,真氣和邪氣相互攻擊,兩氣互相搏擊,就會產生脹。」

帝曰:脹論言無問虛實,工在疾瀉,近者一下,遠者三下,今有其三而不下者,其過焉在?岐伯曰:衛氣相亂,陰陽相逐,其於脹也,當瀉不瀉,氣故不下,三而不下,必更其道,氣下乃止,不下復始,可以萬全,烏有殆者乎。其於脹也,必審其脈,當瀉則瀉,當補則補,如鼓應桴,惡有不下者乎。

白話文:

皇帝說:《脹論》中說,治療脹病不論虛實,關鍵在於瀉法,靠近的病症瀉一次,遠的病症瀉三次,現在有人已經瀉了三次卻仍然沒有效果,這是哪裡出了問題呢?

**岐伯說:**衛氣紊亂,陰陽相爭,對於脹病,應該瀉而未瀉,所以氣就下不去。已經瀉了三次卻仍然沒有效果,就必須改變治療方法,讓氣順利下降才能止住。如果氣仍然不下,就必須重新開始,這樣才能萬無一失,哪裡會有危險呢?

治療脹病,必須仔細診斷脈象,應該瀉就瀉,應該補就補,就像擊鼓應桴一樣,怎麼可能不奏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