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醫旨緒余》~ 上卷 (20)

回本書目錄

上卷 (20)

1. 二十九、論痰為津液、脾濕所生、亦有因於火、因於虛、因於氣、因於食者、而二陳峻利之劑、不可以概用也

生生子曰:痰者,津液所生也。《經》曰:「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若脾虛停濕,則失其健運之常,不能致精於肺,遂而成痰,此脾濕而生痰者也。有陰血不足,陰火上逆,肺受火侮,不得清肅下行,由是津液凝濁,生痰不生血者,此又因陰虛火動而成痰者也。由是知痰之為物,皆脾濕、津液所成明矣。

治痰者,要當察其所來之源,世俗例以二陳統治諸痰,不分寒熱。因於濕者,固亦宜矣。蓋半夏燥脾濕,陳皮利肺氣,茯苓入手太陰利水下行,甘草調和諸性,入脾為使。三味皆燥濕剛悍之劑,使水行氣下,濕去土燥,痰斯殄矣,脾斯健矣;使脾無寒濕,則何以當之?由是知二陳之治痰者,非治痰也,是治痰之因於濕也。至於火刑肺金,不得下降,而用二陳者,此又失之疏也。

因於火則治火,火降金清,秋令乃行,水無壅遏,痰安從生。丹溪曰:「黃芩治熱痰,假其下火」,正謂此也。若一例而以二陳治之,吾知脾愈燥而火愈動,非惟病不能去,而反增其喉痛聲啞,咳嗽盜汗,煩躁口渴也已。又有食積痰者,飲食過飽則傷脾,脾傷則氣餒,氣餒則濕停,濕停則痰生矣,宜以保和丸類治之。又有氣鬱生痰者,嚴用和云:「人之氣道貴乎順,順則津液流通,決無痰飲之患。

」是以治痰必先利氣者,謂痰之所從來,皆由七情鬱結,氣道不清,氣積生涎,今利其氣,使鬱結開而氣道暢,抑何痰飲之有?宜七氣湯、越鞠丸之類治之是也。又有風痰者,由表虛皮腠不密,風邪得以乘之,肺氣不利,邪郁為熱,是以濁涕稠黏,治宜散風利氣,如杏仁、枳殼、紫蘇。前胡之類是也。

有驚痰者,驚則神不守舍,氣亂胸中,清濁相干,脈道壅塞,痰遂生焉。故驚痰者,多生心痛顛疾,以牛黃鎮心丸之類治之是也。有冷痰者,由脾胃虛弱,不能運化精微,氣餒行遲,津液凝滯所致。治宜溫暖脾胃,脾充而津液行矣,如乾薑、白朮之屬是也。又有腎虛不能制火,津液生痰,不能生血者,緣肺主出,腎主納,今腎虛不能納氣歸原,出而不納則積,積而不散則痰生焉。以金匱腎氣丸之類治之是也。

內有茯苓、澤瀉,利水下行,使濕去而痰絕;地黃、山萸,補實腎水,水升則火自降,而全收藏之職矣。至於中氣不足,痰因積聚,胃中亦賴所養,不可峻用利藥,恐胃一傷,凶變莫測,宜當溫補,使脾胃充實,痰自流動,如六君子之類是也。此丹溪所以諄諄戒人峻用利藥之失也。

若夫流飲、支飲、伏飲、懸飲、溢飲,積年累月,膠固難治者,當視其形氣何如,或汗、或吐、或下、或熔,隨其所宜,劫而去之,痰去則當補養,務使中氣充實,庶無峻利之失矣,學者亮之。

白話文:

痰這種東西,是身體的津液產生的。《黃帝內經》說:「飲食進入胃,會轉化成精華之氣,向上輸送到脾臟。脾臟會將精華散發,再向上輸送到肺臟。肺臟負責疏通水道,向下輸送到膀胱。這樣,水精就能均勻分布到全身,經脈才能暢通運行,符合四季和五臟的陰陽變化,維持身體的正常運作。」

如果脾臟虛弱,導致濕氣停滯,就會失去正常的運化功能,無法將精華輸送到肺部,於是就會形成痰。這就是因為脾濕而產生的痰。另外,如果身體陰血不足,導致陰火上炎,肺臟受到火的侵擾,無法清肅下降,也會導致津液變得混濁,形成痰而不產生血液。這就是因為陰虛火旺而產生的痰。由此可知,痰的產生,主要是因為脾濕和津液的問題。

治療痰的時候,要先了解痰的來源。世俗一般用二陳湯來治療各種痰,不分寒熱,這樣是不對的。如果痰是因為濕氣引起的,用二陳湯當然可以,因為半夏可以燥濕健脾,陳皮可以疏通肺氣,茯苓可以引導水分向下走,甘草可以調和藥性。這三味藥都是燥濕的藥,能使水分運行,使濕氣排出,使脾胃健壯,痰自然會消失。但是,如果脾胃沒有寒濕,就不需要用這些燥濕的藥了。所以,二陳湯治療痰,其實不是治療痰本身,而是治療因為濕氣引起的痰。如果痰是因為火氣侵犯肺部,導致肺氣無法下降,還用二陳湯,那就是錯了。

如果是因為火引起的痰,就要治療火氣,讓火氣下降,肺氣清淨,秋季的肅殺之氣才能正常運行,這樣水就不會堵塞,痰自然不會產生。朱丹溪說:「黃芩治療熱痰,是因為它能降火」,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一概用二陳湯治療,只會使脾胃更加乾燥,火氣更加旺盛,不僅無法治好病,反而會加重喉嚨痛、聲音沙啞、咳嗽、盜汗、煩躁口渴等症狀。

另外,還有因為飲食積滯引起的痰,如果吃太飽會損傷脾胃,脾胃受損就會導致氣虛,氣虛就會導致濕氣停滯,濕氣停滯就會產生痰。這種情況應該用保和丸之類的藥來治療。還有因為氣鬱引起的痰,嚴用和說:「人體的氣機貴在順暢,氣順則津液流通,不會有痰飲的困擾。」所以治療痰,必須先疏理氣機。痰的產生,多半是因為情緒不佳,導致氣機不暢,氣滯則生痰。所以,要疏理氣機,使鬱結打開,氣道暢通,痰自然就會消失。這種情況可以用七氣湯、越鞠丸之類的藥來治療。

還有因為風邪引起的痰,因為身體虛弱,皮膚腠理不密,風邪侵入,肺氣不利,邪氣鬱結化熱,就會出現濃稠的鼻涕。這種情況應該用散風、疏理氣機的藥來治療,例如杏仁、枳殼、紫蘇、前胡等。

還有因為驚嚇引起的痰,驚嚇會使心神不定,導致氣機紊亂,清濁相干,脈道壅塞,痰就會產生。所以,驚嚇引起的痰,多半會引起心痛、癲癇等疾病,可以用牛黃鎮心丸之類的藥來治療。

還有因為寒冷引起的痰,因為脾胃虛弱,無法運化精微物質,導致氣虛運行緩慢,津液凝滯。這種情況應該用溫暖脾胃的藥來治療,使脾胃強壯,津液才能正常運行,例如乾薑、白朮等。

還有因為腎虛導致不能制約火氣,導致津液生痰,無法生成血液,因為肺主宣發,腎主收藏,如果腎虛不能將氣納入腎中,就會導致只出不納,氣積聚不散,就會產生痰。這種情況可以用金匱腎氣丸之類的藥來治療,其中茯苓、澤瀉可以利水下行,使濕氣排出,痰自然消失。地黃、山萸可以滋補腎水,腎水充足則火氣自然下降,恢復收藏的功能。

至於中氣不足,痰積聚不散,胃氣也需要營養,不能用太過峻猛的藥,以免損傷胃氣,導致病情惡化。這種情況應該用溫補的藥來治療,使脾胃強壯,痰自然能排出,例如六君子湯之類的藥。這也是朱丹溪反覆告誡人們不要濫用峻猛藥的原因。

至於流飲、支飲、伏飲、懸飲、溢飲等,這些積年累月、難以治癒的病症,要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選擇發汗、催吐、瀉下或消磨等方法,把病邪去除。等痰消除後,要加強補養,使中氣充實,才不會有過於峻猛的藥物帶來的傷害。希望學習中醫的人要清楚地理解這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