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醫旨緒余》~ 下卷 (19)

回本書目錄

下卷 (19)

1. 七十四、大惑篇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嘗上於清冷之臺,中階而顧,匐匐而前,則惑。余私異之,竊內怪之,獨瞑獨視,安心定氣,久而不解,獨轉獨眩,披髮長跪,俯而視之,後久之不己也,卒然自止,何氣使然?岐伯對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併為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

故邪中於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眼系以入於腦,入於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則精散,精散則視岐,視岐見兩物。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營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故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

是故瞳子、黑眼法於陰,白眼、赤脈法於陽也,故陰陽合傳而精明也,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亂而不轉,卒然見非常處,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黃帝曰:余疑其然,余每之東苑,未曾不惑,去之則復,余唯獨為東苑勞神乎,何其異也?岐伯曰:不然也,心有所喜,神有所惡,卒然相惑,則精氣亂,視誤,故惑,神移乃復。是故間者為迷,甚者為惑。

白話文:

黃帝問岐伯說:「我曾經登上高處的清涼台,在半途的階梯上回頭看,身體向前彎曲,就會感到迷惑。我私下覺得奇怪,內心也感到疑惑,嘗試閉上眼睛或張開眼睛,使心安定、氣平穩,但過了很久仍然不能解除迷惑,反而感到獨自轉動、頭暈目眩,甚至披頭散髮跪在地上,低頭看著地面,過了好久這種情況才停止,請問是什麼氣使然呢?」

岐伯回答說:「五臟六腑的精氣,都向上灌注到眼睛,成為眼睛的精華。精華的所在是眼眶,骨的精華是瞳孔,筋的精華是黑眼珠,血的精華是眼部的脈絡,眼眶氣的精華是白眼珠,肌肉的精華是約束眼球的組織,它們包裹著筋、骨、血、氣的精華,並且與脈絡相連形成系統,向上連接到大腦,然後從頸部後方出來。

因此,邪氣侵入頸部,恰好遇到身體虛弱時,邪氣會深入,隨著眼睛的系統進入大腦,進入大腦就會使腦部旋轉,腦部旋轉就會牽引眼睛系統產生急迫感,眼睛系統急迫就會導致眼睛眩暈轉動。邪氣擾亂精氣,如果邪氣侵入的精氣位置不一致,精氣就會散亂,精氣散亂就會導致視力模糊,看到重影。眼睛是五臟六腑的精華所在,是營衛、魂魄經常運作的地方,也是神氣產生的地方。所以,如果精神過於勞累,就會導致魂魄散亂,意志混亂。

因此,瞳孔和黑眼珠屬於陰,白眼珠和紅色的脈絡屬於陽。陰陽相互傳遞才能使視力清晰明亮。眼睛是心所驅使的;心是神所居住的地方。所以當神與精氣混亂而不能正常運轉時,就會突然看到不正常的景象,精神、魂魄散亂而不協調,所以說這是迷惑。

黃帝說:「我懷疑就是這樣,我每次到東苑,沒有不感到迷惑的,離開東苑就恢復正常,難道只有在東苑才會使我勞神嗎?為什麼會這麼奇怪呢?」

岐伯說:「不是這樣的。心有所喜悅或憎惡,突然受到干擾,就會使精氣紊亂,視線錯亂,因此產生迷惑,等到精神轉移就會恢復正常。所以,間歇性的迷惑稱為迷,嚴重的迷惑稱為惑。」

2. 七十五、十二經絡臟象見證

(附任督二脈起止)

手太陰肺臟象(是經多氣少血),肺之為臟,六葉兩耳,四垂如蓋,附著於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諸臟之氣,為五臟華蓋云。

其經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肩下臂上,通名曰臑),行少陰心主之前(臑內廉凡有三脈,太陰居前,少陰居後,厥陰居中也),下肘中(臂上臑下接處曰肘),循臂內上骨下廉(臑下掌上名曰臂,臂有二骨,今太明脈循臂上骨之下廉也),入寸口(掌後陷中動脈,太淵穴也;寸口中動脈,經渠穴也),上魚,循魚際(魚際,穴也,散脈中是),出大指之端(少商穴也)。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嗽上氣,喘喝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黃變,卒遺失無度。

手陽明大腸經臟象(是經多血多氣),大腸長二丈一尺,廣四寸,徑一寸,當臍右回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

其經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商陽穴也),循指上廉(指上廉本節前陷中二間穴,本節後陷中三間穴也),出合谷兩骨間(合谷穴也),上入兩筋之中(陽谿穴也),循臂上廉,入肘外廉(曲池穴也),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是動則病齒痛䪼腫。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凜不復。

足陽明胃經臟象(是經多血多氣),胃大一尺五寸,紆曲屈伸,長二尺六寸,徑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其經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

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腿下脛上接處曰膝),下循脛外廉(謂脛骨之外廉也;其外廉下膝三寸,三里穴也;又下三寸,巨虛上廉也。又下三寸,巨虛下廉也。

直下至腕中,解谿穴也),下足跗(衝陽穴也,足面曰跗,跗上陷中動脈是也;凡是跗直下大指之間,皆有動脈,其大指之間,足少陽脈也;上入指本節後間動脈,足厥陰脈也;上跗上動脈,足陽明脈也。《針經·終始篇》云:陽明在上,厥陰在中,少陽在下者是也。凡言間,皆謂兩指中間也),入中指內間(中指內間,本節後陷中陷谷穴也;本節前陷中,內庭穴也;大指次指之端,厲兌穴也)。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

白話文:

七十五、十二經絡臟象見證

(附任督二脈起止)

手太陰肺經的臟象(這條經絡的氣多而血少):肺這個臟器,有六葉兩耳,四個垂下來像傘蓋的部分,附著在脊椎的第三節,裡面有二十四個空隙,像行列一樣分布,用來容納各臟腑的氣,所以被稱為五臟的華蓋。

它的經脈起於中焦(指身體中部),向下聯絡大腸,再繞回胃口,往上穿過膈膜,歸屬於肺。從肺的系統橫向出來到腋下,然後沿著上臂內側向下走(肩部以下、手臂以上,統稱為臑),在手少陰心經之前(上臂內側邊緣有三條脈,太陰在前,少陰在後,厥陰在中間),下行至肘部(手臂上和前臂連接處稱為肘),再沿著前臂上骨的下邊緣(手臂是從臑以下到手掌以上的部位,有兩根骨頭,現在太陰經的脈絡沿著上骨的下邊緣走),進入寸口(手腕後的凹陷處,有動脈跳動,這裡就是太淵穴;寸口中的動脈處,是經渠穴),上到魚際(魚際穴,是散脈的所在),順著魚際邊緣,到達大拇指末端(少商穴)。它的一個分支,從手腕後方直接延伸到食指內側邊緣,到達指尖。

這條經脈如果產生病變,會出現肺脹滿、呼吸急促、咳嗽等症狀,鎖骨上方凹陷處會疼痛,嚴重時會兩手交叉,甚至昏迷,這稱為手臂厥逆。這條經脈主要負責與肺相關的疾病,如咳嗽、呼吸急促、煩躁、胸悶、上臂內側前緣疼痛、手掌發熱。氣盛有餘時,會出現肩背疼痛、怕風寒、出汗、中風、小便頻繁而打呵欠;氣虛時,則會出現肩背疼痛怕冷、呼吸短促無力、小便顏色變黃、突然大小便失禁。

手陽明大腸經的臟象(這條經絡的氣血都很多):大腸長二丈一尺,寬四寸,直徑一寸,位於肚臍右側,迴轉十六個彎,可以容納穀物一斗,水七升半。

這條經脈起於食指末端(商陽穴),沿著手指上緣(指節上緣前方凹陷處是二間穴,後方凹陷處是三間穴),出現在虎口兩骨之間(合谷穴),向上進入兩條筋之間(陽谿穴),沿著前臂上緣,進入肘關節外側(曲池穴),向上到上臂外側前緣,再到肩部,從肩峰前緣出來,向上到頸椎骨交會處,向下進入鎖骨上方凹陷處,聯絡肺,穿過膈膜,歸屬於大腸。它的一個分支,從鎖骨上方凹陷處向上到頸部,穿過面頰,進入下齒,再出來,夾住嘴角,交匯於人中,左邊的到右邊,右邊的到左邊,向上夾住鼻孔。

這條經脈如果產生病變,會出現牙痛和面頰腫脹。這條經脈主要負責與津液(指體液)相關的疾病,如眼睛發黃、口乾、流鼻涕、鼻出血、咽喉腫痛、肩前上臂疼痛、食指疼痛無力。氣盛有餘時,經脈所過之處會發熱腫脹;氣虛時,則會感到寒冷而難以恢復溫暖。

足陽明胃經的臟象(這條經絡的氣血都很多):胃高一尺五寸,曲折伸展,長二尺六寸,直徑五寸,可以容納穀物二斗,水一斗五升。

這條經脈起於鼻根兩眼之間的部位,靠近足太陽膀胱經的脈絡,向下沿著鼻子外側,進入上齒,再出來夾住口唇,向下交會於承漿穴,再沿著下巴後面邊緣,出來於大迎穴,沿著頰車穴,向上到耳朵前方,經過客主人穴,沿著髮際線,到達額頭。它的一個分支,從大迎穴前方向下到人迎穴,沿著喉嚨,進入鎖骨上方凹陷處,穿過膈膜,歸屬於胃,聯絡脾臟。它的一條直行部分,從鎖骨上方凹陷處向下到乳房內側邊緣,向下夾住肚臍,進入氣街穴。

它的一個分支,從胃口開始,向下沿著腹部,向下到達氣街穴,然後與往下走到大腿根部的髀關穴匯合,經過伏兔穴,向下到膝蓋骨中部(腿部下接脛骨上端的地方叫做膝蓋),向下沿著小腿外側邊緣(也就是脛骨的外側邊緣;在膝蓋下方三寸處是足三里穴;再往下三寸是上巨虛穴。再往下三寸是下巨虛穴。直接向下到腳踝處的解谿穴),向下到足背(衝陽穴,足背稱為跗,跗上凹陷處有動脈跳動;凡是在足背上直到大拇指之間都有動脈跳動,大拇指之間是足少陽膽經的脈絡;再向上到指頭根部後面的動脈是足厥陰肝經的脈絡;跗上的動脈是足陽明胃經的脈絡。《針經·終始篇》說:陽明經在上面,厥陰經在中間,少陽經在下面,就是這個意思。凡是說「間」,都是指兩個手指之間的部位),進入中指的內側邊緣(中指內側邊緣是陷谷穴;指節前方凹陷處是內庭穴;食指末端是厲兌穴)。它的一個分支,從足三里穴下方三寸處分出,向下進入中指的外側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