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醫旨緒余》~ 下卷 (18)

回本書目錄

下卷 (18)

1. 七十二、憂恚無言篇

黃帝問於少師曰:人之卒然憂恚,而言無音者,何道之塞,何氣不行,使音不彰?願聞其方。少師答曰:咽喉者,水穀之道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會厭者,音聲之戶也;口唇者,音聲之扇也;舌者,音聲之機也;懸壅垂者,音聲之關也;頏顙者,分氣之所泄也。橫骨者,神氣所使,主發舌者也。

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頏顙不開,分氣失也。是故厭小而疾薄,則發氣疾,其開合利,其出氣易;其厭大而厚,則開合難,其氣出遲,故重言也。人卒然無音者,寒氣客於厭,則厭不能發,發不能下,至其開合不致,故無音。黃帝曰:刺之奈何?岐伯曰:足之少陰,上繫於舌,絡於橫骨,終於會厭,兩瀉其血脈,濁氣乃闢。會厭之脈,上絡任脈,取之天突,其厭乃發也。

白話文:

黃帝問少師說:人突然憂愁憤怒,以致說不出話來,是什麼通道堵塞了,是什麼氣運行不順暢,導致聲音發不出來呢?希望聽聽其中的道理。

少師回答說:咽喉是水和食物通行的通道;喉嚨是氣息上下往來的通道;會厭是聲音發出的門戶;嘴唇是聲音的扇子;舌頭是聲音發出的關鍵;懸壅垂是聲音的關卡;鼻腔深處是氣息分流散發的地方;橫骨是神氣所支配,主要控制舌頭活動的部位。

所以,人的鼻子不斷流出鼻涕且無法止住,是因為鼻腔深處沒有打開,氣息分流散失所致。因此,會厭如果小而薄,那麼氣息發出的速度就快,開合靈活,氣息容易發出;如果會厭大而厚,那麼開合就困難,氣息發出就慢,所以說話會重複。人突然發不出聲音,是因為寒氣侵入會厭,導致會厭不能活動,氣息無法往下傳送,以至於開合不順暢,所以發不出聲音。

黃帝問:這種情況要如何針刺治療呢?岐伯說:足少陰經脈,向上連繫到舌頭,聯絡到橫骨,最終止於會厭。針刺足少陰經的穴位,放出其中的血脈,讓阻塞的濁氣散開。會厭的經脈,向上聯絡到任脈,可以針刺天突穴,這樣會厭就能活動了。

2. 七十三、邪客篇

黃帝問於伯高曰:願聞人之肢節,以應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音聲。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熱,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

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莖垂以應之;女子不足二節,以抱人形。天有陰陽,人有夫妻。歲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節。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膕。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地有泉脈,人有衛氣。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晝夜,人有臥起。

天有列星,人有牙齒。地有小山,人有小節。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䐃肉。歲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節。地有四時不生草,人有無子。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

白話文:

黃帝問伯高說:「我想了解人的肢體關節,是如何與天地相應的?」

伯高回答說:「天是圓的,地是方的,人的頭是圓的,腳是方的,以此來呼應天地。天有太陽和月亮,人有兩隻眼睛。地有九州,人有九個孔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哀樂等情緒。天有雷電,人有發出的聲音。天有春夏秋冬四季,人有四肢。天有宮商角徵羽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寒冷的冬天和炎熱的夏天,人有寒冷的感覺和炎熱的感覺。天有十個天干,人有十個手指。

地支有十二個,人有十個腳趾,男性生殖器下垂來對應。女性的陰戶少了兩節,用來擁抱胎兒的形態。天有陰陽,人有夫妻。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人有三百六十五個關節。地有高山,人有肩膀和膝蓋。地有深谷,人有腋窩和腿彎。地有十二條經水,人有十二條經脈。地有泉脈,人有衛氣。地有草本植物,人有毫毛。天有白天和黑夜,人有睡眠和起床。

天上有排列的星星,人有牙齒。地有小山,人有小關節。地有山石,人有高的骨頭。地有森林樹木,人有筋膜。地有村落,人有肌肉。一年有十二個月,人有十二個大的關節。地有四季不長草的時候,人有無法生育的。這就是人與天地相應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