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醫旨緒余》~ 上卷 (8)

回本書目錄

上卷 (8)

1. 九、《難經正義》三焦評

或曰:三焦下合右腎,子以其說然歟否歟?余曰:此啟玄子引《正理論》之言,不知何所據,遍考《靈》、《素》,只有「上合手心主」一句,無下合右腎之說。或曰:然則與手心主配合為表裡者何也?余曰:手少陽三焦之脈,布膻中,散絡心包。手厥陰心主之脈,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因其脈上下交絡故也。

又俱屬手經,均為相火,以類相從,雖為表裡,終非五臟五腑比也。此何以故?余曰:為是非也,蓋藏有聲色臭味,府有出納受盛,二經無聲色臭味、出納受盛,雖是表裡,實非臟腑比也。《素問》運氣篇曰:「心包非臟也,三焦非腑也」。余故曰以類相從也。

或曰:馬氏謂上中下之三焦,行脈道以通十二經,手少陽之三焦,惟司決瀆之職而已,予以為非耶?余曰:噫嘻!人之好異也,經書豈容易言哉!圭齋歐陽公曰:《難經》先秦古文,蓋為醫式之祖也。東坡蘇公曰:醫之《難經》,句句皆理,字字皆法,後世達者,神而明之,如珠走槃,如槃走珠,無不可者,若出新意,而棄舊學,以為無用,非愚無知,則狂而已。看書之法,當以意會其理而融其辭,不可執己見以害其意。

夫所謂三焦者,乃上焦、中焦、下焦三處地位合而名之也,以手少陽經統而屬之,以合十二經之數。人之有十二經,猶日之有十二時,歲之有十二月也。上焦主納而不出,其治在膻中;中焦主腐熟水穀,其治在臍旁;下焦分別清濁,主出而不納,其治在臍下。滑伯仁曰:治,猶司也,猶郡縣治之治,言三焦所治之地方在斯也。

有以呼上焦為三焦者,如雲「三焦為氣之父」,指上焦之氣海而言也(是上焦亦可以三焦稱也)。有以呼中焦為三焦者,如雲「三焦咳狀,咳而腹滿,不欲飲食,比皆聚於胃,關於肺」者是也(是中焦亦可以三焦稱也)。有以下焦呼為三焦者,如雲「決瀆之官」,「中瀆之府」者是也(是下焦亦可以三焦稱也)。此三焦者,外有經而內無形,故曰外府,明非五臟五腑之有合應也;又曰孤府。

袁淳甫《難經本旨》曰:所謂三焦者,於膈膜脂膏之內,五臟五腑之隙,水穀流化之關,其氣融會於其間,熏蒸膈膜,發達皮膚分肉,運行四旁,曰上中下各隨部分所屬而名之,實元氣之別使也。是故雖無其形,倚內外之形而得名;雖無其實,合內外之實而為位者也。

《靈樞經》曰:「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舌下,足陽明常與營俱,行陽二十五度,行於陰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復大會於手太陰。」觀此,則秦越人謂作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者,為不誣矣。「中焦亦並胃中,而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下焦者,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

白話文:

有人問:三焦的下方接合右腎,你認為這種說法對嗎?我說:這是啟玄子引用《正理論》的說法,不知道依據是什麼。我遍查《靈樞》、《素問》,只有「上合手心主」這句話,沒有說下合右腎的說法。有人又問:那麼,和手心主配合成為表裡的,又是什麼呢?我說:手少陽三焦的脈,分佈在膻中,散布絡脈到心包;手厥陰心主的脈,出來屬於心包絡,下行通過膈膜,聯絡三焦,因為他們的脈絡上下交織,所以才這樣。

而且這兩條經脈都屬於手經,都屬於相火,性質相同而互相連貫,雖然是表裡關係,但終究不同於五臟五腑。為什麼這樣說呢?我說:因為性質不同。五臟有聲音、顏色、氣味,六腑有出納、接受、盛裝的功能,而三焦和心包這兩條經脈沒有聲音、顏色、氣味,也沒有出納、接受、盛裝的功能,所以雖然是表裡關係,但實際上不同於臟腑。《素問·運氣篇》說:「心包不是臟,三焦不是腑」。所以我說他們是同類相從。

有人問:馬氏認為上、中、下三焦,運行脈道以連通十二經脈,而手少陽三焦,只是負責疏通水道的職責,你認為這種說法錯了嗎?我說:唉!人們總是喜歡標新立異,經典醫書哪能輕易就改動呢!圭齋歐陽公說:《難經》是先秦古文,是醫學的祖典。東坡蘇公說:《醫學難經》句句都是道理,字字都是法則,後世通達的人,能夠領悟其中的奧妙,就像珠子在盤子裡滾動,盤子裡的珠子也滾動一樣,沒有什麼不可以的。如果想提出新的見解,卻拋棄舊有的學問,認為舊的沒用,那不是愚蠢無知,就是狂妄自大。讀書的方法,應該用心領會其中的道理,融合其中的文字,不能固執己見,而損害經典的本意。

所謂的三焦,是指上焦、中焦、下焦這三個部位合起來的稱呼,由手少陽經統管,以配合十二經脈的數目。人有十二經脈,就像一天有十二個時辰,一年有十二個月一樣。上焦主管接受而不向外發散,它的治療重點在膻中;中焦主管腐熟水穀,它的治療重點在肚臍旁邊;下焦區分清濁,主管向外發散而不接受,它的治療重點在肚臍下方。滑伯仁說:這裡的「治」,意思是主管、負責,就像郡縣的行政管理,說明三焦所主管的地方就在這裡。

有人把上焦叫做三焦,例如說「三焦是氣之父」,指的是上焦的氣海(所以上焦也可以稱為三焦)。有人把中焦叫做三焦,例如說「三焦咳嗽的症狀,咳嗽而腹脹滿,不想吃東西,這些都聚集在胃裡,與肺有關」(所以中焦也可以稱為三焦)。有人把下焦叫做三焦,例如說「決瀆之官」、「中瀆之府」(所以下焦也可以稱為三焦)。這三焦,外有經脈而內沒有固定的形狀,所以說它是外府,明顯不同於五臟五腑那樣有對應的形狀;又說它是孤府。

袁淳甫在《難經本旨》中說:所謂的三焦,是在膈膜脂肪的內部,五臟六腑的間隙,是水穀流動變化的關卡,它的氣融匯在其中,熏蒸膈膜,散發到皮膚肌肉,運行到周圍各處,根據上、中、下不同的部位而命名,實際上是元氣的分化和運用。因此,三焦雖然沒有具體的形狀,卻是依靠內外的形狀而得名;雖然沒有實質,卻是結合內外的實際情況而確定其位置。

《靈樞經》說:「上焦從胃的上口出來,與咽喉平行,通過膈膜,分佈在胸腔中,走到腋下,沿著太陰經的路線運行,回到陽明經,向上到達舌下。足陽明經經常與營氣同行,運行在陽分二十五度,運行在陰分也是二十五度,繞行一周,總共五十度,然後重新與手太陰經交會。」由此看來,秦越人說三焦是水穀的道路,是氣的開始和終結,這句話是沒有錯的。「中焦也與胃中並行,在上焦之後出現,這裡接受的氣,能分泌糟粕,蒸發津液,將其精微物質轉化,向上注入肺脈,然後轉化為血」。「下焦,分別迴腸,注入膀胱,滲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