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旨緒余》~ 上卷 (8)
上卷 (8)
1. 二十九、論痰為津液、脾濕所生、亦有因於火、因於虛、因於氣、因於食者、而二陳峻利之劑、不可以概用也
生生子曰:痰者,津液所生也。《經》曰:「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若脾虛停濕,則失其健運之常,不能致精於肺,遂而成痰,此脾濕而生痰者也。有陰血不足,陰火上逆,肺受火侮,不得清肅下行,由是津液凝濁,生痰不生血者,此又因陰虛火動而成痰者也。由是知痰之為物,皆脾濕、津液所成明矣。
治痰者,要當察其所來之源,世俗例以二陳統治諸痰,不分寒熱。因於濕者,固亦宜矣。蓋半夏燥脾濕,陳皮利肺氣,茯苓入手太陰利水下行,甘草調和諸性,入脾為使。三味皆燥濕剛悍之劑,使水行氣下,濕去土燥,痰斯殄矣,脾斯健矣;使脾無寒濕,則何以當之?由是知二陳之治痰者,非治痰也,是治痰之因於濕也。至於火刑肺金,不得下降,而用二陳者,此又失之疏也。
因於火則治火,火降金清,秋令乃行,水無壅遏,痰安從生。丹溪曰:「黃芩治熱痰,假其下火」,正謂此也。若一例而以二陳治之,吾知脾愈燥而火愈動,非惟病不能去,而反增其喉痛聲啞,咳嗽盜汗,煩躁口渴也已。又有食積痰者,飲食過飽則傷脾,脾傷則氣餒,氣餒則濕停,濕停則痰生矣,宜以保和丸類治之。又有氣鬱生痰者,嚴用和云:「人之氣道貴乎順,順則津液流通,決無痰飲之患。
」是以治痰必先利氣者,謂痰之所從來,皆由七情鬱結,氣道不清,氣積生涎,今利其氣,使鬱結開而氣道暢,抑何痰飲之有?宜七氣湯、越鞠丸之類治之是也。又有風痰者,由表虛皮腠不密,風邪得以乘之,肺氣不利,邪郁為熱,是以濁涕稠黏,治宜散風利氣,如杏仁、枳殼、紫蘇。前胡之類是也。
有驚痰者,驚則神不守舍,氣亂胸中,清濁相干,脈道壅塞,痰遂生焉。故驚痰者,多生心痛顛疾,以牛黃鎮心丸之類治之是也。有冷痰者,由脾胃虛弱,不能運化精微,氣餒行遲,津液凝滯所致。治宜溫暖脾胃,脾充而津液行矣,如乾薑、白朮之屬是也。又有腎虛不能制火,津液生痰,不能生血者,緣肺主出,腎主納,今腎虛不能納氣歸原,出而不納則積,積而不散則痰生焉。以金匱腎氣丸之類治之是也。
內有茯苓、澤瀉,利水下行,使濕去而痰絕;地黃、山萸,補實腎水,水升則火自降,而全收藏之職矣。至於中氣不足,痰因積聚,胃中亦賴所養,不可峻用利藥,恐胃一傷,凶變莫測,宜當溫補,使脾胃充實,痰自流動,如六君子之類是也。此丹溪所以諄諄戒人峻用利藥之失也。
若夫流飲、支飲、伏飲、懸飲、溢飲,積年累月,膠固難治者,當視其形氣何如,或汗、或吐、或下、或熔,隨其所宜,劫而去之,痰去則當補養,務使中氣充實,庶無峻利之失矣,學者亮之。
或曰:丹溪云:「實脾土,燥脾濕,是治痰之本也。」又曰:「二陳湯,一身之痰都管,治痰之要藥也。欲上行,加引上藥;欲下行,加引下藥。」吾子以此言非丹溪語耶?余曰:此蓋指脾胃濕化之痰也。脾胃為水穀之海,五臟六腑之所受氣者也。人之七情居處,不能一一中節,稍有悒鬱,則氣血凝滯,津液不行,痰斯生矣,故丹溪每以實脾土燥脾濕而言也。如「痰在脅下,非白芥子不能達。
痰在四肢,非竹瀝不行。痰在皮裡膜外,非薑汁竹瀝不除。氣虛之人有痰,非竹瀝不開」。又曰:「痰結核在咽喉,燥不得出,以化痰藥加咸能軟堅之味,栝蔞仁、杏仁、海石、桔梗、連翹,少佐以朴硝,以薑汁蜜丸噙化」。又曰:「天花粉大能降上膈熱痰。海粉,熱痰能降,濕痰能燥,結痰能軟,頑痰能消。
枳實治痰,能沖牆壁。人中黃能降陰火,而清食積之痰」。又曰:「痰因火盛逆上,治火為先,白朮、黃芩、石膏之類。久病陰火上升,津液生痰不生血,宜補血制相火,其痰自除」。丹溪未嘗純倚二陳為用矣,以上述治痰之藥,亦不為不多矣,丹溪何嘗固執於此,蓋以意立法耳。醫者貴乎貫通達變則得之,否則何以異於刻舟求劍也。
2. 三十、咳嗽
生生子曰:古云:咳者,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者,謂有痰而無聲,脾濕動而生痰也。今曰咳嗽者,既有聲而復有痰也。然其病不一,有五臟咳,有六腑咳,有六氣咳,有虛咳,有實咳,有水咳,有火咳,種種不同,用藥亦異。觀古人立方,多所重於肺部,有清肺者,有保肺者,有斂肺者,有瀉肺者,有補肺者。
五者,謂肺屬金而主乎聲者也。惟肺也,外統皮毛,為一身之護衛,內為華蓋,作五臟之至尊,肺受百脈之朝,故病每干於肺,設不幹肺,抑何咳焉?是以治咳必兼於肺。至於清痰降火,流濕潤燥,補腎疏風者,莫明於《丹溪纂要》,條分列治,極為詳盡;但主嗽多,咳少耳。學者宜於是而擴充之,則思過半矣。
白話文:
張生生說:古人說:「咳」是指沒有痰但有聲音,是肺氣受損而不能清暢。「嗽」是指有痰但沒有聲音,是脾臟濕氣運行導致生痰。現在說的咳嗽,既有聲音又有痰。然而咳嗽的病因不只一種,有五臟引起的咳嗽,有六腑引起的咳嗽,有六氣(風、寒、暑、濕、燥、火)引起的咳嗽,有虛弱引起的咳嗽,有實證引起的咳嗽,有水濕引起的咳嗽,有火熱引起的咳嗽,各種情況不同,用藥也不同。
觀察古人開的藥方,大多著重於肺部,有清肺的,有保護肺的,有收斂肺氣的,有瀉肺的,有補肺的。這五種方法,是因為肺屬金,而主聲音。只有肺,對外統領皮毛,作為全身的防衛,對內像華蓋一樣,作為五臟中最尊貴的。肺接受全身經脈的灌注,所以疾病常常影響到肺,如果沒有影響到肺,又怎麼會咳嗽呢?因此治療咳嗽必須兼顧肺。至於清除痰液、降火、排除濕氣、潤燥、補腎、疏風等方法,沒有比《丹溪纂要》說明的更詳細,它分類治療,極為詳盡。但是它主要論述「嗽」比較多,「咳」比較少。學習醫學的人應該在這裡加以擴充,那麼思考就成功一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