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旨緒余》~ 上卷 (9)
上卷 (9)
1. 九、《難經正義》三焦評
故水穀者,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觀此,下焦之文,則純是決瀆之事,馬氏乃謂上中下之三焦以氣看,手少陽之三焦作有形府看,謂其惟司決瀆之職而已,分三焦為二,何其謬哉!《靈蘭秘典》曰:「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瀆,猶江、河、淮、濟之瀆。
《爾雅》曰:「瀆者,獨也,各獨出其所而入海也。」夫決瀆本下焦之事,決瀆之官,猶今之總督河道之職也。今以三焦之名,而獨任下焦之職,此其故何哉?蓋以水瀆在下,非氣莫導,膀胱所藏之水,必待氣海之氣施化,乃為泄便注泄,是故以三焦治之,謂賴其氣而為之前導也,故曰「氣化則能出矣」。若曰不必下焦之氣施化,而手少陽自能決而出焉,則經不當復繳「氣化則能出矣」之句。
或曰:三焦是六腑之一,故決瀆由之,恐不可作下焦看也。余曰:此正是馬氏所疑之處,馬氏以手少陽三焦為腑,惟司決瀆,下焦非腑也,故作氣看。不思《素問·宣明五氣篇》曰;「胃為氣逆,為噦,為恐。大腸小腸為泄。下焦溢為水。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膽為怒。
」又《靈樞·九針篇》曰:六氣為病,「膽為怒。胃為氣逆,噦。大腸、小腸為泄。膀胱不約為遺溺。下焦溢為水」。據此二篇,則《靈》、《素》亦以下焦備六腑之數,是下焦與三焦無彼此也,是故不分而為二也。
王好古雖引《靈樞》謂有足三焦之說,緣足三焦乃太陽之別絡(別絡乃支絡),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約是約束也),實則閉癃,虛則遺溺,雖有足三焦之名,實則足太陽之絡脈也。蓋下焦乃足經之所屬,故即膀胱言之也。《本臟篇》言「腎合三焦膀胱」,亦以此故。
好古此問,不過欲人知此義爾,實無二質可分也。諸家言有形狀,有俞穴者,皆不過即其經脈而言,如奇經沖、任、督之類也。噫!夫《難經》、《靈》、《素》之翼也,《脈經》,診候之宗也。《難經》載心包絡、命門、三焦者凡八篇,《脈經》闡《靈》、《素》之要旨,推脈候之本原。噫!醫學至秦越人亦神矣,至王叔和亦可稱精思矣。
二公殫心究竟,著述垂訓,亦可謂無滲漏矣。乃陳無擇不信《難經》,而信龍川不核之方誌,世人不宗王叔和《脈經》,而宗高陽生之《脈訣》,且也妄肆譏彈,是何異河伯而議海若之汪洋,處蟻封而談藐姑射之靈秘哉!多見其不知量也。余為此辯,豈不知將益增嘵嘵之口,顧後之人惑於其說而莫之覺,願為秦王忠臣也,或毀或譽,何暇計哉。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余私心竊欲自附云。
白話文:
水穀(食物)通常一起停留在胃中,形成食物殘渣,然後一起向下進入大腸,成為下焦。這些殘渣會滲透並向下流動,將其中的汁液分離出來,再沿著下焦滲入膀胱。由此可見,下焦的作用純粹是疏通水道。但馬氏卻認為上、中、下三焦要從「氣」的角度來看,而將手少陽經的三焦視為有形的臟腑,只負責疏通水道,將三焦分為兩個部分,真是太荒謬了!《靈蘭秘典》說:「三焦是疏通水道的官員,負責水道的運行。」這裡的「瀆」就像江、河、淮、濟等水流的通道。《爾雅》說:「瀆,是獨一無二的,各自從其源頭流出,最終匯入大海。」
疏通水道本來就是下焦的職責,而擔任疏通水道的官員,就像現在的總督河道一樣。現在用「三焦」這個名稱,卻只讓它承擔下焦的職責,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水道在下,如果沒有氣的引導就無法運行,膀胱所儲存的水,必須依靠氣海的氣化作用,才能夠排泄出來,因此用三焦來治理,是說要依賴三焦的氣來引導。所以說「氣化才能排泄」。如果說不需要下焦的氣來作用,而手少陽經本身就能夠排泄,那麼經文就不應該再說「氣化才能排泄」這句話。
有人說:三焦是六腑之一,所以疏通水道是由它負責,恐怕不能將它看作是下焦。我認為:這正是馬氏疑惑的地方。馬氏認為手少陽經的三焦是腑,只負責疏通水道,而下焦不是腑,因此將它看作是氣。他沒有想到《素問·宣明五氣篇》說:「胃氣逆就會嘔吐、打嗝、恐懼。大腸和小腸功能失常就會腹瀉。下焦功能失調就會水腫。膀胱功能失常就會小便不暢,失控就會尿床。膽功能失常就會發怒。」《靈樞·九針篇》也說:六氣引起的疾病,「膽功能失常就會發怒。胃氣逆就會嘔吐、打嗝。大腸和小腸功能失常就會腹瀉。膀胱失控就會尿床。下焦功能失調就會水腫」。根據這兩篇經文,《靈樞》和《素問》也都將下焦列為六腑之一,也就是說,下焦和三焦是一體的,不應該分開來看。
王好古雖然引用《靈樞》說有足三焦的說法,但是足三焦只是太陽經的別絡(別絡是指分支的脈絡),與太陽經的正脈匯合,進入膀胱,約束下焦(這裡的「約」是約束的意思),功能失常就會小便不通,虛弱就會尿床。雖然有足三焦的名稱,其實是足太陽經的絡脈。因為下焦是足經所屬的部位,所以才從膀胱的角度來說。 《本臟篇》說「腎與三焦膀胱相合」,也是這個道理。
好古這樣提問,只是想讓大家了解這個道理,實際上沒有兩件事可以區分。 那些認為三焦有形狀、有俞穴的人,其實只是從它的經脈角度來說,就像奇經中的沖脈、任脈、督脈等一樣。唉!《難經》是《靈樞》、《素問》的輔助,《脈經》是診斷脈象的宗師。《難經》記載心包絡、命門、三焦的有八篇,《脈經》闡述《靈樞》、《素問》的要旨,推究脈象的根本。唉!醫學到了秦越人(扁鵲)的境界已經很神奇了,到了王叔和也稱得上精通思考。
這兩位醫家竭盡心思鑽研醫理,寫下著作傳給後人,可以說是毫無遺漏了。但是陳無擇卻不相信《難經》,反而相信龍川沒有考證過的醫書;世人不尊崇王叔和的《脈經》,反而信奉高陽生的《脈訣》,而且還妄加譏諷彈劾,這就好比河伯議論大海的浩瀚,或者身處蟻穴卻談論藐姑射山的神秘一樣,真是太不自量力了。我為此辯解,難道不知道會引來更多人的嘲笑嗎?只是擔心後人被他們的言論迷惑而不能覺察,我願意做像秦朝忠臣一樣的人,即使遭受毀謗或讚譽,又何必在意呢?孔子說:「了解我的人,恐怕只有《春秋》吧,責備我的人,恐怕也只有《春秋》吧。」我私下也想這樣比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