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旨緒余》~ 上卷 (10)
上卷 (10)
1. 附東垣三焦論
東垣云:三焦,有名無形,主持諸氣,以象三才之用,故呼吸升降,水穀往來,皆恃此以通達。是以上焦在心下,主內而不出;中焦在胃中脘,主腐熟水穀;下焦在臍下,主分別清濁,出而不內。統而論之,三才之用,本於中焦。中焦者,胃脘也,稟天五之沖氣,,陰陽清濁自此而分,十二經絡自此而始。
或不得其平,則寒熱偏勝,虛實不同,榮衛澀滯,清濁不分,而生諸病。故曰:氣會三焦,手少陽脈通於膻中。膻中者,臣使之官,為氣之海。審此,則知三焦者,沖和之本也。三焦,相火及包絡之脈,人之元氣也,周身何處無之,是名相火用事,主持陰陽之氣,神明之府也。(出《醫學發明》)
白話文:
東垣說:三焦,雖然有這個名稱卻沒有具體的形狀,它主導全身的氣,就像天、地、人三者運作一樣。所以呼吸的升降、水穀的消化吸收,都依靠它來暢通。因此,上焦在心臟下方,主要作用是吸收而不向外散發;中焦在胃的中脘部位,主要作用是腐熟消化食物;下焦在肚臍下方,主要作用是區分清濁,並將廢物排出。整體來說,三焦的功能主要來自於中焦。中焦就是胃脘,它接受天地的五行之氣,陰陽清濁在此處分開,十二經絡也由此開始。
如果中焦失去平衡,就會出現寒熱偏盛、虛實不同、營養和防禦功能遲滯、清濁不分等問題,進而產生各種疾病。所以說,氣會聚在三焦,手少陽經脈通向膻中穴。膻中穴是臣使之官,也是氣的海洋。明白這些道理,就能知道三焦是維持身體平和的根本。三焦如同相火和包絡經脈,是人體的元氣,遍布全身,無處不在,這就是相火發揮作用,主導陰陽之氣,也是精神意識的府邸。 (出自《醫學發明》)
2. 十、問診三焦包絡
或有難於生生子曰:心主、包絡、三焦之說,已得聞命矣,但診法尚未詳明,如子所言,動脈下行於足經者,法當診於下部歟?誠如是,令人之惑滋甚也。且足經腎肝之動脈,皆不上行於手,又何故取法於手之尺部而診腎肝耶?請再悉之。余曰:嘻!如上所疑,是殆未知寸關尺上下陰陽之義也。
夫脈之一字,有二義焉,十二經之動脈,乃路陌之脈,非寸關尺之謂也;寸失尺之脈,乃氣血之先,人之神也,故可以候周身百骸之疾。余之所指,非即動脈為診,乃宗《內經》、《脈經》,形於上者上診之;形於下者下診之,乃法象也,非為動脈之出入而言也。昔秦越人述《內經》之微旨,而取診法於寸關尺者,又豈無所本哉?寸關尺之部位,乃手太陰經經渠、太淵穴也,實手太陰經之動脈出入之地。
古人取此以驗五臟之脈者,以肺受百脈之朝,又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以氣口為五臟主,而脈之大要會也。按《脈要精微論》曰:「尺內兩傍,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
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按此,附上,謂關也;上附上,謂寸也。寸關皆有左右手分診,而尺獨不分左右者,則兩尺皆以腎為診也明矣。《內經》論診法部位,前後上下如此,皆法象天地,配合陰陽,誠萬古不可少易者。
越人闡明《內經》之旨,取寸關尺以診一身臟腑上下之候,而王叔和宗之,皆本於此。心包絡附近於君,當宗《脈經》心部診之,乃上以候上之意也。三焦亦當如《脈經》,上中下分診之。其腎肝之動脈,雖不上行於手,而腎肝之元神,氣血之先,豈有不隨胃之元氣上行耶?!《玉機真臟論》曰:「臟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故一難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凶之法,其義可見。
是以醫者,要明天地陰陽上下之理,以譬周身,則自然貫通,不為異論束縛。為醫而不本《素》、《難》、《脈經》,而一聽庸俗口耳之學,與為儒而不講明四書五經,惟徒剽竊時義者何異。孫思邈曰: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醫。斯言誠有味哉。
白話文:
有人對於診斷疾病時如何判斷心主、包絡和三焦的問題感到困惑,他問道:我已經聽過您講心主、包絡和三焦的理論了,但是診斷的方法還不太明白。就像您說的,動脈是往下走到腳的,那應該在下半身診斷才對吧?如果是這樣,那就更讓人疑惑了。而且腳部的腎經和肝經動脈都沒有向上走到手,為什麼又要用手腕的尺部來診斷腎和肝呢?請您再詳細說明一下。
我回答說:哎呀!你會有這樣的疑問,是因為你還不了解寸、關、尺這些部位所代表的上下陰陽意義。
所謂的「脈」,有兩種含義。一種是指十二經脈的動脈,就像道路一樣,並不是指寸、關、尺的部位。另一種是指寸、關、尺的脈,它是氣血的先兆,是人體神氣的體現,因此可以診斷全身各部位的疾病。我所說的診斷,並不是直接摸動脈,而是依據《內經》、《脈經》的原則,身體上部的病症就在上部診斷,身體下部的病症就在下部診斷,這是一種法則,並不是指動脈的走向。古代的名醫秦越人闡述了《內經》的精髓,從寸、關、尺的部位來診斷疾病,也是有根據的。寸、關、尺的部位,其實就是手太陰肺經的經渠穴和太淵穴,是手太陰肺經動脈出入的地方。
古人之所以用這裡來判斷五臟的脈象,是因為肺接受全身的脈氣匯集,而且五臟六腑的氣味都來自於胃,然後在氣口這個地方顯現出來。氣口是五臟之氣的要地,也是脈象的關鍵所在。根據《脈要精微論》的說法,「尺內兩旁」是指季脅部位;尺脈的外側可以診斷腎,尺脈的內側可以診斷腹部。靠近關脈的地方,左手外側可以診斷肝,內側可以診斷膈;右手外側可以診斷胃,內側可以診斷脾。再往上靠近寸脈的地方,右手外側可以診斷肺,內側可以診斷胸部;左手外側可以診斷心,內側可以診斷膻中。
前面可以診斷前面的疾病,後面可以診斷後面的疾病。越往上的部位,診斷的是胸部、喉嚨的疾病;越往下的部位,診斷的是小腹、腰部、大腿、小腿、腳的疾病。這裡的「附上」是指關脈;「上附上」是指寸脈。寸脈和關脈都有左右手的區分,只有尺脈不分左右手,因為兩手的尺脈都用來診斷腎,這個道理就很明顯了。《內經》談論診斷部位時,前後、上下都是如此,都是效法天地、配合陰陽的,是永遠不能改變的原則。
秦越人闡明了《內經》的宗旨,用寸、關、尺來診斷全身臟腑上下的病症,而王叔和也遵循這個原則,都是有依據的。心包絡的位置靠近心臟,應該按照《脈經》中心脈的診法,這就是診斷上部疾病要在上部診斷的意思。三焦也應該按照《脈經》的說法,分成上中下三個部位來診斷。腎和肝的動脈雖然沒有向上走到手,但是腎和肝的精氣,是氣血的先兆,難道不會隨著胃的元氣向上走嗎?《玉機真臟論》說:「臟腑之氣不會自己到達手太陰肺經,一定要通過胃氣的推動才能到達。」所以說,單獨用寸口脈,就可以判斷五臟六腑的生死吉凶,這其中的道理是顯而易見的。
因此,醫生必須要明白天地陰陽上下的道理,才能以此來類比全身的狀況,這樣才能融會貫通,不會被錯誤的理論所束縛。如果當醫生不以《素問》、《難經》、《脈經》為依據,只聽信庸俗的說法,就像讀書人不鑽研四書五經,只會抄襲別人的見解一樣,這有什麼區別呢?孫思邈說:「不懂《易經》的人,不足以稱為太醫。」這句話真是意味深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