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醫旨緒余》~ 上卷 (11)

回本書目錄

上卷 (11)

1. 三十九、相火篇

(附相火辯)

生生子曰:《內經·氣交變大論篇》云:「南方生熱,熱生火,其令熱,其變消爍,其災燔焫。」運氣五行生死順逆篇曰:火主於南,應夏。火之為言,化也,言能化生萬物也。六氣之中,君火為二之氣,經以熱稱之。相火為三之氣,經以暑稱之。暑之與熱,皆火令也。六化篇曰:在地成形,在天為氣,行有五而氣有六,以分君火、相火之化。

六氣化者,謂寒、暑、燥、濕、風、火也。乃天之元氣。六氣皆有一化,舉大概也。君火之化熱,主春末夏初,行暄淑之令,而不行炎暑,應君之德也。相火之化暑,主於夏。夏之為言,大也,與午同意,炎暑乃行。人有觸其氣者,皆令氣之病也,當從四時令氣之治,非病機中五臟厥陽之火同治也。

五臟厥陽之火所致之疾,當從病機之治。蓋令氣之火,自外而治者;病機之火,自內而生者。內外致疾之原不同,則治法當合求其所屬矣(病機出《至真要大論篇》)。

白話文:

三十九、相火篇(附相火辨)

張生生說:《黃帝內經·氣交變大論篇》說:「南方產生熱,熱產生火,它所主管的時令是熱,它產生的變化是消散耗損,它引起的災難是燃燒。」運氣五行生死順逆篇說:火主掌南方,對應夏季。所謂的火,就是轉化的意思,指的是能轉化生成萬物。六氣之中,君火是第二位的氣,經文用熱來稱呼它。相火是第三位的氣,經文用暑來稱呼它。暑和熱,都是火的時令。六化篇說:在地上形成形體,在天上化為氣,運行有五種(五行),而氣有六種(六氣),用來區分君火和相火的變化。

所謂六氣變化,指的是寒、暑、燥、濕、風、火,是上天的元氣。六氣都有各自的變化,這是大致的說法。君火的變化是熱,主要在春夏之交,運行溫和美好的時令,而不會運行酷熱,這是應和君主的品德。相火的變化是暑,主要在夏季。夏季的意思是廣大,和中午的意思相同,酷熱的暑氣才開始運行。人如果感受了這種氣,都會導致氣的疾病,應當順應四時的時令之氣來治療,不能和病機中五臟厥陽的火氣一同治療。

五臟厥陽的火所導致的疾病,應當根據病機來治療。因為時令之氣的火,是從外而來進行治理的;而病機的火,是從內在產生。內外導致疾病的原因不同,那麼治療方法也應當結合它們各自所屬的情況來尋求(病機出自《至真要大論篇》)。

2. 附:丹溪《相火篇》辯

生生子曰:火為五行之二,化生之機,在天在人,不可一日而無,諸書雖往往於雜症中言之,然未有能分君相之名,及明令氣之序,是以多認陰火為相火,又有以五志之火為相火,即明達精詣如丹溪,而《格致餘論·相火篇》,亦以龍雷之火為相火,又分君火為人火,相火為天火,愚甚惑焉。

嘗按《內經·陰陽應象大論篇》有壯火氣衰,少火氣壯之言,《天元紀大論篇》有君火以名,相火以位之言,並無天火、人火、龍雷火之說,至丹溪而始言之。何哉?愚度丹溪之意,既謂肝腎之陰悉具相火,是以指肝腎之陰火為相火。又曰:見於天者,出於龍雷,則木之氣;出於海,則水之氣。

或以龍雷皆動物,凡動皆屬火,故以相火為天火耶。假若以動皆屬火,而遂以相火為天火,然則君火亦有動之時也,獨不可屬之天哉?愚謂火為造化生息之機,不能不動,第不可以妄動。火有天人之分,不可以君相分屬天人。何言之?蓋天有六氣,君火主二之氣,相火主三之氣,是君相皆可以天火稱也。

人有十二經,十二經中心為君火,包絡、三焦為相火,是君相皆可以人火稱也。故以天之六氣言,則二之氣,三之氣,歲歲若是,為亙古不易之常運。以人身言,則心為君火,包絡三焦為相火,亦亙古不易之定論。君火、相火,皆有定體,以裨助生生不息之功,不可一日而無,故曰: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

若彼肝腎雖皆有火,乃五志之淫火,而非五行之正火,致人疾而為元氣之賊,不可一日而有也。今丹溪不以六氣之火為天火,而以肝腎陰火為龍雷之火,為天火;不以七情所感之火為人火,而以君火為人火。夫肝藏血,腎藏精,彼謂悉具相火,愚不知其何所見也。

且經以君火主春末夏初,二之氣,以熱稱之,丹溪乃謂經以暑與濕言之。夫暑,屬三之氣,濕,屬四之氣,各有主之者,與君火何預?經以相火主三之氣,以暑稱之,丹溪乃言經以火稱之,謂其暴悍酷烈於君火指為元氣之賊,大與經旨相牴牾。所以然者,良由認相火未真,故其立言支離多病,前後自相矛盾。

至於君火以名,相火以位之言,亦不能暢條其義。夫君火以名者,蓋以君雖屬火,然至尊無為,惟正火之名,故曰君火以名。相火以位者,蓋相宣行火令,而守位稟命,故曰相火以位,猶之宰相奉行君令,為職位所宜然也。彼於相之名義未明,是以相火之論未當也。

愚始閱此篇,疑非丹溪之筆,已而詳玩筆勢,與其他撰著相類,或出於一時之意見,未遑稽考,不然,登梓時亦未暇校正竄易耶,釋今不為辯校,則後之學者,不知從丹溪之長,徒執迷其陰火為相火之說,卒之認相火為賊火,不知以五志之火為賊火,其誤人也甚矣!溯丹溪初心,本欲開後之聾瞽,不知此論,使聾瞽者益聾瞽也,愚故願為丹溪之忠臣,不憚辯駁者,正欲成丹溪惠後之心,又何暇計僭逾之罪哉,同志者幸亮之。

白話文:

有人說:「火是五行中的其中兩種,是化生萬物的關鍵,無論在天上或人體內,都不可一日或缺。雖然許多醫書在雜病中都有提到火,但沒有人能區分君火和相火的名稱,也沒有明確指出其氣的順序。因此,很多人將陰火誤認為相火,也有人將五種情志的火誤認為相火。即使是像朱丹溪這樣精通醫理的人,在他的《格致餘論·相火篇》中,也將龍雷之火視為相火,還把君火分為人火,相火分為天火,這讓我感到非常困惑。

我曾經研究過《內經·陰陽應象大論篇》中「壯火氣衰,少火氣壯」的說法,以及《天元紀大論篇》中「君火以名,相火以位」的說法,這些經文中並沒有提到天火、人火、龍雷火。這些說法是從朱丹溪開始提出的。為什麼會這樣呢?我猜測朱丹溪的意思是,肝腎之陰都具有相火,因此他將肝腎的陰火稱為相火。他又說:「在天上看到的,像龍雷一樣的,是木的氣;出自大海的,是水的氣。」

有人認為,龍雷都是會動的東西,凡是動的都屬於火,所以將相火視為天火。假設因為動就屬於火,而將相火視為天火,那麼君火也有動的時候,難道就不能歸屬為天嗎?我認為火是造化萬物的動力,不能不動,但也不能妄動。火有天人之分,不能因為君和相就將其分屬天和人。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天有六種氣,君火主管其中兩種氣,相火主管三種氣,這樣看來,君火和相火都可以被稱為天火。

人體有十二條經脈,十二經脈中,心為君火,包絡、三焦為相火。這樣看來,君火和相火都可以被稱為人火。所以,從天上的六氣來說,兩種氣和三種氣,每年都是如此,是永恆不變的運行規律。從人體來說,心為君火,包絡三焦為相火,這也是亙古不變的定論。君火和相火都有一定的歸屬,它們有助於萬物的生生不息,不可一日或缺。所以說:「天若沒有此火,就不能產生萬物;人若沒有此火,就不能生存。」

如果說肝腎也有火,那是五種情志引起的過度火,不是五行中的正火,它會使人生病,是元氣的賊,不能有。現在朱丹溪不以六氣的火為天火,反而將肝腎陰火說成龍雷之火,視為天火;不將七情所感之火視為人火,反而將君火視為人火。肝臟儲藏血液,腎臟儲藏精華,他說肝腎都具有相火,我不知道他是怎麼得出這個結論的。

而且,經典上說君火主管春末夏初的二氣,用熱來稱呼它,而朱丹溪卻說經典用暑和濕來描述它。暑屬於三氣,濕屬於四氣,各自有其主管的,和君火有什麼關係呢?經典說相火主管三氣,用暑來稱呼它,朱丹溪卻說經典用火來稱呼它,認為相火比君火更強烈,是元氣的賊,這與經典的旨意大相徑庭。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他沒有真正認識相火,所以他的言論才會不合邏輯、自相矛盾。

至於「君火以名,相火以位」的說法,他也沒有清楚地解釋其中的含義。所謂君火以名,是指君主雖然屬火,但至高無上、無為而治,只是正火的代表,所以說「君火以名」。所謂相火以位,是指相協助君主施行火令,守其職位,接受君主的命令,所以說「相火以位」,就像宰相奉行君主的命令,是職位所應當做的一樣。他對相火的名稱和含義都不明白,所以他關於相火的論述也是不恰當的。

我剛開始讀這篇文章時,懷疑這不是朱丹溪寫的,後來仔細研究筆跡,發現和其他著作很相似,可能是他一時的見解,沒有經過仔細的考證。不然的話,可能是出版時沒有仔細校正修改。現在如果我不加以辨析,後來的學者就會不知道學習朱丹溪的長處,反而執迷於他將陰火當作相火的說法,最終認為相火是賊火,不知道五情所引起的火才是賊火,這樣就太誤導人了!追溯朱丹溪的初衷,本來是想啟迪後人,沒想到這個論述反而讓不明白的人更加糊塗。所以我願意做朱丹溪的忠臣,不害怕提出辯駁,正是為了實現朱丹溪啟迪後人的心願,哪裡還顧得上冒犯的罪名呢?希望同道的人能夠理解我的用心。」

3. 四十、泄瀉辯

生生子曰:按泄瀉二字,取義必有輕重,非一症而無分別者也,何也?據書有云泄者,有云瀉者,有云泄瀉者,假使無分別,經何分言之若是。愚謂糞出少而勢緩者,為泄,若漏泄之謂也。糞大出而勢直下不阻者,為瀉,傾瀉之謂也。姑參出以俟明哲正焉。

白話文:

有人說:「關於『泄瀉』這兩個字,它們的含義一定有輕重之分,並不是指同一種病症而沒有區別。為什麼這麼說呢?根據醫書記載,有的寫『泄』,有的寫『瀉』,有的寫『泄瀉』,如果沒有區別,經典為什麼要這樣分別敘述呢?我認為,排便量少而且速度緩慢的,叫做『泄』,就像東西漏出來一樣。排便量多而且速度很快,直接往下衝的,叫做『瀉』,就像水傾倒下來一樣。我姑且提出這些看法,希望有智慧的人能加以指正。」

4. 四十一、防暑論

生生子曰:欲防夏之傷暑者,在於冬之藏精也。暑者,火令也,人與天地,同一橐籥,故天地之氣有升降,人之氣亦隨之。夏月六陽之氣盡出於地,人之腹亦地也,氣浮於外,腹中虛矣。虛而勞動不常,則病生焉。況人不善攝生者多,於冬月陽氣潛藏之時,斫喪過甚,精氣虛竭。

精氣者,天真本然之氣也,積此為來春發生之本,本一虛竭,則生元絕矣。《經》曰:冬不藏精者,春必病溫,夏必煎厥。人有春末夏初,患頭痛體熱,食少自汗,怠惰嗜臥者,此注夏病也,仲景謂:「春夏劇,秋冬瘥」者是也。暑為盛夏火令之極,陽氣既浮,陰血又竭,幾何不病?苟或攝養不當,動勞失矩,氣血復耗,神將何依,於是卒暴僵仆、迷悶霍亂之症迭出不已。孫真人教人以五月常服生脈散,蓋謂脈者,氣血之先;氣血者,人之神也。

火令熱傷元氣,以人參能補天真之元氣也。五味收斂浮散之氣,不使飛越,又能滋肺補腎,庶免二臟真陰枯竭。以門冬復脈通心,生津潤燥。三味和協,同為補劑,名曰生脈散,是亦救其冬不藏精之失也。雖然,施於體厚未病之先,力則易為,若稟弱既病者,抑亦難矣,故善防暑月之病者,不若保腎水於冬月未病之先也。

東垣論暑,兼脾胃虛弱而言,甚為詳悉,丹溪載夏月伏陰在內,戒用燥熱,《玉機微義》與載籍間所載暑病,尤班班焉,皆當細玩,學者能潛心貫而通之,無餘蘊矣。

白話文:

四十一、防暑論

生生子說:想要預防夏天中暑,關鍵在於冬天要好好儲藏精氣。暑熱,是屬於火的季節,人與天地,就像同一個風箱,所以天地的氣有升降變化,人的氣也跟著變化。夏天時,六種陽氣都跑到地面,人的肚子也像地面一樣,氣都浮到體外,肚子裡就空虛了。如果身體虛弱又常常勞動,就會生病。更何況大多數人都不懂得養生,在冬天陽氣應該潛藏的時候,卻過度消耗,導致精氣虛竭。

精氣,是天生就有的元氣,累積精氣是為了來年春天發生的根本,如果這個根本虛弱竭盡,那麼生命之源就斷絕了。《黃帝內經》說:冬天不儲藏精氣,春天一定會得溫病,夏天一定會發生熱厥。有些人春天末期或夏天初期,會出現頭痛、身體發熱、食慾不振、容易流汗、疲勞嗜睡等症狀,這就是夏天容易發病的預兆,張仲景說的:「春夏病情加重,秋冬病情減輕」就是這個道理。暑熱是盛夏火氣旺盛到極點的表現,陽氣已經浮散在外,陰血又虛弱,怎能不生病呢?如果不懂得養生,不注意勞動的規律,氣血就會更加耗損,精神也無所依附,於是就會突然昏倒、神志不清、上吐下瀉等症狀接連出現。孫思邈教人五月常服生脈散,認為脈搏是氣血的先兆;氣血是人的精神基礎。

火熱傷耗元氣,而人參可以補養天生的元氣。五味子能收斂浮散的氣,不讓它散失,又能滋養肺和腎,避免這兩個臟腑的真陰枯竭。麥門冬可以復脈,使心氣通暢,又能生津潤燥。這三種藥物相互協調,共同起到補益的作用,所以叫做生脈散,也是為了彌補冬天沒有好好儲藏精氣的缺失。雖然如此,如果用在身體強壯,還沒生病的人身上,效果比較容易發揮,如果是體質虛弱又已經生病的人,效果就比較差了,所以善於預防夏天疾病的人,不如在冬天還沒生病之前就先保養腎水。

朱丹溪論述中暑時,也談到脾胃虛弱的問題,非常詳細。朱丹溪記載夏天陰氣潛藏在內,告誡不要使用燥熱的藥物。《玉機微義》等醫書中記載的暑病,都非常清楚,都應該仔細研究。學習的人能夠潛心貫通,就能夠完全理解,不再有任何疑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