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旨緒余》~ 上卷 (11)
上卷 (11)
1. 十一、脈義
脈者,天地之元氣也。人受天地之氣以生,故一身之升降浮沉,即造化生生不息之機。其不息者,脈也。按《內經·五常政大論篇》岐伯曰:「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顧其為字,從肉從永,其命名為陌,謂脈脈不斷,長永之道也,是斡旋一身而為之綱領。彼四時之脈體,有如弦、鉤、毛、石之謂者,無非跡陰陽浮沉升降消長而取義耳。
至其運行之妙,有起伏隱見,可驗於一呼一吸之間。仲景曰:「呼吸者,脈之頭也。」是以有呼吸則有脈,無呼吸,則脈息氣絕而物化矣。此其天人一致之理,四時流行之機,微妙不易名狀,必潛會默契,庶可得其真體。劉守真釋名為幕,余以為未然。《爾雅》謂膜,幕也;幕絡一體也,非謂脈也。
膜則有形,而脈則以神運,無形者也。觀天何言哉,四時行,百物生,可見矣。故見此者謂之知道,悟此者謂之知脈,脈何容易言哉。(上釋脈義。)
白話文:
脈搏,是天地間最根本的元氣。人接受天地的氣而誕生,所以全身的升降浮沉,就是自然界生生不息的機制。而這個不停止的運行,就是脈搏。根據《內經·五常政大論篇》中岐伯所說:「根源於身體內部的,稱為神機,神機一旦消失,則生命機能也停止。」觀察「脈」這個字的構成,是從「肉」從「永」,它被命名為「陌」,意思就是脈搏持續不斷,是長久運行的道理,它就像是旋轉全身的樞紐,是身體的綱領。所謂四季的脈象,像是弦、鉤、毛、石等,無非是根據陰陽的浮沉升降和消長變化來取義。
至於脈搏運行的奧妙,有起伏隱現,可以在一呼一吸之間觀察到。張仲景說:「呼吸是脈搏的開端。」因此,有呼吸就有脈搏,沒有呼吸,脈搏就會停止,氣息斷絕,生命也就消逝了。這就是天人合一的道理,也是四季運行的機制,這種微妙難以言說,必須用心體會,才能真正了解脈搏的本質。劉守真將脈解釋為「幕」,我認為不妥。《爾雅》說「膜」就是「幕」,意思是連結成一體的,這說的是膜而不是脈。
膜是有形的,而脈搏是靠神氣運行,是無形的。觀察天就知道,四季運行,萬物生長,道理是一樣的。所以,能看到脈搏的運行,就說是懂得道理;能領悟脈搏的含義,就說是懂得脈理。脈搏的道理,怎麼可以輕易說出口呢?(以上解釋脈的意義)
2. 十二、問十二支土多十二經火多之義
有以十二支問於生生子曰:十二支屬水火木金者各二,土屬有四者何也?生生子曰:萬物生於土,而歸於土,土本四維,寄旺於四季之末,故土有四也。土也者,在人以脾胃應之;四肢屬脾,四肢猶四維也。臟腑皆藉脾胃以為養,猶萬物皆藉於土也。又問:人之十二經,金木水土各二而已,火獨有四者何也?生生子曰:有令德之君,必有調元贊化之臣,然後綱維立,教化行,而成無為之治。假令君非相以贊密勿,何能帥百執事,恪恭厥職。
三焦、包絡,亦猶是也。包絡有護持之功,三焦有承宣節制之效,何以見?蓋榮衛出於三焦,而所以營於中,衛於外,大氣搏於胸中以行呼吸,使臟腑各司其職,而四肢百骸奠安者,孰非相火斡旋之功哉!古人以藥譬兵,以身譬國,良以此夫。丹溪曰:「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以有生。
」信然。
白話文:
有人用十二地支來問生生子說:「十二地支中,水、火、木、金各屬兩個,為什麼土卻有四個呢?」生生子說:「萬物都從土中生長,最終也歸於土,土本來就分布在四方,寄生在四季的末尾,所以土有四個。土在人體中用脾胃來對應;四肢屬於脾,四肢就像四方一樣。五臟六腑都依靠脾胃來提供營養,就像萬物都依靠土一樣。」
又問:「人的十二經脈中,金、木、水、土各只有兩條,為什麼火卻有四條呢?」生生子說:「有德行的君主,必定有輔助他調和陰陽、贊助教化的賢臣,這樣才能建立法度、推行教化,達到無為而治的境界。假如君主沒有賢相輔佐,又怎能領導百官,各司其職呢?
三焦和心包絡也是如此。心包絡有保護心臟的作用,三焦有傳導和調節的作用,這怎麼說呢?因為營氣和衛氣都出自三焦,用來滋養內臟,保衛體表,大氣在胸中鼓動以進行呼吸,使臟腑各司其職,四肢百骸安穩,哪個不是相火運轉的功勞呢?古人用藥比喻兵,用身體比喻國家,就是這個道理。丹溪說:「天沒有這個火,不能產生萬物;人沒有這個火,就不能有生命。」確實是這樣。」
3. 十三、問手心主
或有問於生生子曰:《靈蘭秘典篇》問十二經貴賤相使,何獨遺手心主也?生生子曰:無所遺也,以膻中該言爾。「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靈樞·脹論篇》曰:「胸腹者,臟腑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素問·遺篇》曰:膻中在胸兩乳間,為氣海,手厥陰包絡之所居,此作相火位,故言臣使,主其喜樂。
白話文:
有人問生生子說:《靈蘭秘典篇》探討十二經脈的貴賤和相互協調關係,為什麼唯獨遺漏了手心主經呢?生生子回答:並沒有遺漏,只是用膻中穴來概括說明了。「膻中是輔助君主的官,喜悅和快樂從這裡產生。」《靈樞·脹論篇》說:「胸腹是臟腑的外圍,而膻中則是心主的宮城。」《素問·遺篇》說:膻中位於胸部兩乳之間,是氣的海洋,也是手厥陰心包經所處的位置,這裡屬於相火的位置,所以說它是臣使,主導喜悅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