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旨緒余》~ 上卷 (12)
上卷 (12)
1. 四十二、痿論
生生子曰:世之病痿者甚多,而治痿之法甚少,考之《內經》,且特立篇目,非泛常總括病機者倫也。治法之少,由後人或未能盡悉經旨,今按《內經》,皆以氣熱為五痿受病之胎,則可見痿之病本,皆自氣熱中來也。何者?痿躄之始,五臟因肺熱葉焦,遞相傳染。緣肺者,統諸氣,心之蓋,臟之長,君之相傅,而治節之所由系焉。
五痿之疾,殆肺之一氣流傳,猶宰相承一旨以令天下也。觀其獨取陽明為治,不以五痿異者,此又可見以肺熱為本,而五痿為標,故治獨取陽明,是謂定於一也。此「取」字,有教人補之之意,非所謂攻取也。蓋陽明乃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又衝脈者,經脈之海。與陽明合於宗筋。
白話文:
生生子說:「當今患痿病的人很多,而治療痿病的方法卻很少。我翻閱《內經》,發現專門立篇講述痿病,並非泛泛而論,總括病機的通論。治療方法之所以少,是因為後人可能未能完全理解經文中的精髓。現在我根據《內經》研究,發現痿病的病因都源自氣熱,可見痿病的根本,皆來自氣熱。
為什麼會這樣呢?痿病的開始,是因為五臟受到肺熱的影響,導致氣血津液受損,互相傳染。因為肺主呼吸,統管全身之氣,是心臟的保護者,臟腑之長,君主的輔佐,而人體的氣機運行也繫於肺。
五種痿病,幾乎都是肺氣流通不暢導致,就像宰相受命於君主,以一旨令天下也。觀察治療痿病,只用陽明經來治療,不分五種痿病的不同,這也能說明痿病的本源是肺熱,五種痿病只是表現形式不同。因此,治療時只用陽明經,是確立治療方向,專注於根本。這裡的「取」字,指的是滋補陽明經,並非指攻伐陽明經。
因為陽明經是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而衝脈是經脈之海,與陽明經共同滋養宗筋。」
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茲補其陽明,使穀氣充,衝脈盛,帶脈引,宗筋潤,是以能束骨而利機關,故其治獨取陽明,而不以五痿異也。既得以熱字為本,陽明為用,臨症處方,則在人自擴充之,書曷能盡所言哉。
丹溪曰:《內經·痿論》,肺熱葉焦、五臟因而受之,發為痿躄。又曰:諸痿皆屬於上,指病之本在肺也。或曰:《內經》治痿之法,獨取陽明何也?曰:諸痿生於肺熱,只此一句、便見治法大意。《經》曰:「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此固是就生克言補瀉,而大經大法,不外於此。
白話文:
人體陰陽經絡交匯於氣街,陽明經脈為其統帥,皆屬於帶脈,並與督脈相連。陽明虛弱則筋骨鬆弛,帶脈無力牽引,導致足部痿弱無力。因此,需補益陽明經脈,使穀氣充足,衝脈旺盛,帶脈牽引有力,筋骨潤澤,才能束縛骨骼,使關節靈活。所以治療痿症,單獨補益陽明經脈即可,不需依照五種痿症的不同而改變治療方法。以「熱」為病理根本,以陽明經脈為治療重點,實際用藥則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而調整,書本無法完全涵蓋所有情況。
丹溪先生說,《內經·痿論》提到,肺熱導致津液耗損,五臟受其影響而出現痿躄症。又說,各種痿症都屬於上焦病變,指病根源在於肺。有人問,《內經》治療痿症的方法,為何單獨取用陽明經脈?丹溪先生回答:各種痿症都源於肺熱,這句話就概括了治療的原則。《經》中說:「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這是從五行生克角度論述補瀉方法,但治療痿症的大原則,也脫離不了這個框架。
五行之中,惟火有二,腎雖有兩水,惟其一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故《經》曰:一水不能勝二火,理之必然。金體燥而居上,主氣,畏火者也。土性濕而居中,主四肢,畏木者也。火性炎上。若嗜欲無節,則水失所養,火寡於畏,而侮所勝,肺得火邪而熱矣。木性剛急,肺受邪熱,則金失所養,木寡於畏,而侮所勝,土得木邪而傷矣。
肺熱則不能營攝一身,脾傷則四肢不能為用,而諸痿之病作。瀉南方,則肺金清,而東方不實,何脾傷之有?補北方,則心火降,而西方不虛,何肺熱之有?故陽明實則宗筋潤,能束骨而利機關矣。治痿之法,無出於此。駱龍吉亦曰:風火相熾,當滋腎水。
白話文:
五行中,只有火有兩種,腎雖然有兩個水,但其中一個陽氣總是過剩,陰氣總是不足,因此經書說:「一水不能勝二火」,這是必然的道理。金的性質乾燥,位居上方,主宰氣息,害怕火。土的性質濕潤,位居中間,主宰四肢,害怕木。火的性質炎熱向上。如果縱欲無度,就會導致水失去滋養,火不畏懼,而侵犯它所克制的,肺就會受到火邪而發熱。木的性質剛勁急躁,肺受到邪熱,就會導致金失去滋養,木不畏懼,而侵犯它所克制的,土就會受到木邪而受傷。
肺熱就無法滋養全身,脾受傷就導致四肢無法使用,而產生各種痿病。瀉南方,就會使肺金清涼,東方就不會實,脾何來受傷?補北方,就會使心火下降,西方就不會虛,肺何來發熱?所以陽明實則宗筋潤澤,能夠束縛骨骼,使關節靈活。治療痿病的方法,都離不開這個道理。駱龍吉也說:風火熾盛,應該滋養腎水。
東垣先生取黃柏為君,黃耆等藥為輔佐,而無一定之方,有兼痰積者,有濕多者,有熱多者,有濕熱相半者,有挾寒者,臨病制方,其善於治痿乎!雖然,藥中肯綮矣,若將理失宜,聖醫不治也,但是患痿之人,若不淡薄滋味,吾知其必不能安全也。
生生子曰:劉宗厚謂治痿方多缺略者,皆因混入中風條內故也,此皆承丹溪治痿不得作風治,斯言深得病旨。風乃外入者,故當逐散;痿則內藏不足所致,治惟有補而已。但丹溪痿篇中,既以《內經》治痿獨取陽明之說設為或問矣,乃不答所以取陽明之旨,而以《難經》瀉南補北之法,摘為治痿之方,斯亦法外變通之意,第不思所問取陽明之義,竟何所發明,是欲彰之而覆蔽之也。
白話文:
李東垣先生用黃柏做主藥,黃耆等藥做輔助,沒有固定的方劑。病人情況不同,有痰積的,有濕氣重的,有熱氣重的,有濕熱混合的,也有寒氣夾雜的,他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開方,治療痿病非常有效!雖然藥物很精妙,但如果用藥方法不對,即使是名醫也無能為力。不過,患了痿病的人,如果不好好控制飲食,我認為他們一定不能康復。
生生子說:劉宗厚認為很多治療痿病的方劑都有缺漏,都是因為把痿病混入了中風的條目中。這都是因為他們沿襲了丹溪先生治療痿病不應該像治療中風一樣的說法,這句話說出了病症的根本。中風是外邪入侵,所以應該驅散風邪;而痿病是內臟虛損導致的,治療方法只能是補益。然而,丹溪先生的痿病篇中,已經用《內經》中治療痿病只取陽明經的說法作為提問了,卻沒有回答為什麼要取陽明經的道理,反而用《難經》中瀉南補北的方法,當作治療痿病的方劑,這也是一種變通的做法,只是沒有思考提問中取陽明經的意義,究竟是為了什麼,是想突出它卻又遮蔽了它。
胡不曰陽明者,胃也,坤土也,萬物之所以資生焉,為脾之表,脾胃一虛,肺氣先絕,肺虛則不能宣通臟腑,節制經絡;必胃厚則脾充,脾充則能布散津液,使臟腑各有所稟受,四肢健運,如是則何有於葉焦,何有於痿躄也。要知痿之終始,只在肺胃之間而已矣。肺熱葉焦,則不能節制諸經,胃氣虛弱,則臟腑無所受氣。
帶脈不引,宗筋枯槁,而痿躄之所由兆。故《內經》治痿,所以獨取乎陽明也,以陽明為五臟六腑之海也。「獨」之一字,是謂足可以盡其治之辭。彼丹溪瀉南補北之法,或可以施肺腎之痿,其於肉痿,敢試之乎?《經》曰:「肌肉濡漬,痹而不仁,發為肉痿。」啟玄子注曰:肉屬於脾,脾惡濕,濕著肌肉,則衛氣不營,故發為肉痿也。
白話文:
為什麼不說陽明呢?因為陽明就是胃,是坤土,萬物賴以生存的根本,是脾的表。脾胃虛弱,肺氣就會先衰竭,肺虛則不能調節臟腑運作、控制經絡。只有胃氣充足,脾氣才能充盈,脾氣充盈才能散布津液,讓各個臟腑都得到滋養,四肢才能健壯運作。這樣,又怎麼會有葉子枯萎、四肢痿縮的情況呢?要知道痿病的根源,就在於肺胃之間。肺熱導致葉子枯萎,則不能調節諸經;胃氣虛弱,則臟腑無法得到氣血滋養。
帶脈失控,筋骨枯萎,這就是痿病的徵兆。所以《內經》治療痿病,專門針對陽明,因為陽明是五臟六腑之海。「獨」這個字,代表陽明足以治癒痿病。那些丹溪的瀉南補北之法,也許可以治療肺腎方面的痿病,但對於肌肉萎縮,敢用嗎?《經》上說:「肌肉浸泡在濕氣中,麻木不仁,就會導致肌肉萎縮。」啟玄子注解說:肌肉屬於脾,脾最怕濕氣,濕氣停留在肌肉中,就會導致衛氣不能滋養肌肉,因此造成肌肉萎縮。
據此,則瀉火補水之法,可得以概治肉痿乎否也?丹溪天資甚高,筆力尤健。凡天資高者,或一時之興,隨筆成文,或自執己見以為是,不復更檢,觀篇後盛讚東垣治痿之善,即可以見其天分,惜乎不以東垣之善返照,未免自是之為累歟。
白話文:
根據以上所述,那麼單靠瀉火補水的做法,就能概括性地治療肉痿嗎?丹溪天資很高,文筆也十分有力。凡是天資高的人,有時興致一來,便隨手寫下文章,有時則固執己見,認為自己才是正確的,不再去檢驗。看完這篇文章後,他大力讚賞東垣治療痿症的妙法,這足以證明他的天賦,可惜他不以東垣的優點來反觀自身,難免會因為固執己見而受累。
2. 四十三、癲狂癇辯
生生子曰:諸書有言癲狂者,有言癲癇者,有言風癇者,有言風癲者,有言驚癇者,有分癲癇為二門者,略無定論。究其獨言癲者,祖《內經》也。言癲癇,言癲狂者,祖《靈樞》也。要之,癲、癇、狂,大相徑庭,非名殊而實一之謂也。《靈樞》雖編癲狂為一門,而形症兩具,取治異途,較之於癇,又不相侔矣。
諸書有云大人為癲,小兒為癇,此又大不然也。《素問》謂癲為胎病,自母腹中受驚所致,今乃曰小兒無癲,可乎?癇病,大人歷歷有之,婦人尤多,予故據經文分為三目,庶治者有所辯別云。
明癲症
夫癲者,或狂或愚,或歌或笑,或悲或泣,如醉如癡,言語有頭無尾,穢潔不知,積年累月不愈,俗名曰心風。此志願高大,而不遂所欲者多有之。
白話文:
生生子曰:
諸書對於癲狂、癲癇、風癇、風癲、驚癇等病症的描述,眾說紛紜,並無定論。若追本溯源,單獨提及「癲」者,源自《內經》。而「癲癇」、「癲狂」則源於《靈樞》。
需知,「癲」、「癇」、「狂」三者,症狀截然不同,絕非名稱不同而實質相同。雖然《靈樞》將癲狂歸為一類,但其症狀和治療方法卻迥然不同,與「癇」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某些書中記載,成人患癲,小兒患癇,這也是錯誤的。根據《素問》,癲症乃胎病,源於母腹中受驚所致。難道小兒就沒有癲症了嗎?事實上,成人患癇症的情況十分常見,婦女更是多見。因此,我根據經文將此病症分為三類,以便醫者有所區別。
明癲症:
癲症的患者,或狂躁或愚鈍,或歌或笑,或悲或泣,如同醉酒或癡呆,言語前言不搭後語,不知潔淨,病情纏綿不愈,民間俗稱「心風」。这类患者往往志向高遠,却难以遂心愿,故而心生鬱結,最終導致癲症。
明狂症
夫狂者,猖狂之謂也。言其病之發,猖獗剛暴,有如《傷寒論》陽明大實發狂,罵詈不避親疏;甚則登高而歌,棄衣而走,逾牆上屋,持刀執棍,日夜不止;狎之則笑,忤之則怒,如有邪依附者是也。
明癇症
夫癇,時發時止者是也。有連日發者,有一日三五發者。或因驚,或因怒,而動其痰火。發則昏昧不知人事,耳無所聞,目無所見,眩仆倒地,不省高下。甚而瘛瘲抽掣,目作上視,或口眼歪斜,或口作六畜之聲。將醒時必吐涎沫。彼癲狂,皆無以上證也。用此辯之,亦易詳明,大抵皆痰火所致。
白話文:
明狂症
「狂」指的是猖狂的意思。說明這種病症發作時,患者會表現出猖獗、剛暴的行為,就像《傷寒論》中所描述的陽明實熱發狂一樣,會不分親疏地辱罵他人。嚴重者甚至會登高唱歌,脫光衣服亂跑,翻牆上屋,手持刀棍,日夜不停。對他親近時會笑,觸犯他時會怒,彷彿有邪氣附身一樣。
明癇症
「癇」指的是時發時止的病症。有的患者連日發作,有的則一天發作三五次。可能是因為驚嚇、憤怒而導致痰火上涌引起的。發作時患者會昏迷不省人事,耳聾目盲,頭昏眼花,跌倒在地,不辨方向。嚴重者還會抽搐、眼球上翻,或者口眼歪斜,甚至發出動物的聲音。快要醒來時,必定會吐出唾沫。癫狂症並不像癇症這樣有上述的典型症狀。用這些症狀來區分,就很容易明辨,大抵都是痰火所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