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旨緒余》~ 上卷 (7)
上卷 (7)
1. 九、《難經正義》三焦評
觀銅人圖圖命門穴於兩腎俞中間,深為得旨。
泰來曰:三焦總只一而已,言手三焦者,以其經屬手少陽,又其治在膻中,緣手經經乎上也。言足三焦者,以其經即足太陽之別絡,又其治在氣衝,緣足經經乎下也。《靈》、《素》以下焦備六腑之數,即知手、少陽三焦與下焦之三焦總只一而已。
馬玄臺曰:命門之脈不必拘於右尺,以其氣與腎通也。顧腎間動氣,人之生命,左腎亦可以診之。據其將右腎入左尺同診者,是要出右尺部位,庶三焦包絡始有診地也。又欲使人知是前人之意,故託言王叔和《脈訣》歌云:「右肺大腸脾胃命」,由是以三焦包絡寓診於右尺也。
愚謂玄臺博究如此,豈有不識《脈訣》非叔和書哉!正若三焦、包絡二脈無所歸著,不得已而引《脈訣》歌為證,仍稱王叔和之名者,不過要使人尊信也。抑不思叔和《脈經》,寸關尺之診,上部合於上焦,關部合於中焦,尺部合於下焦,兩尺皆以腎為候,而無三焦、包絡左右之分;《千金方》載列亦同。
今人不體認《脈訣》之非,往往為其牽縛,又強扶而合之,亦大可嘆也!戴同父《脈訣刊誤》首篇闢之甚詳,真千載斷案,讀之亥豕自見,毋用多喙。
馬氏謂心火面北,君道也,故居寸上;相火面南,臣道也,故居尺下;三焦、包絡,皆屬相火,故寓於右尺下部診之。余曰:此強合之辭也。人多不思相火命名之義,往往以陰火作相火看,故《溯洄集》辯之。包絡乃護心之脂膜,不離於心,膻中、氣海、三焦之所布,皆在膈上,與心相近,故稱曰相火,以其為君火之相也。
余竊謂相,猶宰相輔成君德,位必相近,今馬氏以三焦、包絡二脈診法部位無所著落,是為診法部位而言,非為君臣尊卑定南北也。論定分,則君臣尊卑有南北;論診法,則部位之居有遠近,勢也,亦理也。包絡之護心,與宰相之近君一也。若將包絡居尺下,則與心遠矣,世豈有遠離於君而謂之相哉?此又可以例觀矣。
且《經》謂上以候上,下以候下者,均此理勢也。按《洪範》五行,火曰炎上,水曰潤下。《難經》亦曰:火炎上而不能下,故在上部,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今以南北尊卑之勢紊而使居下部,豈不背經義哉!徒拘拘以君臣尊卑而言,則肺亦臣也,《經》曰:「肺者,心之蓋也」,抑何反加於心之上耶?蓋肺相傅之官,位近心君,故治節由之,是以同處於膈上也。觀《素問》三焦、包絡,皆處膻中,蓋「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以近心君,故喜樂由之。又三焦為氣父,包絡為血母,從心肺而言也,以心主血,肺主氣,皆居膈上,故曰膻中之分,父母居之,氣之海也,是故不得而居於右尺下部也。謝堅白《難經本旨》,亦推宗《脈經》,謂手厥陰即手少陰心脈,同部三焦脈,上見寸口,中見於關,下焦與腎同診。此其說殊合經旨,千古不易之定論也。
白話文:
觀察銅人圖,將命門穴標註在兩腎俞穴的中間,這個位置的確很精確。
泰來說:三焦其實只有一個,說手三焦,是因為它的經脈屬於手少陽經,而且它的功能主要體現在胸中的膻中穴部位,這是因為手部的經脈運行在上部。說足三焦,是因為它的經脈是足太陽經的分支,而且它的功能主要體現在氣衝穴部位,這是因為足部的經脈運行在下部。《靈樞》、《素問》等經典提到下焦包含六腑,由此可知,手少陽三焦和下焦的三焦其實都是同一個。
馬玄臺說:命門的脈象不一定要拘泥於在右手的尺部診斷,因為它的氣與腎相通。而且腎間的動氣是人的生命根本,左腎的脈象也可以用來診斷。之所以把右腎的脈象放在左手的尺部一起診斷,是為了讓右手的尺部有一個診斷的部位,這樣才能找到三焦和包絡的脈象。另外,也想讓人知道這是前人的意思,所以就託名王叔和的《脈訣》歌訣說:「右肺大腸脾胃命」,從而把三焦和包絡的脈象放在右手的尺部診斷。
我認為馬玄臺學識如此淵博,怎麼會不知道《脈訣》不是王叔和寫的呢!這就像三焦和包絡這兩條脈沒有明確的歸屬,所以不得不引用《脈訣》的歌訣作為證據,仍然說是王叔和寫的,只是為了讓大家更加信服。但他沒有想到王叔和的《脈經》中,寸關尺的診斷方法,上部對應上焦,關部對應中焦,尺部對應下焦,兩手的尺部都以診斷腎為主,並沒有三焦和包絡脈左右之分。《千金方》中的記載也是相同的。
現在的人不理解《脈訣》的錯誤,反而常常被它束縛,又強行附會,實在令人嘆息!戴同父的《脈訣刊誤》第一篇就詳細地駁斥了這種說法,真是千古定論,只要讀了就能明白其中的錯誤,不需要再多說什麼。
馬氏認為心火位於北方,是君主之道,所以位於寸部;相火位於南方,是臣子之道,所以位於尺部;三焦和包絡都屬於相火,所以放在右手的尺部下方診斷。我說:這是一種牽強附會的說法。很多人沒有思考相火命名的含義,往往把陰火當作相火看待,所以《溯洄集》中有所辯解。包絡是保護心臟的脂肪膜,它與心臟緊密相連,膻中、氣海、三焦等部位都分佈在膈膜之上,與心臟很接近,所以稱為相火,因為它是君火(心火)的輔佐。
我認為“相”就像宰相輔助君主成就德行,位置必須靠近君主。現在馬氏因為三焦和包絡兩條脈的診斷部位沒有著落,所以才這樣說,這是從診斷部位的角度而言,而不是從君臣尊卑的角度來定義南北。如果從君臣尊卑的角度來論,的確有南北之分;但如果從診斷方法而言,部位的遠近是很自然的道理。包絡保護心臟,就像宰相靠近君主一樣。如果把包絡放在尺部,那就離心臟太遠了,世上哪有遠離君主而被稱為宰相的呢?這可以作為一個例子來理解。
而且《經》中說上部診斷上部的疾病,下部診斷下部的疾病,這也是相同的道理。《洪範》五行中,火的特性是向上燃燒,水的特性是向下潤澤。《難經》也說:火的特性是向上燃燒而不能向下,所以位於上部;水的特性是向下流動而不能向上,所以位於下部。現在以南北尊卑的說法來擾亂這個道理,把應該在上部的脈象放在下部,豈不是違背了經脈的道理嗎!如果只是拘泥於君臣尊卑的說法,那麼肺也是臣子,《經》中說:「肺是心臟的蓋子」,難道要把它放在心臟的上方嗎?肺是輔佐的官員,位置靠近君主(心),所以由它來主導調節,因此也和心臟一樣位於膈膜之上。《素問》認為三焦和包絡都位於膻中,因為「膻中是臣使的官位,喜樂從這裡產生」。
因為它們靠近君主(心),所以喜樂的情緒從這裡發出。而且三焦是氣的父親,包絡是血的母親,這是從心臟和肺臟的角度來說的,因為心主血,肺主氣,它們都位於膈膜之上,所以說膻中是父母所在的地方,也是氣的海洋,因此不能把它們放在右手的尺部下方診斷。謝堅白的《難經本旨》也推崇《脈經》的觀點,認為手厥陰經就是手少陰心經,同屬於三焦脈,在上部寸口處診斷,中部在關部診斷,下焦和腎臟一起診斷。這種說法非常符合經典的旨意,是千古不變的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