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醫旨緒余》~ 下卷 (6)

回本書目錄

下卷 (6)

1. 五十四、王節齋《本草集要》參耆論

川芎上行頂巔,下行血海,乃血中之氣藥也。治一切氣,溫中散寒,開鬱行氣燥濕。又曰:久服則走散真氣,蓋辛散故也。較之於參耆,補性優劣為何如?俱一本草語也,俱王公所集要也,時師既宗王公,乃不畏芎歸之辛,而獨畏參耆之甘,抑何僻也?!《丹溪心法·傳》中,羅成之云:先生猶以芎歸之性辛溫,而非陰虛者所宜服,況其他乎。時師既遵王公,當求王公之所自,知王公之所自,則可以知丹溪之用心矣。

予故曰:丹溪謂陰虛者,救時之言也;王公道陰虛者,成人之美者也;時師言陰虛者,偏而僻者也;畏人參如虎者,此又丹溪王公之罪人,誤天下之蒼生者也!予之便言,豈好辨哉,願為王公之忠臣耳。

白話文:

川芎這種藥材,它能向上走到頭頂,也能向下到達血海(指腹部),是血液中能行氣的藥物。它可以治療各種氣的問題,溫暖中焦以驅散寒氣,疏通鬱悶,推動氣的運行,並能乾燥濕氣。但也有人說,長期服用川芎會耗散身體的真氣,這是因為它性味辛散的緣故。如果將川芎與人參、黃耆相比,它們的補益效果誰優誰劣呢?這些都是本草典籍中的說法,也是王節齋所整理的重點。現在的醫生既然都以王節齋的說法為準,為何不怕川芎、當歸的辛散,反而獨獨畏懼人參、黃耆的甘甜呢?這真是太奇怪了!《丹溪心法》中,羅成之說,朱丹溪先生認為川芎、當歸的藥性辛溫,不適合陰虛體質的人服用,更何況其他藥物呢?現在的醫生既然遵循王節齋的說法,就應該追溯王節齋的本意,了解王節齋的本意,就能理解朱丹溪的用心了。

所以我說:朱丹溪所說的陰虛不宜服用,是為了救急的權宜之計;王節齋所說的陰虛不宜服用,是為了成就人們的健康;現在醫生所說的陰虛不宜服用,是偏頗狹隘的看法;那些害怕人參如虎狼的人,是誤解了朱丹溪和王節齋的本意,是殘害天下百姓的人!我說這些話,難道是喜歡辯論嗎?我只是希望做王節齋的忠實臣子罷了。

2. 五十五、《洗冤錄》載沿身骨節上下聯絡名目

夫人兩手指甲連者小節,小節之後中節,中節之後本節,本節之後肢骨之前生掌骨,掌骨上生掌肉,掌肉後可屈曲者腕,腕左起高骨者手外踝,右起高骨者右手踝,二踝相連生者臂骨,輔臂骨者髀骨,三骨相繼者肘骨,前可屈曲者曲肘,曲肘上生者臑骨,臑骨上生者肩髃,肩髃之前者橫髃骨,橫髃骨之前髀骨,髀骨之中陷者缺盆,缺盆之上者頸,頸之前者顙喉,顙喉之上者結喉,結喉之上者頦,頦兩傍者曲頷,曲頷兩傍者頤,頤兩傍者頰車,頰車之上者耳,耳上者曲鬢,曲鬢上行者頂,頂前者囟門,囟門之下者髮際,髮際正下者額,額下者眉,眉際之末者太陽穴,太陽穴前者目,目兩傍者兩小眥,小眥上者上瞼,下者下瞼,正位能瞻視者目瞳子,瞳近鼻者兩大眥,近兩大眥者山根,山根上印堂,印堂上者腦角,腦角下者承枕骨,脊骨下橫生者髖骨,髖骨兩傍者釵骨,釵骨下中者腰門骨,釵骨上連生者腿骨,腿骨下可屈曲者曲䐐,曲䐐上生者膝蓋骨,蓋骨下生者脛骨,脛骨傍生䯒骨,䯒骨下左起高大者兩足外踝,右起高大者兩足內踝,脛骨前垂者兩足跂骨,跂骨前者足本節,本節前者小節,小節相連者足趾甲,趾甲後生者足前趺,趺後凹陷足心,下生者足掌骨,掌骨後生者踵肉,踵肉後者腳跟也。

白話文:

人的兩手指甲連接的是小指節,小指節之後是中指節,中指節之後是本指節,本指節之後、手腕骨之前生出掌骨,掌骨上生出掌肉,掌肉後方可以彎曲的地方是手腕,手腕左邊突起的高骨是手的外踝,右邊突起的高骨是手的內踝,兩個踝骨相連的是前臂骨,輔助前臂骨的是上臂骨,這三根骨頭相接的地方是肘骨,前方可以彎曲的地方是肘彎,肘彎上方生出的是肱骨,肱骨上方生出的是肩關節,肩關節前方是鎖骨,鎖骨之前是上臂骨,上臂骨中間凹陷的地方是鎖骨上窩,鎖骨上窩的上方是頸部,頸部前方是喉結,喉結上方是喉嚨,喉嚨上方是下巴,下巴兩旁是下頜角,下頜角兩旁是腮,腮兩旁是臉頰骨,臉頰骨上方是耳朵,耳朵上方是鬢角,鬢角往上延伸是頭頂,頭頂前面是囟門,囟門下方是髮際線,髮際線正下方是額頭,額頭下方是眉毛,眉毛末端是太陽穴,太陽穴前方是眼睛,眼睛兩旁是內眼角,內眼角上方是上眼皮,下方是下眼皮,正位可以看東西的是瞳孔,瞳孔靠近鼻子的兩側是大眼角,靠近大眼角的是山根,山根上面是印堂,印堂上面是額角,額角下面是後枕骨,脊椎骨下方橫向生長的骨頭是髖骨,髖骨兩旁是髂骨,髂骨下方中間是腰椎骨,髂骨上方相連的是大腿骨,大腿骨下方可以彎曲的地方是膝窩,膝窩上方生出的是膝蓋骨,膝蓋骨下方生出的是脛骨,脛骨旁邊是腓骨,腓骨下方左邊突起高大的是兩足外踝,右邊突起高大的是兩足內踝,脛骨前方垂下的骨頭是兩足的跗骨,跗骨前方是足的本趾節,本趾節前方是小趾節,小趾節相連的是腳趾甲,腳趾甲後方是足背,足背後方凹陷的地方是腳心,腳心下方生出的是足掌骨,掌骨後方生出的是腳跟肉,腳跟肉的後方就是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