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旨緒余》~ 上卷 (5)
上卷 (5)
1. 九、《難經正義》三焦評
彼陳無擇者,抑信之否乎?三焦既有形若是,銅人圖必圖而表之,華氏內照圖亦必表而出之。何一陽曰:世傳華佗神目,置人裸形於日中,洞見其臟腑,是以象圖,俾後人准之,為論治規範。
三國時殺人亦不少,華佗之醫,不可謂無精思,豈有三焦如是,乃遺而不之載哉!何一陽又曰:余先年精力時,以醫從師徵南,歷剖賊腹,考驗臟腑,心大長於豕心,而頂平不尖,大小腸與豕無異,惟小腸上多紅花紋,膀胱真是脬之室,余皆如《難經》所云,亦無所謂脂膜如手掌大者。余謂心小腸屬火,故色皆赤,三焦亦屬火,色獨如脂膜,是不可信矣。
顧戴同父氏有言曰:《三因方》之好異也,云三焦有形如脂膜,附於腎夾脊,若果如是,則《內經》、《難經》言之矣,其經脈又何偏屬歷絡之云乎?《醫學辯疑俗斷》極叱其非,惜乎人未之考也(徐遁之說出《龍川志》,而陳無擇因之,且引《難經》男子藏精、女子系胞二句於夾脊貫腦之下,是認命門為三焦也,差舛如此,何可信哉!《黃帝陰符經》有曰:二腎內生白脈二條,上湧朝元,通靈陽之宮,跡此觀之,舛可知矣)。
或曰:子以《難經》三焦無形之言為是,何《靈樞·本臟篇》皆謂有厚、薄、緩、急、直、結、縱、橫,惟其有形,乃有此語。余曰:《本臟篇》論三焦者,非特為三焦有物如是也,厚、薄、直、結、緩、急等語,為膀胱而言也。合通篇臟腑配應而觀,其義自見。據五臟各有一腑為應,三焦為孤腑(上中下三焦同號為孤腑),又為外府,又為中瀆之府。
按瀆者,水也。膀胱為津液之府,津液亦水也。三焦為決瀆之官,膀胱之用也,又為腎間原氣之使,以其無形,故附膀胱而言之。何以然,「黃帝曰:願聞六腑之應?岐伯答曰:肺合大腸,大腸者,皮其應。心合小腸,小腸者,脈其應。肝合膽,膽者,筋其應。脾合胃,胃者,肉其應。
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帝曰:應之奈何?岐伯曰:肺應皮,皮厚者,大腸厚,皮薄者,大腸薄」云云。「腎應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緩,皮急而無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結也」。
三焦原非五行正府,而無所應,故稱外府、孤府,因帝以六腑之應為問,三焦既為膀胱之用,原氣之使,故以膀胱合而應之,以答六腑之應如此也。又《本輸篇》曰:「肺合大腸,大腸者,傳導之府。心合小腸,小腸者,受盛之府。肝合膽,膽者,中精之府。脾合胃,胃者,五穀之府。
腎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此五臟五腑五行正配合者也。獨少陽三焦無合,乃復曰「少陽屬腎,腎上連肺,故將兩臟。三焦者,中瀆之府,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府也(《千金方》論孤府亦同)。是六腑之所與合者」。合二篇觀之,三焦屬腎與膀胱,故附膀胱而言,非為三焦有物如是也。
白話文:
陳無擇這個人,他到底相信還是不相信呢?如果三焦真的像他說的有固定的形狀,那麼人體銅像圖一定會畫出來並標示,華佗的內臟透視圖也一定會顯示出來。為什麼何一陽會說:「世人傳說華佗有神一般的眼力,把人脫光衣服放在太陽下,就能看清楚內臟,所以才能畫出內臟圖,讓後人作為治療的依據。」
三國時期被殺的人也不少,華佗的醫術,不能說不精細,怎麼會有像這樣的三焦,卻沒有記載下來呢?何一陽又說:「我年輕力壯的時候,跟隨軍醫南征,曾經解剖敵人的肚子,檢驗內臟,發現心臟比豬心大,而且頂部平坦不尖,大腸和小腸和豬的沒什麼不同,只有小腸上面有很多紅色的紋路,膀胱確實就像尿脬,其他都和《難經》說的一樣,也沒有像手掌那麼大的脂肪膜。」我覺得心和小腸都屬於火,所以顏色是紅色的,三焦也屬於火,顏色卻像脂肪膜,這實在是不可信。
戴同父曾經說:《三因方》喜歡搞怪,說三焦像脂肪膜,附在腎臟和脊椎之間,如果真是這樣,《內經》、《難經》早就說了,而且經脈怎麼會只說它聯絡各處呢?《醫學辯疑俗斷》極力批評這種說法是錯的,可惜人們沒有仔細研究。(徐遁之在《龍川志》中提出這種說法,陳無擇就引用了,還把《難經》中「男子藏精,女子系胞」這兩句話說成在脊椎連接腦部的地方,這樣就認為命門是三焦了,錯誤到這種程度,怎麼能相信呢!《黃帝陰符經》說:兩個腎臟內部有兩條白色的脈絡,向上湧出,與元氣相通,通向陽氣的宮殿,從這裡看,就知道是錯的。)
有人說:「你認為《難經》說三焦沒有形狀是對的,為什麼《靈樞·本臟篇》卻說三焦有厚薄、緩急、直結、縱橫這些特性,如果沒有形狀,怎麼會有這些描述呢?」我說:「《本臟篇》討論三焦,並不是指三焦真的像有實質的東西一樣,而是說厚薄、直結、緩急這些特性,指的是膀胱。結合整篇經文來看,它的含義自然清楚。按照五臟各有一個相對應的腑,三焦是孤腑(上、中、下三焦統稱孤腑),又是外府,又是中瀆之府。
所謂瀆,指的是水。膀胱是儲藏津液的腑,津液也是水。三焦是疏通水道的官,它的作用和膀胱一樣,又是腎間原氣的使者。因為三焦沒有固定的形狀,所以才和膀胱一起論述。為什麼這樣說呢?黃帝問:‘我想知道六腑的應對關係。’岐伯回答說:‘肺與大腸相合,大腸的應對關係是皮膚。心與小腸相合,小腸的應對關係是脈搏。肝與膽相合,膽的應對關係是筋。脾與胃相合,胃的應對關係是肌肉。
腎與三焦膀胱相合,三焦膀胱的應對關係是皮膚的紋理和毫毛。’黃帝問:‘這種應對關係是怎麼樣的呢?’岐伯說:‘肺的應對關係是皮膚,皮膚厚的人,大腸也厚;皮膚薄的人,大腸也薄’等等。‘腎的應對關係是骨骼,皮膚紋理細密且厚的人,三焦膀胱也厚;皮膚紋理粗糙且薄的人,三焦膀胱也薄;皮膚紋理疏鬆的人,三焦膀胱的功能是緩慢的;皮膚繃緊沒有毫毛的人,三焦膀胱的功能是急促的;毫毛漂亮而粗壯的人,三焦膀胱的功能是直的;毫毛稀疏的人,三焦膀胱的功能是凝結的。’”
三焦原本不是五行中的正府,沒有固定的應對關係,所以稱為外府、孤府。因為黃帝問的是六腑的應對關係,而三焦又是膀胱的作用,又是原氣的使者,所以才和膀胱一起來說明應對關係。另外,《本輸篇》說:“肺與大腸相合,大腸是傳導的腑。心與小腸相合,小腸是容納的腑。肝與膽相合,膽是儲藏精華的腑。脾與胃相合,胃是儲藏五穀的腑。
腎與膀胱相合,膀胱是儲藏津液的腑。”這些是五臟與五腑的五行正配合。只有少陽三焦沒有相合的,所以又說:“少陽屬於腎,腎向上連接肺,所以將兩臟連在一起。三焦是中瀆的腑,水道從這裡流出,屬於膀胱,是孤獨的腑(《千金方》關於孤府的論述也是一樣)。這是六腑的相合關係。”結合這兩篇來看,三焦屬於腎和膀胱,所以才和膀胱一起論述,並不是說三焦真的有像實質的東西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