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醫旨緒余》~ 上卷 (1)

回本書目錄

上卷 (1)

1. 上卷

2. 一、太極圖抄引

生生子曰:天地萬物,本為一體。所謂一體者,太極之理在焉。故朱子曰:太極只是天地萬物之理。在天地,統體一太極;在萬物,萬物各具一太極。即陰陽而在陰陽,即五行而在五行,即萬物而在萬物。夫五行異質,四時異氣,皆不能外乎陰陽。陰陽異位,動靜異時,皆不能離乎太極。

人在大氣中,亦萬物中一物爾,故亦具此太極之理也。惟具此太極之理,則日用動靜之間,皆當致夫中和,而不可須離也。醫之為教,正示人節宣天地之氣,而使之無過不及。攻是業者,不能尋繹太極之妙,豈知本之學哉!故具太極圖抄於首簡。

白話文:

萬物生生子說:天地萬物,原本就是一個整體。所謂的整體,就是太極的道理存在其中。所以朱熹說:太極只是天地萬物的道理。在天地之間,整體是一個太極;在萬物之中,萬物各自具有一個太極。也就是說,陰陽存在於陰陽之中,五行存在於五行之中,萬物存在於萬物之中。五行性質不同,四季氣候不同,都不能超出陰陽的範疇。陰陽位置不同,動靜時間不同,也都不能脫離太極的範圍。

人在自然界中,也只是萬物中的一個而已,所以也具有這個太極的道理。正因為具有這個太極的道理,所以在日常的活動中,都應當致力於達到中和的狀態,而不能片刻離開。醫學的教導,正是要告訴人們調和天地之氣,使之沒有過多或不足的情況。從事醫學的人,如果不能探求太極的奧妙,又怎麼能明白醫學的根本呢?所以把太極圖抄錄在開篇。

3. 二、太極圖

4. 三、太極圖說

(附中和集太極圖說)

山陽度氏曰:上之一圈者,太極本然之妙也。及其動靜既分,陰陽既形,而其所謂上之一圈者,常在乎其中,蓋本然之妙,未始相離也。至於陰陽變合而生五行,水火木金土各具一圈者,所謂分而言之,一物一太極也。水而木,木而火,火而土,土而金,復會於一圈者,所謂合而言之,五行一太極也。

然其指五行之合也,總水火木金而不及土者,蓋土行四氣,舉是四者以該之,兩儀生四象之義也。其下一圈,為乾男坤女者,所謂男女一太極也。以見太極之妙,流行於天地之間者,無物不在,而無物不然也。

中和集曰:上之一圈者,釋曰「圓覺」,道曰「金丹」,儒曰「太極」。所謂無極而太極者,不可極而極之謂也。釋氏云:如如不動,了了常知。《易·系》云: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丹書》云:身心不動,以後復有無極真機,言太極之妙本也,是知三教所尚者,靜定也,周子所謂主於靜者是也。蓋人心靜定,未感物時,湛然天理,即太極之妙也。

一感於物,便有偏倚,即太極之變也。苟靜定之時,謹其所存,則天理常明,虛靈不昧,動時自有主宰,一切事物之來,俱可應也。靜定工夫純熟,不期然而自然,至此無極之真復矣,太極之妙應明矣,天地萬物之理悉備於我矣。

白話文:

山陽的度氏說:最上面那個圈,是太極原本自然奧妙的狀態。等到動與靜分開,陰和陽成形之後,那個所謂最上面的圈,仍然存在於其中,因為原本自然奧妙的狀態,從來沒有分離。至於陰陽變化結合而產生五行,水、火、木、金、土各自都有一個圈,這是說分開來看,每一種事物都是一個太極。水轉變成木,木轉變成火,火轉變成土,土轉變成金,最後又會合到一個圈,這是說合起來看,五行整體是一個太極。

然而,他所指的是五行會合,總括了水、火、木、金,卻沒有提到土,是因為土涵蓋了四季的運行,所以舉這四者來代表,這就是兩儀產生四象的道理。他下面的一個圈,代表乾為男、坤為女,這是說男女是一個太極。這顯示太極的奧妙,在天地之間運行,沒有任何事物不存在,也沒有任何事物不是如此。

《中和集》說:最上面的那個圈,佛教稱之為「圓覺」,道教稱之為「金丹」,儒家稱之為「太極」。所謂「無極而太極」,是指不能用極限來限定,卻又達到極致的狀態。佛家說:如如不動,清楚明白地知道一切。《易經·繫辭》說:寂靜不動,一旦感應就通達。《丹書》說:身心不動,然後就會產生無極的真正契機,這是說太極的奧妙根本。由此可知,三教所崇尚的都是靜定,周敦頤所說的「主於靜」就是這個意思。因為人的內心靜定,還沒有被外物所感應時,清明地充滿天理,這就是太極的奧妙。

一旦被外物所感應,就會產生偏頗,這就是太極的變化。如果能在靜定時,謹守自己所保持的,那麼天理就會經常明亮,虛靈而不會昏昧,行動時自然有主宰,所有事情的來臨,都能夠應對。靜定的功夫純熟,不用刻意追求自然就會達到,到了這個境界,無極的真實狀態就恢復了,太極的奧妙也就能夠明白了,天地萬物的道理就全部具備在自己身上了。

5. 四、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醫論

生生子曰:天地間非氣不運,非理不宰,理氣相合而不相離者也。何也?陰陽、氣也,一氣屈伸而為陰陽動靜,理也。理者、太極也,本然之妙也。所以紀綱造化,根柢人物,流行古今,不言之蘊也。是故在造化,則有消息盈虛:在人身,則有虛實順逆。有消息盈虛,則有範圍之道;有虛實順逆,則有調劑之宜。

斯理也,難言也,包犧氏畫之,文王彖之,姬公爻之,尼父贊而翼之,黃帝問而岐伯陳之,越人難而詁釋之,一也。但經於四聖則為《易》,立論於岐黃則為《靈》、《素》,辨難於越人則為《難經》,書有二而理無二也。知理無二,則知《易》以道陰陽,而《素問》,而《靈樞》,而《難經》,皆非外陰陽而為教也。

《易》理明,則可以範圍天地,曲成民物,通知乎晝夜;《靈》、《素》、《難經》明,則可以節宣化機,拯理民物,調燮札瘥疵癧而登太和。故深於《易》者,必善於醫;精於醫者,必由通於《易》。術業有專攻,而理無二致也。斯理也,難言也,非獨秉之智不能悟,亦非獨秉之智不能言也。

如唐祖師孫思邈者,其洞徹理氣合一之旨者歟,其深於《易》而精於醫者歟,其具獨秉之智者歟。故曰: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醫;惟會理之精,故立論之確,即通之萬世而無敝也。彼知醫而不知《易》者,拘方之學,一隅之見也;以小道視醫,以卜筮視《易》者,亦蠡測之識,窺豹之觀也,惡足以語此。

白話文:

天地之間,沒有氣就無法運轉,沒有道理就無法主宰,道理和氣是相互結合且不可分離的。為什麼呢?陰陽就是氣,氣的一屈一伸就形成了陰陽的動靜,而這背後的道理就是太極,是自然而然的奧妙。這個道理用來規範天地萬物的創造,奠定人事的基礎,貫穿古今,是無法用言語完全表達的蘊含。所以,在天地自然中,有消長盈虧的變化;在人體中,有虛實順逆的狀態。有了消長盈虧,就有一定的範圍規律;有了虛實順逆,就應該有相應的調理方法。

這個道理很難用言語表達清楚,伏羲畫出八卦,文王寫了卦辭,周公寫了爻辭,孔子讚揚並加以闡釋,黃帝提出問題,岐伯加以闡述,扁鵲提出疑問並加以解釋,他們講的都是同一個道理。只不過這個道理經過四位聖人闡述就形成了《易經》,岐伯黃帝用這個道理立論就成了《靈樞》、《素問》,扁鵲用這個道理辯證就成了《難經》。書雖然有不同,但道理只有一個。明白了道理只有一個,就知道《易經》是用來闡述陰陽之道的,而《素問》、《靈樞》、《難經》也都是在陰陽這個範圍內進行教導。

如果明白了《易經》的道理,就能夠理解天地的運行,順應萬物生長,通曉白天黑夜的變化;如果明白了《靈樞》、《素問》、《難經》的道理,就能夠調整人體的氣機,救治百姓的疾病,調和病痛,達到太和的境界。所以,深入研究《易經》的人,一定擅長醫術;精通醫術的人,一定是因為通曉《易經》的道理。各個領域的技藝雖然各有專攻,但道理都是一致的。這個道理很難用言語表達,不僅要有天生的智慧才能領悟,也需要有天生的智慧才能表達。

像是唐朝的醫學宗師孫思邈,他應該是完全領悟了理氣合一的精髓,他應該是既精通《易經》又精通醫術,他應該是具有獨特智慧的人。所以說,不了解《易經》的人,不足以稱為太醫;只有通曉道理的精髓,才能立論精確,即使流傳萬世也不會有弊病。那些只懂醫術而不了解《易經》的人,只會拘泥於現有的藥方,見解也只是一隅之見;那些把醫學看作小道,把《易經》看作卜筮的人,他們的見識也只是像用貝殼量測大海,從豹身上看一點斑紋而已,又怎能和他們談論這個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