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醫旨緒余》~ 上卷 (3)

回本書目錄

上卷 (3)

1. 附東垣三焦論

東垣云:三焦,有名無形,主持諸氣,以象三才之用,故呼吸升降,水穀往來,皆恃此以通達。是以上焦在心下,主內而不出;中焦在胃中脘,主腐熟水穀;下焦在臍下,主分別清濁,出而不內。統而論之,三才之用,本於中焦。中焦者,胃脘也,稟天五之沖氣,,陰陽清濁自此而分,十二經絡自此而始。

或不得其平,則寒熱偏勝,虛實不同,榮衛澀滯,清濁不分,而生諸病。故曰:氣會三焦,手少陽脈通於膻中。膻中者,臣使之官,為氣之海。審此,則知三焦者,沖和之本也。三焦,相火及包絡之脈,人之元氣也,周身何處無之,是名相火用事,主持陰陽之氣,神明之府也。(出《醫學發明》)

2. 十、問診三焦包絡

或有難於生生子曰:心主、包絡、三焦之說,已得聞命矣,但診法尚未詳明,如子所言,動脈下行於足經者,法當診於下部歟?誠如是,令人之惑滋甚也。且足經腎肝之動脈,皆不上行於手,又何故取法於手之尺部而診腎肝耶?請再悉之。余曰:嘻!如上所疑,是殆未知寸關尺上下陰陽之義也。

夫脈之一字,有二義焉,十二經之動脈,乃路陌之脈,非寸關尺之謂也;寸失尺之脈,乃氣血之先,人之神也,故可以候周身百骸之疾。余之所指,非即動脈為診,乃宗《內經》、《脈經》,形於上者上診之;形於下者下診之,乃法象也,非為動脈之出入而言也。昔秦越人述《內經》之微旨,而取診法於寸關尺者,又豈無所本哉?寸關尺之部位,乃手太陰經經渠、太淵穴也,實手太陰經之動脈出入之地。

古人取此以驗五臟之脈者,以肺受百脈之朝,又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以氣口為五臟主,而脈之大要會也。按《脈要精微論》曰:「尺內兩傍,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

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按此,附上,謂關也;上附上,謂寸也。寸關皆有左右手分診,而尺獨不分左右者,則兩尺皆以腎為診也明矣。《內經》論診法部位,前後上下如此,皆法象天地,配合陰陽,誠萬古不可少易者。

越人闡明《內經》之旨,取寸關尺以診一身臟腑上下之候,而王叔和宗之,皆本於此。心包絡附近於君,當宗《脈經》心部診之,乃上以候上之意也。三焦亦當如《脈經》,上中下分診之。其腎肝之動脈,雖不上行於手,而腎肝之元神,氣血之先,豈有不隨胃之元氣上行耶?!《玉機真臟論》曰:「臟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故一難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凶之法,其義可見。

是以醫者,要明天地陰陽上下之理,以譬周身,則自然貫通,不為異論束縛。為醫而不本《素》、《難》、《脈經》,而一聽庸俗口耳之學,與為儒而不講明四書五經,惟徒剽竊時義者何異。孫思邈曰: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醫。斯言誠有味哉。

3. 十一、脈義

脈者,天地之元氣也。人受天地之氣以生,故一身之升降浮沉,即造化生生不息之機。其不息者,脈也。按《內經·五常政大論篇》岐伯曰:「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顧其為字,從肉從永,其命名為陌,謂脈脈不斷,長永之道也,是斡旋一身而為之綱領。彼四時之脈體,有如弦、鉤、毛、石之謂者,無非跡陰陽浮沉升降消長而取義耳。

至其運行之妙,有起伏隱見,可驗於一呼一吸之間。仲景曰:「呼吸者,脈之頭也。」是以有呼吸則有脈,無呼吸,則脈息氣絕而物化矣。此其天人一致之理,四時流行之機,微妙不易名狀,必潛會默契,庶可得其真體。劉守真釋名為幕,余以為未然。《爾雅》謂膜,幕也;幕絡一體也,非謂脈也。

膜則有形,而脈則以神運,無形者也。觀天何言哉,四時行,百物生,可見矣。故見此者謂之知道,悟此者謂之知脈,脈何容易言哉。(上釋脈義。)

4. 十二、問十二支土多十二經火多之義

有以十二支問於生生子曰:十二支屬水火木金者各二,土屬有四者何也?生生子曰:萬物生於土,而歸於土,土本四維,寄旺於四季之末,故土有四也。土也者,在人以脾胃應之;四肢屬脾,四肢猶四維也。臟腑皆藉脾胃以為養,猶萬物皆藉於土也。又問:人之十二經,金木水土各二而已,火獨有四者何也?生生子曰:有令德之君,必有調元贊化之臣,然後綱維立,教化行,而成無為之治。假令君非相以贊密勿,何能帥百執事,恪恭厥職。

三焦、包絡,亦猶是也。包絡有護持之功,三焦有承宣節制之效,何以見?蓋榮衛出於三焦,而所以營於中,衛於外,大氣搏於胸中以行呼吸,使臟腑各司其職,而四肢百骸奠安者,孰非相火斡旋之功哉!古人以藥譬兵,以身譬國,良以此夫。丹溪曰:「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以有生。

」信然。

5. 十三、問手心主

或有問於生生子曰:《靈蘭秘典篇》問十二經貴賤相使,何獨遺手心主也?生生子曰:無所遺也,以膻中該言爾。「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靈樞·脹論篇》曰:「胸腹者,臟腑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素問·遺篇》曰:膻中在胸兩乳間,為氣海,手厥陰包絡之所居,此作相火位,故言臣使,主其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