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醫旨緒余》~ 上卷 (2)

回本書目錄

上卷 (2)

1. 七、右腎水火辯

或曰:人皆謂右腎屬相火,相火即少火,觀坎之象,則知腎具水火之道,一陽居二陰間為坎,水火併而為腎,故惟坎加習也,子以右腎為屬水,然則其說非與?余曰:以惟坎加習,斯其說所以非也。夫坎,水也。上下皆坎,《易》故曰習坎。觀先天圖,乾南坤北。後天圖,離南坎北。

五行火高水下,故仙家取坎填離,以水升火降,既濟為道,謂採坎中之一陽,填離中之一陰,此還乾坤本源之意也。坎離,是兌待之義,如彼謂一陽居二陰之間,無乃指一陽為火耶?然則離以一陰居二陽之間,又作何說也?夫物物具五行,五行一陰陽,陰陽一太極,五臟均有此金木水火土,何乃指坎中之陽為火,指右腎為少火也。

坎中之陽,即兩腎中間動氣,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謂之陽則可,謂之火則不可,故謂坎中之陽,亦非火也。二陰,即二腎也,腎既皆陰,則作一水一火併看者,亦非矣。不然,坎中之陽,尚不可以火目之,而右腎又何可以屬水哉?!或曰:子是之言固矣,彼北極玄帝象下有龜蛇者何說也?且昔沙隨程可久曰:北方常配二物,故惟坎加習,於物為龜為蛇。

余曰:此何可以證水火併而為腎之謬也,蓋龜蛇,乃道家寓意處,謂蛇屬心火,龜屬腎水,能降此二物,不使妄動,庶坎離得以交姤,而身中之丹可成。若腎則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安可牽扯龜蛇而與之同類並觀哉!斷乎其不可矣。

白話文:

有人說:「大家都說右腎屬相火,相火就是少火。觀察坎卦的象徵,就會知道腎有水火之道,一陽在二陰之間是坎卦,水火並存就是腎。所以《易經》才會說『坎,重疊之卦』。你卻說右腎屬水,難道不是錯的嗎?」

我說:「因為說『坎,重疊之卦』,所以他們的說法才是錯的。坎,代表水。上下都是坎卦,《易經》才說『習坎』。觀察先天圖,乾卦在南,坤卦在北。後天圖,離卦在南,坎卦在北。

五行中火向上,水向下。所以修道的人會取坎卦的陽氣來填補離卦的陰氣,用水上升、火下降的方式,達到水火既濟的狀態,這是修道的途徑,意思是取坎卦中的一陽,填入離卦中的一陰,這就是恢復天地陰陽本源的意思。坎離,是陰陽對待的意義。如果說一陽在二陰之間,難道是把一陽當作火嗎?那離卦以一陰在二陽之間,又要怎麼解釋呢?每個東西都具有五行,五行有陰陽,陰陽統合為太極。五臟都有金、木、水、火、土,為什麼獨獨要把坎卦中的陽當成火,把右腎當成少火呢?

坎卦中的陽,就是兩腎之間的動氣,是五臟六腑的根本,十二經脈的根源。說它是陽氣可以,但說它是火就不對了,所以說坎卦中的陽,也不是火。二陰,指的就是兩個腎臟。腎既然都屬陰,如果將兩個腎臟一個當水、一個當火來看,也是不對的。不然的話,坎卦中的陽,尚且不能把它看作是火,那右腎又怎麼可以歸屬為水呢?

有人又說:「你說的雖然有道理,但北極玄天上帝像下有龜蛇,這又要怎麼解釋呢?而且以前沙隨程可久也說過:北方常配兩種動物,所以《易經》才說『坎,重疊之卦』,在動物上就指龜和蛇。」

我說:「這怎麼能證明水火並存就是腎的謬論呢?龜和蛇,是道家寓意,意思是蛇屬心火,龜屬腎水,能夠降服這兩種動物,不讓它們妄動,這樣才能使坎離二卦陰陽交合,使身體內的丹藥能夠修煉成功。而腎臟是封藏精氣的根本,是儲存精氣的地方,怎麼能牽扯龜蛇來類比、一起看待呢?絕對不行。」

2. 八、或問、七節之傍、中有小心或指下第七節命門穴為小心者有以小心為志心者、有以小心為少火、以少火為相火者、

3. 九、《難經正義》三焦評

(附東垣三焦論)

或有以馬玄臺《難經正義》問於生生子曰:馬氏謂《難經》所言三焦,乃上中下之三焦,故曰無形之氣;若於手少陽之三焦,乃是有形,引《靈樞》、《素問》經旨及東垣等論為證。而以手厥陰配合,俱寓診於右尺。子以其說為何如?幸條悉之,以詔來學。生生子曰:馬玄臺搜究經旨甚博,考證諸篇極工緻、非苦心者不能也。

但謂三焦有二,上中下之三焦,行脈道以通十二經,手少陽之三焦,惟司決瀆之職而已。謂東垣能疑之,而不能正之。又引《三因方》謂脂膜如手掌大者為三焦,而寓診於右尺。斯言不能無弊,何也?上古文字,不容易看,亦有不可強解者,亦非聰明所可臆度,不可辯者寧缺之,不敢妄議,恐增後人一障也,姑即所疑,條陳於左,以俟明哲。

馬氏曰:手少陽三焦,焦、當作膲,是有形物也。上中下之三焦,焦字從火,謂能腐熟水穀變化也。余按「焦」字亦不一,《靈樞·背腧篇》有云:肺腧在三焦之間,心腧在五焦之間。據銅人圖,肺腧在三椎下,心俞在五椎下,是以「焦」字作「椎」字看也。椎、槌也,節也。

斯上中下之三焦,亦是以地段三停而言,如雲上中下三節也。「焦」「膲」同用,如「藏」「臟」同用也,不必拘從火從肉,但觀上下文義何如爾。推馬氏之意,不過謂從肉則是有形,從火則是無形,蓋為有形無形生疑也。

馬氏曰:《三因方》云:古人左為腎臟,其府膀胱,右為命門,其府三焦,三焦有脂膜如手大。且曰:宋有舉子徐遁者,醫療有精思,曰:齊嘗大飢,群丐相臠而食,有一人皮肉盡而骨脈全者,視其五臟,見右腎之下有脂膜如手大者,正與膀胱相對,有二白脈自其中出,夾脊而上貫腦,意此即導引家所謂夾脊雙關者,而不悟脂膜如手大者之為三焦也,由是知三焦為有形也(按導引家夾脊雙關,正是兩腎,非別有物也)。愚謂此言無稽,不必信也。

蓋醫以《靈》、《素》為宗,《靈》、《素》不載,如張仲景、華佗、王叔和、孫思邈,皆擅名古今者,未有一言及此。史載秦越人隔垣洞見人臟腑者,假令三焦如手掌大,何不言之,而反曰無形之氣。

又觀手少陽經起止散絡,亦無夾脊貫腦之說,獨陳無擇言之,豈無擇之神知,出《靈》、《素》諸公之上,而操議以勝之哉,愚故謂無稽之言,不必信也,余惟人身稟賦,有肥瘠,有長短,有男作女形,女作男形,臟腑亦有厚薄之不一。人臟內景,殆與豬相類,兩腎即兩腰子,兩腰子皆裹於脂膜之中間,或有偏長短者,不可因脂膜之垂長者,便指為臟腑也。兩白脈自中出者,正腎之脈絡爾。

膀胱中處腹下,亦非偏於左者,抑何相對若是之偶耶?據云大飢而相臠,安有舍美腎而不食,尚從容乎有所待也,此不待辯而可知。若脂膜左右長短不同,由人之肥瘠也。且如平人之膽,僅藏汁三合,姜維之膽大如斗。平人喉管二,一通氣,一通食。銅人圖有載大賊歐希範之喉管有三。

彼陳無擇者,抑信之否乎?三焦既有形若是,銅人圖必圖而表之,華氏內照圖亦必表而出之。何一陽曰:世傳華佗神目,置人裸形於日中,洞見其臟腑,是以象圖,俾後人准之,為論治規範。

三國時殺人亦不少,華佗之醫,不可謂無精思,豈有三焦如是,乃遺而不之載哉!何一陽又曰:余先年精力時,以醫從師徵南,歷剖賊腹,考驗臟腑,心大長於豕心,而頂平不尖,大小腸與豕無異,惟小腸上多紅花紋,膀胱真是脬之室,余皆如《難經》所云,亦無所謂脂膜如手掌大者。余謂心小腸屬火,故色皆赤,三焦亦屬火,色獨如脂膜,是不可信矣。

顧戴同父氏有言曰:《三因方》之好異也,云三焦有形如脂膜,附於腎夾脊,若果如是,則《內經》、《難經》言之矣,其經脈又何偏屬歷絡之云乎?《醫學辯疑俗斷》極叱其非,惜乎人未之考也(徐遁之說出《龍川志》,而陳無擇因之,且引《難經》男子藏精、女子系胞二句於夾脊貫腦之下,是認命門為三焦也,差舛如此,何可信哉!《黃帝陰符經》有曰:二腎內生白脈二條,上湧朝元,通靈陽之宮,跡此觀之,舛可知矣)。

或曰:子以《難經》三焦無形之言為是,何《靈樞·本臟篇》皆謂有厚、薄、緩、急、直、結、縱、橫,惟其有形,乃有此語。余曰:《本臟篇》論三焦者,非特為三焦有物如是也,厚、薄、直、結、緩、急等語,為膀胱而言也。合通篇臟腑配應而觀,其義自見。據五臟各有一腑為應,三焦為孤腑(上中下三焦同號為孤腑),又為外府,又為中瀆之府。

按瀆者,水也。膀胱為津液之府,津液亦水也。三焦為決瀆之官,膀胱之用也,又為腎間原氣之使,以其無形,故附膀胱而言之。何以然,「黃帝曰:願聞六腑之應?岐伯答曰:肺合大腸,大腸者,皮其應。心合小腸,小腸者,脈其應。肝合膽,膽者,筋其應。脾合胃,胃者,肉其應。

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帝曰:應之奈何?岐伯曰:肺應皮,皮厚者,大腸厚,皮薄者,大腸薄」云云。「腎應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緩,皮急而無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結也」。

三焦原非五行正府,而無所應,故稱外府、孤府,因帝以六腑之應為問,三焦既為膀胱之用,原氣之使,故以膀胱合而應之,以答六腑之應如此也。又《本輸篇》曰:「肺合大腸,大腸者,傳導之府。心合小腸,小腸者,受盛之府。肝合膽,膽者,中精之府。脾合胃,胃者,五穀之府。

腎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此五臟五腑五行正配合者也。獨少陽三焦無合,乃復曰「少陽屬腎,腎上連肺,故將兩臟。三焦者,中瀆之府,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府也(《千金方》論孤府亦同)。是六腑之所與合者」。合二篇觀之,三焦屬腎與膀胱,故附膀胱而言,非為三焦有物如是也。

《論勇篇》之縱橫及諸篇言有形者多類此。彼陳無擇之脂膜,果有理疏理密直結縱橫也乎哉?無擇之好異,而故為之辭也。

泰來曰:觀五腑皆有合有應,惟三焦無合無應,因下焦為足太陽所管攝,故稱足三焦。足三焦者,足太陽之別絡也,非另有一個足三焦也。據云中瀆之府,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府等語,即知諸言有形者,皆是言膀胱,以膀胱乃下焦之地位,膀胱主水,三焦職司決水,故並言之。

或曰:三焦既無形如此,何《氣府篇》有少陽脈氣所發者三十二穴,《繆刺篇》有少陽之絡,《經脈篇》有三焦少陽之脈,《經別篇》有少陽心主之正,《經筋篇》有少陽心主之筋,《衛氣篇》有少陽心主之本,《陰陽二十五人篇》言手少陽之上,血氣盛則眉美而長等語,似涉有形,今曰無形,然則彼皆非耶?余曰:所謂有形者,指其經依附各屬經絡而流貫者言也,蓋手少陽乃十二經中之一經,其動脈原有起止,亦有脈絡經筋俞穴出入相應。以經絡乎上中下一身也,非謂無其經脈而虛作一氣看也。

因有此經,故有此病。云無形者,指其府也,以其無特形,故稱外府,非若五府稱赤腸白腸黃腸青腸黑腸,長若干,重若干,受盛若干云云。若獨指其經脈起止俞穴主病等語,便謂是有形之府,不思奇經中如沖、任、督等脈,皆有起止,亦皆主病,沖為血海,任主胞胎,亦可指衝任等脈如有形府例看否耶?!有形之說,不必辯而其謬自明矣。

馬氏曰,東垣《此事難知》問三焦有幾,似嘗究心於此者,惜乎謂三焦有二者,不及上中下之三焦,則誤矣,是欲闡《內經》而《內經》之義未融,欲正《難經》而《難經》之言仍在也。余曰:《此事難知》乃王好古所著,好古為東垣高弟,問三焦有幾者,非為手少陽三焦當分上中下為二也,是欲人知三焦有手足之分爾。手少陽三焦主持於上,足三焦主持於下。

足三焦者,足太陽膀胱之別也,若將手少陽三焦又分出一個上中下三焦,合足三焦觀之,得無有三個三焦耶?則鑿矣。好古此篇,分三焦甚有功,但謂命門包絡於右尺同診,又謂包絡亦有三焦之稱,為命門之火遊行於五臟六腑之間,主持於內也云云,似亦未究相火命門之義。《難經》雖有命門之說,未嘗言其為火,觀「男子以藏精」一句,則知右腎非火矣。

矧《經》曰:精者,水也。又曰:「其氣與腎通」,水與火可相混耶?都緣惑於高陽生《脈訣》,以三焦配命門,而張世賢圖難經脈訣,又以心包絡皆混配命門三焦於右尺,故有命門屬火之說。何一陽《醫學統宗》極劾其盜襲訛言,紊陳圖局,誣世釣譽。夫命門,乃兩腎中間動氣,人之生命所司,故曰「精神之所舍,原氣之所繫」。

觀銅人圖圖命門穴於兩腎俞中間,深為得旨。

泰來曰:三焦總只一而已,言手三焦者,以其經屬手少陽,又其治在膻中,緣手經經乎上也。言足三焦者,以其經即足太陽之別絡,又其治在氣衝,緣足經經乎下也。《靈》、《素》以下焦備六腑之數,即知手、少陽三焦與下焦之三焦總只一而已。

馬玄臺曰:命門之脈不必拘於右尺,以其氣與腎通也。顧腎間動氣,人之生命,左腎亦可以診之。據其將右腎入左尺同診者,是要出右尺部位,庶三焦包絡始有診地也。又欲使人知是前人之意,故託言王叔和《脈訣》歌云:「右肺大腸脾胃命」,由是以三焦包絡寓診於右尺也。

愚謂玄臺博究如此,豈有不識《脈訣》非叔和書哉!正若三焦、包絡二脈無所歸著,不得已而引《脈訣》歌為證,仍稱王叔和之名者,不過要使人尊信也。抑不思叔和《脈經》,寸關尺之診,上部合於上焦,關部合於中焦,尺部合於下焦,兩尺皆以腎為候,而無三焦、包絡左右之分;《千金方》載列亦同。

今人不體認《脈訣》之非,往往為其牽縛,又強扶而合之,亦大可嘆也!戴同父《脈訣刊誤》首篇闢之甚詳,真千載斷案,讀之亥豕自見,毋用多喙。

馬氏謂心火面北,君道也,故居寸上;相火面南,臣道也,故居尺下;三焦、包絡,皆屬相火,故寓於右尺下部診之。余曰:此強合之辭也。人多不思相火命名之義,往往以陰火作相火看,故《溯洄集》辯之。包絡乃護心之脂膜,不離於心,膻中、氣海、三焦之所布,皆在膈上,與心相近,故稱曰相火,以其為君火之相也。

余竊謂相,猶宰相輔成君德,位必相近,今馬氏以三焦、包絡二脈診法部位無所著落,是為診法部位而言,非為君臣尊卑定南北也。論定分,則君臣尊卑有南北;論診法,則部位之居有遠近,勢也,亦理也。包絡之護心,與宰相之近君一也。若將包絡居尺下,則與心遠矣,世豈有遠離於君而謂之相哉?此又可以例觀矣。

且《經》謂上以候上,下以候下者,均此理勢也。按《洪範》五行,火曰炎上,水曰潤下。《難經》亦曰:火炎上而不能下,故在上部,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今以南北尊卑之勢紊而使居下部,豈不背經義哉!徒拘拘以君臣尊卑而言,則肺亦臣也,《經》曰:「肺者,心之蓋也」,抑何反加於心之上耶?蓋肺相傅之官,位近心君,故治節由之,是以同處於膈上也。觀《素問》三焦、包絡,皆處膻中,蓋「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以近心君,故喜樂由之。又三焦為氣父,包絡為血母,從心肺而言也,以心主血,肺主氣,皆居膈上,故曰膻中之分,父母居之,氣之海也,是故不得而居於右尺下部也。謝堅白《難經本旨》,亦推宗《脈經》,謂手厥陰即手少陰心脈,同部三焦脈,上見寸口,中見於關,下焦與腎同診。此其說殊合經旨,千古不易之定論也。

或曰:三焦下合右腎,子以其說然歟否歟?余曰:此啟玄子引《正理論》之言,不知何所據,遍考《靈》、《素》,只有「上合手心主」一句,無下合右腎之說。或曰:然則與手心主配合為表裡者何也?余曰:手少陽三焦之脈,布膻中,散絡心包。手厥陰心主之脈,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因其脈上下交絡故也。

又俱屬手經,均為相火,以類相從,雖為表裡,終非五臟五腑比也。此何以故?余曰:為是非也,蓋藏有聲色臭味,府有出納受盛,二經無聲色臭味、出納受盛,雖是表裡,實非臟腑比也。《素問》運氣篇曰:「心包非臟也,三焦非腑也」。余故曰以類相從也。

或曰:馬氏謂上中下之三焦,行脈道以通十二經,手少陽之三焦,惟司決瀆之職而已,予以為非耶?余曰:噫嘻!人之好異也,經書豈容易言哉!圭齋歐陽公曰:《難經》先秦古文,蓋為醫式之祖也。東坡蘇公曰:醫之《難經》,句句皆理,字字皆法,後世達者,神而明之,如珠走槃,如槃走珠,無不可者,若出新意,而棄舊學,以為無用,非愚無知,則狂而已。看書之法,當以意會其理而融其辭,不可執己見以害其意。

夫所謂三焦者,乃上焦、中焦、下焦三處地位合而名之也,以手少陽經統而屬之,以合十二經之數。人之有十二經,猶日之有十二時,歲之有十二月也。上焦主納而不出,其治在膻中;中焦主腐熟水穀,其治在臍旁;下焦分別清濁,主出而不納,其治在臍下。滑伯仁曰:治,猶司也,猶郡縣治之治,言三焦所治之地方在斯也。

有以呼上焦為三焦者,如雲「三焦為氣之父」,指上焦之氣海而言也(是上焦亦可以三焦稱也)。有以呼中焦為三焦者,如雲「三焦咳狀,咳而腹滿,不欲飲食,比皆聚於胃,關於肺」者是也(是中焦亦可以三焦稱也)。有以下焦呼為三焦者,如雲「決瀆之官」,「中瀆之府」者是也(是下焦亦可以三焦稱也)。此三焦者,外有經而內無形,故曰外府,明非五臟五腑之有合應也;又曰孤府。

袁淳甫《難經本旨》曰:所謂三焦者,於膈膜脂膏之內,五臟五腑之隙,水穀流化之關,其氣融會於其間,熏蒸膈膜,發達皮膚分肉,運行四旁,曰上中下各隨部分所屬而名之,實元氣之別使也。是故雖無其形,倚內外之形而得名;雖無其實,合內外之實而為位者也。

《靈樞經》曰:「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舌下,足陽明常與營俱,行陽二十五度,行於陰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復大會於手太陰。」觀此,則秦越人謂作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者,為不誣矣。「中焦亦並胃中,而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下焦者,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

故水穀者,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觀此,下焦之文,則純是決瀆之事,馬氏乃謂上中下之三焦以氣看,手少陽之三焦作有形府看,謂其惟司決瀆之職而已,分三焦為二,何其謬哉!《靈蘭秘典》曰:「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瀆,猶江、河、淮、濟之瀆。

《爾雅》曰:「瀆者,獨也,各獨出其所而入海也。」夫決瀆本下焦之事,決瀆之官,猶今之總督河道之職也。今以三焦之名,而獨任下焦之職,此其故何哉?蓋以水瀆在下,非氣莫導,膀胱所藏之水,必待氣海之氣施化,乃為泄便注泄,是故以三焦治之,謂賴其氣而為之前導也,故曰「氣化則能出矣」。若曰不必下焦之氣施化,而手少陽自能決而出焉,則經不當復繳「氣化則能出矣」之句。

或曰:三焦是六腑之一,故決瀆由之,恐不可作下焦看也。余曰:此正是馬氏所疑之處,馬氏以手少陽三焦為腑,惟司決瀆,下焦非腑也,故作氣看。不思《素問·宣明五氣篇》曰;「胃為氣逆,為噦,為恐。大腸小腸為泄。下焦溢為水。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膽為怒。

」又《靈樞·九針篇》曰:六氣為病,「膽為怒。胃為氣逆,噦。大腸、小腸為泄。膀胱不約為遺溺。下焦溢為水」。據此二篇,則《靈》、《素》亦以下焦備六腑之數,是下焦與三焦無彼此也,是故不分而為二也。

王好古雖引《靈樞》謂有足三焦之說,緣足三焦乃太陽之別絡(別絡乃支絡),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約是約束也),實則閉癃,虛則遺溺,雖有足三焦之名,實則足太陽之絡脈也。蓋下焦乃足經之所屬,故即膀胱言之也。《本臟篇》言「腎合三焦膀胱」,亦以此故。

好古此問,不過欲人知此義爾,實無二質可分也。諸家言有形狀,有俞穴者,皆不過即其經脈而言,如奇經沖、任、督之類也。噫!夫《難經》、《靈》、《素》之翼也,《脈經》,診候之宗也。《難經》載心包絡、命門、三焦者凡八篇,《脈經》闡《靈》、《素》之要旨,推脈候之本原。噫!醫學至秦越人亦神矣,至王叔和亦可稱精思矣。

二公殫心究竟,著述垂訓,亦可謂無滲漏矣。乃陳無擇不信《難經》,而信龍川不核之方誌,世人不宗王叔和《脈經》,而宗高陽生之《脈訣》,且也妄肆譏彈,是何異河伯而議海若之汪洋,處蟻封而談藐姑射之靈秘哉!多見其不知量也。余為此辯,豈不知將益增嘵嘵之口,顧後之人惑於其說而莫之覺,願為秦王忠臣也,或毀或譽,何暇計哉。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余私心竊欲自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