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旨緒余》~ 下卷 (12)
下卷 (12)
1. 標本陰陽論
天,陽,無,圓,氣,上,外,升,生,浮,晝,動,輕,燥,六腑。
地,陰,有,方,血,下,內,降,殺,沉,夜,靜,重,濕,五臟。
夫治病者,當知標本。以身論之,則外為標,內為本;陽為標,陰為本。故六腑屬陽、為標,五臟屬陰、為本,此臟腑之標本也。又,臟腑在內、為本,各臟腑之經絡在外、為標,此臟腑經絡之標本也。更人身之臟腑、陰陽、氣血、經絡,各有標本也。以病論之,先受病為本,後傳流病為標。
凡治病者,必先治其本,後治其標:若先治其標,後治其本,邪氣滋甚,其病益蓄。若先治其本,後治其標,雖病有十數,證皆去矣。謂如先生輕病,後生重病,當先治輕病,如是則邪氣乃伏,蓋先治本故也。若有中滿,無問標本,先治中滿,謂其急也。若中滿後有大小便不利,亦無問標本,先利大小便,次治中滿,謂尤急也。
白話文:
天地有阴阳之分,天属阳,地属阴。天圆无形,气上升外浮,主昼动,性轻燥,对应六腑;地方有形,血下降内沉,主夜静,性重湿,对应五脏。
治疗疾病,必须明白标本关系。以人体而言,外为标,内为本;阳为标,阴为本。因此六腑属阳为标,五脏属阴为本,这是脏腑的标本关系。另外,脏腑在内为本,经络在外为标,这是脏腑经络的标本关系。人体内的脏腑、阴阳、气血、经络,都各有其标本。
以疾病而言,先受病为本,后传流病为标。
治疗疾病,必须先治本,后治标。若先治标,后治本,邪气会更加滋长,病情会加重。若先治本,后治标,即使病症繁多,也能逐渐消除。例如,先出现轻微的病症,后来出现严重的病症,应该先治疗轻微的病症,这样邪气就会潜伏,因为先治的是根本。若有腹胀,不论标本,应先治腹胀,因为情况紧急。若腹胀后出现大小便不利,也应不论标本,先通大小便,再治腹胀,因为更加紧急。
除大小便不利及中滿三者之外,皆治其本,不可不慎也。
從前來者為實邪,從後來者為虛邪,此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是也。治法云: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假令肝受心火之邪,是從前來者為實邪,當瀉其子火也,然非直瀉其火,十二經中各有金木水火土,當木之分瀉其火也。故《標本淪》云: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
既標受火邪,先於肝經五穴中瀉滎心,行間穴是也;後治其標者,於心經五穴內瀉滎火,少府穴是也。以藥論之,入肝經藥為之引,用瀉心火藥為君,是治實邪之病也。假令肝受腎邪,是從後來者為虛邪,虛則當補其母,故《標本論》云: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既受水邪,當先於腎經湧泉穴中補水,是先治其標;後於肝經曲泉穴中瀉水,是後治其本。
此先治其標者,推其至理,亦是先治本也。以藥論之,入腎經藥為引,用補肝經藥為君是也。
白話文:
除了大小便不順暢以及肚子脹滿之外,其他疾病都要針對病根治療,不可不慎。
以前發生的病症是實邪,後來發生的病症是虛邪,孩子能讓母親身體虛弱,母親也能讓孩子身體虛弱。治療方法是:虛症就補母親,實症就瀉孩子。
比如肝臟受到心火侵犯,這就屬於從前來者為實邪,應該瀉掉孩子火,但不能直接瀉火,十二經脈各有金木水火土,應該從木的部位瀉火。因此《標本論》說: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
既然標位受到火邪侵犯,就要先在肝經五個穴位中瀉掉滎心,行間穴就是這個穴位;然後再治標,在心經五個穴位中瀉掉滎火,少府穴就是這個穴位。用藥物治療的話,就用入肝經的藥引導,用瀉心火的藥為主藥,這就是治療實邪的病症。
比如肝臟受到腎臟寒邪侵犯,這就屬於從後來者為虛邪,虛症就應該補母親,因此《標本論》說: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既然受到水邪侵犯,就要先在腎經湧泉穴中補水,這就是先治標;然後再在肝經曲泉穴中瀉水,這就是後治本。
先治標,其實也是先治本,這是其中的道理。用藥物治療的話,就用入腎經的藥引導,用補肝經的藥為主藥。
2. 五方之正氣味
(制方用藥附)
東方甲風乙木,其氣溫,其味甘,在人以肝、膽應之。
南方丙熱丁火,其氣熱,其味辛,在人以心、小腸、三焦、包絡應之。
中央戊濕,其本氣平,其兼氣溫、涼、寒、熱,在人以胃應之。
中央己土,其本味鹹,其兼味辛、甘、酸、苦,在人以脾應之。
西方庚燥辛金,其氣涼,其味酸,在人以肺、大腸應之。
北方壬寒癸水,其氣寒,其味苦,在人以腎、膀胱應之。
人乃萬物中之一也,獨陽不生,獨陰不長,須稟兩儀之氣而生化也。聖人垂世立教,不能渾說,必當分析,以至理而言,則陰陽相附不相離,其實一也。呼則隨陽出,吸則隨陰入。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此上說止明補瀉。用藥,君之一也,故曰主病者為君。用藥之機會,要明輕清成象,重濁成形,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白話文:
【製方用藥附】
東方的風屬甲木,其氣候溫暖,味道甘甜,對人類來說,與肝和膽相應。
南方的熱屬丙火,其氣候熱烈,味道辛辣,對人類來說,與心、小腸、三焦和包絡相應。
中央的土屬戊,其基本氣候平和,兼有溫、涼、寒、熱等變化,在人類身上,主要與胃相應。
中央的土屬己,其基本味道是鹹,兼有辛、甘、酸、苦等味道,在人類身上,主要與脾相應。
西方的乾燥屬庚金,其氣候涼爽,味道酸甜,對人類來說,與肺和大腸相應。
北方的寒屬壬水,其氣候寒冷,味道苦澀,對人類來說,與腎和膀胱相應。
人類作為萬物中的一員,獨自的陽氣無法生長,獨自的陰氣也無法成長,必須依靠天地之氣的調和才能生長和變化。聖賢們留下世間的教導,不能簡單地講述,而是需要詳細地分析,按照道理來講,陰陽相依相附,實際上是一體的。呼氣時隨著陽氣而出,吸氣時隨著陰氣而入。天以陽氣生長陰氣,地以陽氣殺伐陰氣隱藏。以上只說明瞭補助和消除的方法。使用藥物,君藥是一種,所以說主治病症的藥物是君藥。使用藥物的機遇,要明確輕微清新的藥物形成形象,重厚混濁的藥物形成形態,來自天的藥物親近上部,來自地的藥物親近下部,這樣才能各從其類。
清中清者,清肺以助其天真:清中濁者,榮華腠理。濁中清者,榮養於神;濁中濁者,堅強骨髓。故《至真要大論》云:五味陰陽之用,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鹹味湧泄為陰。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軟、或堅,各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之平也。
白話文:
清熱降火的方式,要區分清肺熱、清體熱、清心熱、清骨髓熱。清肺熱能恢復肺的本性,清體熱能滋潤皮膚毛髮,清心熱能滋養精神,清骨髓熱能強健骨骼。所以《至真要大論》中說:五味具有陰陽屬性,辛甘味發散屬陽,酸苦味收斂屬陰,淡味滲泄屬陽,鹹味湧泄屬陰。這六味藥性,有的收斂,有的發散,有的緩和,有的急迫,有的燥熱,有的滋潤,有的軟化,有的堅固。每種藥性都根據其功效來使用,調和人體氣機,使其保持平衡。
3. 隨證治病藥品
如頭痛,須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經藥。太陽川芎,陽明白芷,少陽柴胡,太陰蒼朮,少陰細辛,厥陰吳茱萸
如頂巔痛,須用藁本,去川芎。
如肢節痛,須用羌活;去風濕亦宜用之。
如腹痛,須用芍藥;惡寒而痛,加桂;惡熱而痛,加黃柏。
如心下痞,須用枳實、黃連。
白話文:
頭痛時,要使用川芎;如果沒有好轉,就要根據經脈添加引經藥。太陽經用川芎,陽明經用白芷,少陽經用柴胡,太陰經用蒼朮,少陰經用細辛,厥陰經用吳茱萸。
如果頭頂疼痛,要使用藁本,不用川芎。
如果四肢關節疼痛,要使用羌活;風濕疼痛也適合使用羌活。
如果腹部疼痛,要使用芍藥;怕冷而疼痛,要加桂枝;怕熱而疼痛,要加黃柏。
如果心口發悶,要使用枳實和黃連。
如肌熱及去痰者,須用黃芩,肌熱,亦用黃耆。
如腹脹,用薑製厚朴(一本有芍藥)。
如虛熱,須用黃耆;止虛汗亦用。
如脅下痛,往來潮熱,日脯潮熱,須用柴胡。
如脾胃受濕,沉困無力,怠惰好臥,去痰,用白朮。
如破滯氣,用枳殼,高者用之。夫枳殼者,損胸中至高之氣,二三服而已。
如破滯血,用桃仁、蘇木。
白話文:
如果肌肉發熱並需要去痰,應該使用黃芩;如果肌肉發熱,也可以用黃耆。
如果肚子脹,可以用薑製厚朴(有些書方還加了芍藥)。
如果虛熱,應該使用黃耆;止住虛汗也用黃耆。
如果脅下疼痛,反覆發熱,白天發熱,應該使用柴胡。
如果脾胃受濕,昏沉無力,懶散嗜睡,需要去痰,應該使用白朮。
如果要破除停滯的氣,應該使用枳殼,體型高的人適合使用。枳殼會損耗胸中上部的氣,服用兩到三次即可。
如果要破除停滯的血,應該使用桃仁和蘇木。
如補血不足,須用甘草。
如去痰,須用半夏。熱痰加黃芩;風痰加南星;胸中寒痰痞塞,用陳皮、白朮。多用則瀉脾胃。
如腹中窄狹,須用蒼朮。
如調氣,須用木香。
如補氣,須用人參。
如和血,須用當歸;凡血受病者,皆當用也。
如去下焦濕腫及痛,並膀胱有火邪者,必須酒洗防己、草龍膽、黃柏、知母。
白話文:
如果血氣不足,需要用甘草。
如果要化痰,需要用半夏。如果是熱痰,要加黃芩;如果是風痰,要加南星;如果是胸中寒痰阻塞,要用陳皮、白朮。使用過多會損傷脾胃。
如果腹部狹窄,需要用蒼朮。
如果要調和氣血,需要用木香。
如果要補益氣血,需要用人參。
如果要調和血液,需要用當歸;凡是血液受到病邪侵犯的,都需要用它。
如果要消除下焦濕腫和疼痛,以及膀胱有火邪的人,必須用酒洗防己、草龍膽、黃柏、知母。
如去上焦濕及熱,須用黃芩,瀉肺火故也。
如去中焦濕與痛、熱,用黃連,能瀉心火故也。
如去滯氣,用青皮;勿多服,多則瀉人真氣。
如渴者,用乾葛、茯苓,禁半夏。
如嗽,用五味子。
如喘者,用阿膠。
如宿食不消,須用黃連、枳實。
如胸中煩熱,須用梔子仁。
如水瀉,用白朮、茯苓、芍藥。
如氣刺痛,用枳殼,看何部分,以引經藥導使之行則可。
如血刺痛,用當歸,詳上下用根梢。
白話文:
如果要治療上焦的濕熱,就需要用黃芩,因為它能瀉肺火。
如果要治療中焦的濕痛和熱,就需要用黃連,因為它能瀉心火。
如果要治療停滯的氣,就需要用青皮,但是不要服用太多,因為過多會損傷人體的真氣。
如果感到口渴,就需要用乾葛和茯苓,並且要忌用半夏。
如果咳嗽,就需要用五味子。
如果呼吸困難,就需要用阿膠。
如果宿食不消化,就需要用黃連和枳實。
如果胸中煩熱,就需要用梔子仁。
如果腹瀉,就需要用白朮、茯苓和芍藥。
如果氣刺痛,就需要用枳殼,根據疼痛部位,用引經藥導引氣血運行即可。
如果血刺痛,就需要用當歸,根據疼痛部位,分別用當歸的根或梢。
如瘡痛不可忍者,用寒苦藥如黃柏、黃芩,詳上下用根梢及引經藥則可。
如眼痛不可忍者,用黃連,當歸根。以酒浸煎。
如小便黃者,用黃柏;數者,澀者,或加澤瀉。
如腹中實熱,用大黃、芒硝。
如小腹痛,用青皮。
如莖中痛,用生甘草梢。
如驚悸恍惚,用茯神。
如飲水多,致傷脾,用白朮、茯苓、豬苓。
如胃脘痛,用草豆蔻。
凡用純寒、純熱藥,必用甘草,以緩其力也。寒熱相雜,亦用甘草,調和其性也。中滿者,禁用,經云:中滿勿食甘。
白話文:
對於劇烈疼痛無法忍受的情況,可以使用寒性和苦性的藥物,如黃柏、黃芩,詳細地考慮使用根部或梢部以及引導經絡的藥物,這樣即可達到療效。
對於眼睛疼痛無法忍受的情況,可以使用黃連與當歸根,用酒浸泡後煎煮。
對於尿液顏色偏黃的情況,可以使用黃柏;如果頻尿、尿液帶有異常,或者加用澤瀉。
對於腹部內熱嚴重的情況,可以使用大黃、芒硝。
對於小腹疼痛的情況,可以使用青皮。
對於生殖器內部疼痛的情況,可以使用生甘草梢。
對於心神不寧、恍惚不定的情況,可以使用茯神。
對於飲水量過多導致傷害脾胃的情況,可以使用白朮、茯苓、豬苓。
對於胃部疼痛的情況,可以使用草豆蔻。
在使用單純的寒性或熱性藥物時,必須加入甘草,以緩解藥性的強度。寒性和熱性藥物混合使用時,也使用甘草來調和藥性的效果。如果出現中焦積食的情況,應避免使用甘草,根據經書的說法,中焦積食不宜食用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