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醫旨緒余》~ 上卷 (25)

回本書目錄

上卷 (25)

1. 三十五、論嘔血

生生子曰:經云:怒則傷肝,甚則嘔血並飧泄。又曰:心主血,肝藏血,脾統血。怒氣上逆,則脾氣受傷,所藏所統之血,皆妄行而錯亂也。古方有用芎附飲治之而效者,良由川芎、香附,能調肝氣,氣和而血歸經也。丹溪有用桂五錢為末,冷水調服者。緣桂能和榮衛,通血脈,木得桂而枯,且又為從治之法,故不獨恃寒涼為治也。

必須參之脈證,如脈微弱虛軟,精神疲憊,急當獨參湯進之。如脈洪大弦長有力,精神不倦,或覺胸中氣塞,或血是紫黑塊者,當以承氣湯下之,此釜底抽薪法也。若勢緩而色鮮紅,宜以葛可久十灰散、阿膠、血餘灰之類止之。或調氣,或下或止,全在臨症活法,勿得執一以戕生也。

滑伯仁曰:血溢、血泄、諸蓄妄證,其治也,予率以桃仁、大黃行血破瘀之劑,以折其銳,而後區別治之。或問:失血復下,虛何以當行血破瘀之劑?予曰:血既妄行,迷失其道,不去蓄利,則以妄為常。曷以御之?且去者自去,生者自生,何虛之有。且如婦人行經,有五六日不止者,有十數日不止者,可見去者自去,生者自生也;乳婦亦然。

生生子曰:時師治血,愛用寒涼,每每畏用溫、補二法,亦偏見也。夫有寒當溫,有虛當補,聖哲不能廢其規,但要體認切當,毋輕舉也。假使胃寒,或久為寒涼所激,以至血不歸經,不溫可乎?暴吐暴衄,昏運軟倒,不補可乎?故王海藏治飲冷傷脾吐血,以理中湯理治中脘,分利陰陽,此亦理治內衄之法也。《三因方》曰:理中湯能止傷胃吐血,以其功最理中脘,分利陰陽,安定血脈。

葛可久治吐血昏運,用獨參湯。仲景曰:血脫益氣。東垣曰:陽生陰長。皆有旨趣,實法在當用而用也。設若陰虛火動,咳嗽已久,肺有伏火,痰帶血絲,或紫色血屑,又當滋陰潤肺,開鬱清痰,而前劑未敢以輕試也。是知咳血、嗽血、痰帶血絲,惟當滋陰潤肺為先,暴吐昏運,卻宜補虛溫脾為最。

全在體察病源,勿致偏癖,斯為良師。

滑伯仁曰:諸見血非寒證,皆以為血熱所迫,遂至妄行;熱皆復有所挾也,或挾風,或挾濕,或挾氣。又有因藥石而發者。其本皆然,上中下治,各有所宜。在上,則梔子、黃芩、黃連、芍藥、犀角、蒲黃,而濟以生地、牡丹皮之類。胃血,古人有胃風湯,正是以陽明火邪,為風所扇,而血為之動。

中間有桂,取其能伐木也,若蒼朮、地榆、白芍藥之類,而濟以火劑。大腸血、以手陽明火邪,為風為濕也,治以火劑、風劑,風能勝濕也。如黃連、芩、芍藥。柏皮、荊芥、防風、羌活之類,兼用雞冠花,則述類之義也。

又曰:驚而動血者屬心,怒而動血者屬肝,憂而動血者屬肺,思而動血者屬脾,勞而動血者屬腎。

白話文:

三十五、論嘔血

生生子說:

醫書上說:「發怒會傷肝,嚴重的話會導致吐血和腹瀉。」又說:「心臟主管血液,肝臟儲藏血液,脾臟統管血液。」發怒時,氣會向上衝,導致脾臟受傷,使得脾臟所儲藏和統管的血液都會胡亂運行而錯亂。古時候有使用芎附飲來治療並且有效的,那是因為川芎、香附可以調和肝氣,使氣順暢,血就能回到正常的運行軌道。丹溪有使用五錢桂枝磨成粉,用冷水調服的方子。因為桂枝可以調和身體的營養和防禦系統,疏通血脈,又可以讓過於旺盛的肝木得到約束,而且這種方式是採用「從治法」(即反向治療法),所以不單單只用寒涼藥物來治療。

但必須要參考病人的脈象和症狀。如果脈象微弱無力,精神疲憊,就應該立刻服用獨參湯來補氣。如果脈象洪大、弦長且有力,精神不差,或者感覺胸悶,或者吐出來的血是紫黑色的血塊,就應該用承氣湯來瀉下,這就是釜底抽薪的方法。如果情況比較緩和,吐出來的血是鮮紅色的,就應該用葛可久的十灰散、阿膠、血餘灰等來止血。總而言之,要根據病情來調整治療方式,無論是調氣、瀉下還是止血,都要靈活運用,不能固執己見,以免傷害病人。

滑伯仁說:

對於各種出血、血積聚等症狀,我的治療方法通常是先用桃仁、大黃等活血化瘀的藥物來削減其猛烈之勢,然後再根據不同的情況來辨證施治。有人問我:「失血後又用瀉下的藥,體虛怎麼能承受得住活血化瘀的藥呢?」我說:「血已經胡亂運行,迷失了正常的軌道,如果不清除瘀血,這種錯亂就會變成常態。這時,該去的血就讓它去,該生的血自然會生出來,所以沒有什麼虛弱的問題。就像婦女月經來潮,有時五六天不止,有時十幾天不止,可見該去的血自然會去,該生的血自然會生出來;哺乳期的婦女也是這樣。」

生生子說:

現在的醫生在治療出血時,喜歡使用寒涼藥物,常常不敢使用溫補的方法,這也是一種偏見。有寒就應該用溫藥,有虛就應該用補藥,這是聖賢都不能違背的原則,但前提是要準確判斷病情,不能隨意用藥。假如是胃寒,或者因為長期服用寒涼藥物導致血不歸經,不用溫藥可以嗎?突然吐血、流鼻血,昏迷倒地,不用補藥可以嗎?所以,王海藏治療因喝冷飲傷脾而吐血的病人時,使用理中湯來調理中焦,調和陰陽,這也是治療內部出血的方法。《三因方》說:「理中湯能夠止住因傷胃而引起的吐血,因為它最能調理中焦,調和陰陽,安定血脈。」

葛可久治療吐血昏迷的病人,使用獨參湯。張仲景說:「失血要補氣。」李東垣說:「陽氣生發,陰血才能生長。」這些都說明了補氣的重要性,關鍵是要正確運用補氣的方法。如果病人是陰虛火旺,長期咳嗽,肺部有潛伏的火氣,痰中帶有血絲,或者紫色的血塊,就應該滋陰潤肺,疏通氣機,清除痰熱,這時就不能輕易使用之前的方子。所以說,咳嗽、咳血、痰中帶血絲,應該以滋陰潤肺為先,突然吐血昏迷,應該以補虛溫脾為主。

總之,要仔細觀察病情,不能有偏見,這才是好醫生。

滑伯仁說:

各種出血症狀,如果不是寒證,通常都認為是血熱所迫,導致血液胡亂運行。但是,血熱常常是夾雜著其他因素的,有的是夾雜風,有的是夾雜濕,有的是夾雜氣,也有的是因為藥物引起的。這些原因都要考慮,並且根據不同的情況來治療,分為上、中、下三部分。如果出血部位在上焦,就用梔子、黃芩、黃連、芍藥、犀角、蒲黃等藥,再配合生地、牡丹皮等藥來輔助。胃出血,古人有胃風湯的方子,正是因為陽明經的火邪被風煽動,導致血液妄行。

中焦出血,可以用桂枝,取其能夠剋制肝木的作用,再配合蒼朮、地榆、白芍等藥,並輔以溫熱的藥物。大腸出血,是因為手陽明經的火邪,被風邪或濕邪侵襲所致,可以用溫熱或祛風的藥物來治療,風能勝濕。例如,黃連、黃芩、芍藥、柏皮、荊芥、防風、羌活等藥,可以配合雞冠花使用,這是同類相求的道理。

又說:因驚嚇而引起的出血屬於心,因憤怒而引起的出血屬於肝,因憂愁而引起的出血屬於肺,因思慮而引起的出血屬於脾,因勞累而引起的出血屬於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