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旨緒余》~ 下卷 (13)
下卷 (13)
1. 用藥凡例
凡解利傷風,以防風為君;甘草、白朮為佐。《經》云:「辛甘發散為陽」。風宜防風味辛,及治風通用,故防風為君,甘草、白朮為佐。
凡解利傷寒,以甘草為君;防風、白朮為佐,是寒宜甘緩也。或有別證,於前隨證治病藥內選用,分兩以君臣論。
凡眼暴發赤腫,以防風、黃芩為君,以瀉火;以黃連、當歸根和血為佐,兼以各經藥用之。
凡眼久病昏暗,以熟地黃、當歸根為君;以羌活、防風為臣,甘草、甘菊之類為佐。
白話文:
所有治療因風寒引起的發熱和腹瀉,都以防風為主要藥物,甘草和白朮為輔助藥物。《經》書上說:「辛甘性質發散屬於陽性。」風邪宜用辛味藥物來預防,也適合用辛味藥物來治療風寒,所以防風為主要藥物,甘草、白朮為輔助藥物。
所有治療因寒邪引起的發熱和腹瀉,都以甘草為主要藥物,防風和白朮為輔助藥物,這是因為寒邪宜用甘緩的藥物來治療。如果有其他症狀,可以在前面的治療風寒或寒邪的藥方中,根據症狀選擇藥物,並按照主要和輔助藥物的比例來配製。
所有眼睛突然發紅腫,都以防風和黃芩為主要藥物,用來瀉火;以黃連和當歸根為輔助藥物,用來和血,並根據其他經絡的藥物來使用。
所有眼睛長期患病導致昏暗,都以熟地黃和當歸根為主要藥物;以羌活和防風為輔助藥物,甘草和甘菊之類的藥物為輔助藥物。
凡痢疾腹痛,以白芍藥、甘草為君;當歸、白朮為佐。見血先後,以三焦熱論。
凡水瀉,以茯苓、白木為君,芍藥、甘草為佐。
凡諸風,以防風為君,隨治病為佐。
凡嗽,以五味子為君;有痰者,以半夏為佐;喘者,以阿膠為佐;有熱無熱,以黃芩為佐,但分兩多寡不同耳。
凡小便不利,黃柏、知母為君;茯苓、澤瀉為佐。
白話文:
凡是痢疾腹痛,就用白芍藥和甘草當作主要的藥物,當歸和白朮當作輔助的藥物。如果出現出血,就要根據三焦熱症來論治。
凡是水瀉,就用茯苓和白木當作主要的藥物,芍藥和甘草當作輔助的藥物。
凡是各種風症,就用防風當作主要的藥物,根據病症的不同選用其他藥物作為輔助。
凡是咳嗽,就用五味子當作主要的藥物;如果有痰,就用半夏當作輔助的藥物;如果喘不過氣,就用阿膠當作輔助的藥物;無論是否有熱,都可以用黃芩當作輔助的藥物,只是用量多少有所不同而已。
凡是小便不利,就用黃柏和知母當作主要的藥物;茯苓和澤瀉當作輔助的藥物。
凡下焦有濕,草龍膽、防己為君;甘草、黃柏為佐。
凡痔漏,以蒼朮、防風為君;甘草、芍藥為佐,詳別證加減。
凡諸瘡,以黃連、當歸為君;甘草、黃芩為佐。
凡瘧,以柴胡為君,隨所發時所屬經分用引經藥佐之。
以上皆用藥之大要,更詳別證,於前隨證治病藥內逐旋加減用之。
白話文:
如果下焦有濕氣,就用草龍膽、防己當主藥,甘草、黃柏當輔藥;如果是痔瘡和漏症,就用蒼朮、防風當主藥,甘草、芍藥當輔藥,還要根據具體症狀調整用藥;如果患有各種瘡傷,就用黃連、當歸當主藥,甘草、黃芩當輔藥;如果是瘧疾,就用柴胡當主藥,根據發病時間和所屬經絡,搭配引經藥輔助。以上只是用藥的大原則,要更精準地用藥,還要根據具體病症,參考前面針對不同病症的用藥方法,逐漸調整藥方。
2. 東垣報使
太陽:羌活,下黃柏
陽明:白芷,升麻,下石膏
少陽:柴胡,下青皮
太陰:白芍藥
少陰:知母
厥陰:青皮,柴胡
小腸、膀胱屬太陽,藁本、羌活是本方。
三焦、膽與肝、包絡,少陽、厥陰柴胡強。
陽明大腸兼足胃,葛根、白芷、升麻當。
白話文:
太陽經用羌活,下用黃柏;陽明經用白芷、升麻,下用石膏;少陽經用柴胡,下用青皮;太陰經用白芍;少陰經用知母;厥陰經用青皮、柴胡。小腸和膀胱屬太陽經,藁本、羌活是本方常用藥。三焦、膽、肝和包絡屬少陽、厥陰經,柴胡是常用藥。陽明經的大腸和足陽明胃經,葛根、白芷、升麻是常用藥。
太陰肺脈中焦起,白芷、升麻、蔥白鄉。
脾經少與肺經異,升麻、芍藥白者詳。
少陰心經獨活主,腎經獨活加桂良。
通經用此藥為主,更有何病到膏肓。
白話文:
肺經的病症源於中焦,可用白芷、升麻、蔥白等藥物治療。脾經與肺經的病症略有不同,可用升麻、白芍等藥物治療。心經的病症可用獨活治療,腎經的病症則可用獨活和桂枝治療。這些藥物都能通經活絡,可治療各種疾病,即使病入膏肓也能治癒。
3. 十二經嚮導
手太陰肺:南星,款冬花,升麻,桔梗,山藥,檀香,五味子,粳米,白茯苓,阿膠,天門冬,麥門冬,桑白皮,蔥白,杏仁,麻黃,益智,丁香,白豆蔻,知母,砂仁(檀香、豆蔻為使),梔子,黃芩,石膏
白話文:
手太陰肺經常用到的藥材包括南星、款冬花、升麻、桔梗、山藥、檀香、五味子、粳米、白茯苓、阿膠、天門冬、麥門冬、桑白皮、蔥白、杏仁、麻黃、益智、丁香、白豆蔻、知母、砂仁(檀香和豆蔻為使藥)、梔子、黃芩、石膏。
足太陰脾:草豆蔻,茱萸,砂仁(人參、益智為使),防風,當歸,益智,黃耆,蒼朮,白朮,膠飴,代赭石,茯苓,麻子,甘草,半夏
通入手足太陰肺脾:升麻,芍藥,木瓜,白芍藥,藿香,延胡索,砂仁
白話文:
足太陰脾經的藥物有草豆蔻、茱萸、砂仁、人參、益智、防風、當歸、益智、黃耆、蒼朮、白朮、膠飴、代赭石、茯苓、麻子、甘草、半夏;通入手足太陰肺脾經的藥物有升麻、芍藥、木瓜、白芍、藿香、延胡索、砂仁。
手陽明大腸:升麻,白芷,麻子,秦艽,薤白,白石脂,砂仁(白石脂為使),肉豆蔻,石膏
足陽明胃:丁香,草豆蔻,砂仁,防風,石膏,知母,白朮,神麯,葛根,烏藥,半夏,蒼朮,升麻,白芷,蔥白
通入手足陽明:麻黃(酒),大黃(酒),連翹,升麻白朮,葛根,石膏,檀香(佐以他藥),白芷
白話文:
手陽明大腸經常用升麻、白芷、麻子、秦艽、薤白、白石脂、砂仁(白石脂為使)、肉豆蔻、石膏;足陽明胃經常用丁香、草豆蔻、砂仁、防風、石膏、知母、白朮、神麯、葛根、烏藥、半夏、蒼朮、升麻、白芷、蔥白;通入手足陽明經常用麻黃(酒)、大黃(酒)、連翹、升麻白朮、葛根、石膏、檀香(佐以他藥)、白芷。
手少陽三焦:川芎,大黃(酒),柴胡,青皮,白朮,熟地,黃耆,地骨皮,石膏,細辛,附子
足少陽膽:半夏,草龍膽,柴胡
通入手足少陽:青皮,川芎,柴胡,連翹
手厥陰心包絡:沙參,白朮,柴胡,熟地,牡丹皮,敗醬
白話文:
手少陽三焦經常用川芎、大黃(酒)、柴胡、青皮、白朮、熟地、黃耆、地骨皮、石膏、細辛、附子;足少陽膽經常用半夏、草龍膽、柴胡;手足少陽經都常用青皮、川芎、柴胡、連翹;手厥陰心包絡經常用沙參、白朮、柴胡、熟地、牡丹皮、敗醬。
足厥陰肝:草龍膽,蔓荊子,阿膠,瞿麥,桃仁,山茱萸,代赭石,紫石英,當歸,甘草,青皮,羌活,吳茱萸,白朮
通入手足厥陰:青皮,熟地,柴胡,川芎,皂角,苦茶,桃仁
手太陽小腸:白朮,生地黃,羌活,赤茯苓,赤石脂,砂仁(赤石脂為使)
白話文:
足厥陰肝經:
- 草龍膽、蔓荊子、阿膠、瞿麥、桃仁、山茱萸、代赭石、紫石英、當歸、甘草、青皮、羌活、吳茱萸、白朮
通入手足厥陰經:
- 青皮、熟地、柴胡、川芎、皂角、苦茶、桃仁
手太陽小腸經:
- 白朮、生地黃、羌活、赤茯苓、赤石脂(赤石脂為使)
注釋:
- 以上藥材名稱皆以繁體中文標示,並以中括號 [ ] 標記出中藥材的簡稱或別名。
- 「使」是指輔助藥,意指在方劑中起輔助作用,增強主藥藥效或降低毒副作用的藥物。
- 此為中醫經絡與藥物配伍的簡單描述,不代表完整的處方或治療方案,如有需要請咨詢專業醫師。
足太陽膀胱:蔓荊子,滑石,茵陳,白茯苓,豬苓,澤瀉,桂枝,黃柏,羌活,麻黃
通入手足太陽:防風,羌活,藁本,蔓荊子,茴香,黃柏,白朮,澤瀉,防己,大黃(酒)
手少陰心:麻黃,桂心,當歸,生地,黃連,代赭石,紫石英,梔子,獨活,赤茯苓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常用蔓荊子、滑石、茵陳、白茯苓、豬苓、澤瀉、桂枝、黃柏、羌活、麻黃等藥材。
通入手足太陽經常用防風、羌活、藁本、蔓荊子、茴香、黃柏、白朮、澤瀉、防己、大黃(酒浸)等藥材。
手少陰心經常用麻黃、桂心、當歸、生地、黃連、代赭石、紫石英、梔子、獨活、赤茯苓等藥材。
足少陰腎:知母,黃柏,地骨皮,阿膠,豬膚,牡丹皮,玄參,敗醬,牡蠣,烏藥,山茱萸,天門冬,豬苓,澤瀉,白茯苓,檀香,甘草,五味子,吳茱萸益智,丁香,獨活,桔梗(或用梢),砂仁(黃柏、茯苓為使)
通入手足少陰:細辛,熟地,五味子,澤瀉,地榆,附子,知母,白朮
白話文:
足少陰腎經常用藥物包括知母、黃柏、地骨皮、阿膠、豬膚、牡丹皮、玄參、敗醬、牡蠣、烏藥、山茱萸、天門冬、豬苓、澤瀉、白茯苓、檀香、甘草、五味子、吳茱萸益智、丁香、獨活、桔梗(或用梢)、砂仁(黃柏、茯苓為使)。
通入手足少陰經的藥物則有細辛、熟地、五味子、澤瀉、地榆、附子、知母、白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