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旨緒余》~ 上卷 (28)
上卷 (28)
1. 四十、泄瀉辯
生生子曰:按泄瀉二字,取義必有輕重,非一症而無分別者也,何也?據書有云泄者,有云瀉者,有云泄瀉者,假使無分別,經何分言之若是。愚謂糞出少而勢緩者,為泄,若漏泄之謂也。糞大出而勢直下不阻者,為瀉,傾瀉之謂也。姑參出以俟明哲正焉。
白話文:
有人說:「關於『泄瀉』這兩個字,它們的含義一定有輕重之分,並不是指同一種病症而沒有區別。為什麼這麼說呢?根據醫書記載,有的寫『泄』,有的寫『瀉』,有的寫『泄瀉』,如果沒有區別,經典為什麼要這樣分別敘述呢?我認為,排便量少而且速度緩慢的,叫做『泄』,就像東西漏出來一樣。排便量多而且速度很快,直接往下衝的,叫做『瀉』,就像水傾倒下來一樣。我姑且提出這些看法,希望有智慧的人能加以指正。」
2. 四十一、防暑論
生生子曰:欲防夏之傷暑者,在於冬之藏精也。暑者,火令也,人與天地,同一橐籥,故天地之氣有升降,人之氣亦隨之。夏月六陽之氣盡出於地,人之腹亦地也,氣浮於外,腹中虛矣。虛而勞動不常,則病生焉。況人不善攝生者多,於冬月陽氣潛藏之時,斫喪過甚,精氣虛竭。
精氣者,天真本然之氣也,積此為來春發生之本,本一虛竭,則生元絕矣。《經》曰:冬不藏精者,春必病溫,夏必煎厥。人有春末夏初,患頭痛體熱,食少自汗,怠惰嗜臥者,此注夏病也,仲景謂:「春夏劇,秋冬瘥」者是也。暑為盛夏火令之極,陽氣既浮,陰血又竭,幾何不病?苟或攝養不當,動勞失矩,氣血復耗,神將何依,於是卒暴僵仆、迷悶霍亂之症迭出不已。孫真人教人以五月常服生脈散,蓋謂脈者,氣血之先;氣血者,人之神也。
火令熱傷元氣,以人參能補天真之元氣也。五味收斂浮散之氣,不使飛越,又能滋肺補腎,庶免二臟真陰枯竭。以門冬復脈通心,生津潤燥。三味和協,同為補劑,名曰生脈散,是亦救其冬不藏精之失也。雖然,施於體厚未病之先,力則易為,若稟弱既病者,抑亦難矣,故善防暑月之病者,不若保腎水於冬月未病之先也。
東垣論暑,兼脾胃虛弱而言,甚為詳悉,丹溪載夏月伏陰在內,戒用燥熱,《玉機微義》與載籍間所載暑病,尤班班焉,皆當細玩,學者能潛心貫而通之,無餘蘊矣。
白話文:
四十一、防暑論
生生子說:想要預防夏天中暑,關鍵在於冬天要好好儲藏精氣。暑熱,是屬於火的季節,人與天地,就像同一個風箱,所以天地的氣有升降變化,人的氣也跟著變化。夏天時,六種陽氣都跑到地面,人的肚子也像地面一樣,氣都浮到體外,肚子裡就空虛了。如果身體虛弱又常常勞動,就會生病。更何況大多數人都不懂得養生,在冬天陽氣應該潛藏的時候,卻過度消耗,導致精氣虛竭。
精氣,是天生就有的元氣,累積精氣是為了來年春天發生的根本,如果這個根本虛弱竭盡,那麼生命之源就斷絕了。《黃帝內經》說:冬天不儲藏精氣,春天一定會得溫病,夏天一定會發生熱厥。有些人春天末期或夏天初期,會出現頭痛、身體發熱、食慾不振、容易流汗、疲勞嗜睡等症狀,這就是夏天容易發病的預兆,張仲景說的:「春夏病情加重,秋冬病情減輕」就是這個道理。暑熱是盛夏火氣旺盛到極點的表現,陽氣已經浮散在外,陰血又虛弱,怎能不生病呢?如果不懂得養生,不注意勞動的規律,氣血就會更加耗損,精神也無所依附,於是就會突然昏倒、神志不清、上吐下瀉等症狀接連出現。孫思邈教人五月常服生脈散,認為脈搏是氣血的先兆;氣血是人的精神基礎。
火熱傷耗元氣,而人參可以補養天生的元氣。五味子能收斂浮散的氣,不讓它散失,又能滋養肺和腎,避免這兩個臟腑的真陰枯竭。麥門冬可以復脈,使心氣通暢,又能生津潤燥。這三種藥物相互協調,共同起到補益的作用,所以叫做生脈散,也是為了彌補冬天沒有好好儲藏精氣的缺失。雖然如此,如果用在身體強壯,還沒生病的人身上,效果比較容易發揮,如果是體質虛弱又已經生病的人,效果就比較差了,所以善於預防夏天疾病的人,不如在冬天還沒生病之前就先保養腎水。
朱丹溪論述中暑時,也談到脾胃虛弱的問題,非常詳細。朱丹溪記載夏天陰氣潛藏在內,告誡不要使用燥熱的藥物。《玉機微義》等醫書中記載的暑病,都非常清楚,都應該仔細研究。學習的人能夠潛心貫通,就能夠完全理解,不再有任何疑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