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醫旨緒余》~ 下卷 (2)

回本書目錄

下卷 (2)

1. 四十八、治腎消

《本事方》云:唐李祠部治消渴者,腎虛所致,每發則小便甜,醫多不知其故,方書缺而不言。《洪範》曰:「稼穡作甘」。以物理推之,淋餳醋酒作脯法,須臾即甜,足明人之食後,滋味皆甜,流在膀胱,若腰腎氣盛,則上蒸炎,氣化成精,氣下入骨髓,其次為脂膏,又其次為血肉,其餘則為小便;故小便色黃,血之餘氣也。五臟之氣咸潤者,則下味也。

若腰腎既虛冷,則不能蒸化穀氣,盡下為小便,故味甘,不變其色,清冷則肌膚枯稿也。猶如乳母,穀氣上泄,皆為乳汁味甘。消渴病者,下泄皆為小便,皆精氣不實於內,則小便頻數也。又肺為五臟華蓋,若下有暖氣,蒸則氣潤,若下冷極,則陽不能升,故肺干而渴。譬如釜中有水,以火暖之,又以板復之,則暖氣上騰,故板能潤,若無火力,則水氣不能上升,此板終不得潤。火力者,腰腎強盛也,常須暖補腎氣,飲食得火力,則潤上而易消,亦免乾渴之患。

故仲景云:宜服八味腎氣丸。

余族兄雙柏,五旬後病此,時師以滋陰降火之劑投之,小便愈多,色清而長,味益甘,則渴益甚。屢更醫,率認為熱,盡用苦寒,輕劑如天花粉、黃連、麥冬、石膏、知母之類,重劑如汞丹之類,不惟不效,反至遍身如癩,精神癯削,脈皆細數。余後至,曰:此東垣所云,消渴末傳也。

能食者,必發腦疽背瘡;不能食者,必傳中滿鼓脹。今脈細數,而膚皆隱疹,寧免其無疽瘍乎?急宜更藥,毋用寒涼壞胃也。乃以腎氣丸,加桂心、五味子、鹿角膠、益智仁,服之半月。精神霈長,消渴痊除,小便不甜,膚疹俱脫,十年無恙。後以不如意事觸之,渴疾復作,諸醫又以滋陰劑與之,遂成腫滿而斃。

嗚呼,痛哉!設若守加味腎氣丸,未必有是腫滿病也。仲景、東垣,實為祖師,千載之下,益使人崇信也。特附於斯,以告同志。

白話文:

《本事方》說:唐朝的李祠部(官名)治療消渴症(糖尿病)的病人,認為病因是腎虛引起的,每次發病小便都帶甜味,很多醫生不知道原因,醫書上也沒有記載。《洪範》說:「穀物收成會產生甜味」,從物理現象推論,像製作淋醋、酒、肉乾的方法,經過一段時間就會變甜,這說明人吃下食物後,味道都會帶甜,然後流到膀胱,如果腰腎氣足,就能向上蒸騰,把氣化成精華,氣會往下進入骨髓,其次變成脂肪,再其次變成血液和肌肉,剩下的才會變成小便;所以小便顏色發黃,是血液殘餘的氣。五臟的氣都正常滋潤時,小便味道是鹹的。

如果腰腎虛弱寒冷,就不能把穀物之氣蒸化,全部往下變成小便,所以小便有甜味,顏色清澈,沒有變化,這樣身體就會乾枯衰弱。就像哺乳的婦女,穀物之氣往上跑,都變成帶甜味的乳汁一樣。消渴病的人,往下排泄的都變成小便,都是因為精氣不足,所以小便次數才會頻繁。另外,肺是五臟的保護傘,如果下方有溫熱的氣,就能蒸發潤澤,如果下方太過寒冷,陽氣就不能上升,所以肺會乾燥而口渴。就像鍋裡有水,用火加熱,再用蓋子蓋住,暖氣就會往上升,蓋子就能被滋潤,如果沒有火的熱力,水蒸氣就不能上升,蓋子就無法得到滋潤。這裡的火力,指的就是腰腎強壯,平時要溫補腎氣,飲食經過火力的作用,就能向上潤澤,容易消化,也能避免乾燥口渴的毛病。

所以仲景說:應該服用八味腎氣丸。

我族兄雙柏,五十歲以後得了這個病,當時的醫生用滋陰降火的藥來治療,結果小便更多,顏色清澈且量大,味道更甜,口渴也更嚴重。多次更換醫生,都認為是熱症,都用苦寒的藥,輕的像是天花粉、黃連、麥冬、石膏、知母之類,重的像是汞丹之類,不僅沒有效果,反而導致全身像長癩瘡一樣,精神萎靡消瘦,脈搏都變得細弱且快。我後來去看他,說:這是東垣說的,消渴病末期傳變的表現。

能吃東西的,必定會長腦疽、背瘡;不能吃東西的,必定會變成腹脹。現在脈搏細弱且快,皮膚都長滿隱疹,難道能避免不長癰瘡嗎?要趕快換藥,不要再用寒涼的藥來傷害脾胃了。於是改用腎氣丸,再加入肉桂心、五味子、鹿角膠、益智仁,吃了半個月。精神飽滿,消渴痊癒,小便不再有甜味,皮膚的疹子也都消失了,十年都沒有復發。後來因為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口渴病又發作,其他醫生又給他用滋陰的藥,結果就造成水腫而去世。

唉!真是令人痛心!如果當時一直服用加味的腎氣丸,未必會得水腫而死啊。仲景和東垣,真是醫學的祖師爺,在千年之後,更加讓人崇拜和信任他們啊。特別將這個病例記錄在此,告訴各位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