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症彙

清代醫家沈源所著的《奇症彙》,是一部在中醫古籍中顯得尤為獨特的著作。其獨特性在於,它不像許多經典醫書那樣系統闡述某一理論體系或某一類疾病,而是聚焦於那些在臨床實踐中遇到的「奇症」——即症狀表現奇特、病因難以捉摸、或治療方法異於常規的疾病。本書於西元1786年經過重新編輯和補充,這不僅是對原著的整理,也反映了當時醫界對於這些非典型病例的持續關注與探索。透過這部著作,我們得以一窺清代中醫如何面對疑難雜症,以及古人在醫學認知上的廣度與深度。

《奇症彙》的結構清晰,包含序、目錄和正文三部分。序言往往是理解一部醫書著作成因與主旨的關鍵。《奇症彙序》由姻世侄李篪所撰,開篇即強調古人「言與德功並重」的不朽價值,並將「士不良相即良醫」(意即不為良相,便為良醫)與懸壺濟世的軒岐之道相連。作者沈源,號抱元子,被描述為資質敏捷、學問優良,好於著述,不僅深入醫學,更融匯河洛、羲周之學說,旁及天文地理人事品類,可見其學養之廣博。序中特別指出,沈源認為與其空談理論,不如將所得記錄於「臨症之深切著明」,這便是本書蒐羅「奇症」並以「常理釋之」的發心。他窮盡心力,歷時二十載,不斷修改增補,甚至在與朋友交談、孤燈夜讀時都在思考,可謂嘔心瀝血。序言強調本書對於臨床醫生的價值,特別是那些在大都市執業,可能遇到前所未見病症而束手無策者,讀此書可使之「瞭然若指諸掌」,如同獲得「肘後之方」,極具實用性。這段序言不僅介紹了作者和書的來源,更明確了本書的定位:一本面向臨床、解決實際難題的醫學參考書,其價值甚至超越了只供枕邊珍藏的秘籍。

正文部分是本書的核心,按照中醫臨床常見的分類,分為內科、外科、婦科三部分。這種分類方式本身是傳統中醫著作的常見體例,但在每一類下所收錄的內容,則是各式各樣的「奇症」。這意味著作者並非孤立地看待奇特病症,而是將它們置於整體醫學體系之中來分析和論治。

從本書提供的內容片段來看,其中收錄的「奇症」可謂五花八門,極具代表性。例如在「頭」部,除了引用《黃帝奇病論》關於數年不癒的頭痛(厥逆)的解釋,還記載了夏子益《奇疾方》中的「肉人」症——頭頂生瘡,皮膚自頭頂分裂剝脫至足。沈源對此症的「源按」分析,便是將其歸結為風毒內侵足太陽、足陽明經,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肌肉失於濡養而乾燥分裂。治療上卻記錄了飲用牛奶的異法,沈源解釋為牛奶能潤胃解毒,使氣血復貫。這種將奇特症狀與經典經絡臟腑理論結合,同時記錄非典型療法的模式,是本書的一個重要特色。

更為離奇的是記載「鳥鵲生於頭上或臂上」的病例。這種在皮膚下形成包塊並發出鳥叫聲的現象,若非親見或有確鑿記錄,簡直令人難以置信。沈源的分析方法依然是從五行與五臟的關係出發,將鳥類歸為「蟲羽」,應南方心火,但此症無羽毛,屬於「蟲裸」(肉體),應中央脾土濕氣,故診斷為脾病所生。治療方法也結合了外科手術(割破皮膚取出)與術後生肌藥,顯示了古人面對無法用氣血經絡完全解釋的病理時,可能會採用的綜合甚至略顯樸素的治療手段。

「頭」部還記錄了其他各種奇症,如頭面腫大如斗伴隨視覺異常(見人小如三寸)被診斷為痰症並用吐法治療;頭皮生蛆用絲瓜葉敷治;頭內有聲如蟲蛀(天白蟻)用茶子吹鼻;以及額角或腿部腫瘤內取出黑石棋子或針的案例。這些案例涵蓋了從體液失衡(痰)到寄生蟲,從內科用藥到外科處理,甚至涉及難以解釋的異物生成,展現了「奇症」的廣泛性。沈源在分析這些病例時,或是引用前人醫方,或是結合自身理解,試圖將這些怪異現象納入當時的醫學框架內。

在「目」部的奇症記錄中,同樣充滿了令人稱奇的病例。眼前出現飛禽走獸或蓮花幻覺,多被歸結為肝膽經有痰或痰症,治療思路是化痰。而目睛垂出至鼻伴隨便血,沈源則分析為風熱客於肝經,導致目系鬆弛,氣血下行。治療用羌活,取其祛風散熱、走入肝經之效。更為玄妙的奇症包括「無故見鬼」,本書將其診斷為奇病,治療方法是服用含麝香、附子、南星等藥物的玉樞丹類藥物,意圖通過發散、化痰、闢邪來治癒。眼內長出肉條被歸為「祟」與肝膽之火的結合,治療則採取點藥外治結合內服舒肝瀉火化痰的藥物。這些病例顯示了古人對某些精神或器質性病變的認識,有時與現代醫學有相通之處(如幻覺與痰濕或火熱有關),有時則顯得頗為神秘(如涉及「祟」或「鬼」的病例)。即使是看似物理性的病變如「轆轤轉睛」(眼球不自主轉動),也被詳細描述並歸因於筋脈問題,給予相應治療(鉤藤飲子)。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書中引用了藏器治療眼痛見鬼的案例,其療法是煮死人枕服用再埋枕。這類治療方法顯然超出了現代中醫的範疇,更接近於民間信仰或巫術醫學的範疇。然而,這類案例被記錄在醫書中,並被視為治癒的例子,反映了當時醫學實踐的複雜性和邊界模糊性,也可能是對某些心理或精神疾病的一種處理嘗試。相對而言,對「視一物為兩」(複視)的解釋,引用《靈樞經》關於目系連腦、精氣受邪導致精散而視歧的論述,則顯得更為理論化和經典化,體現了作者或編者努力用經典醫學理論來解釋現象。

在「耳」部,收錄的奇症如耳內生長異物(耳痔)用酒精處理,以及耳中奇癢難忍需用鐵刀刺底才能緩解的案例。後者被診斷為腎肝之火結成「鐵底」,治療方法複雜,涉及多種藥物與人乳調和,顯示了古人面對頑固性症狀時可能會採取的極端或特殊的用藥方法。

《奇症彙》的價值多層面。首先,它是一部重要的中醫史料,為我們保存了許多在常規醫籍中難以找到的病例記錄,提供了清代中醫臨床診斷與治療思路的寶貴信息。這些案例不僅是醫學現象的記錄,也是當時社會文化、民間信仰與醫學知識相互交織的體現。其次,本書具有學術研究價值。通過分析書中對奇症的描述、診斷和治療,我們可以了解古人對某些疑難雜症的認識水平,以及他們如何運用傳統醫學理論來解釋和應對這些挑戰。沈源的「源按」部分尤其重要,它展現了醫家如何將具體的、怪異的病例與抽象的經典理論相結合,進行病機分析。這對於研究中醫辨證論治的發展,特別是在非典型病例中的應用,提供了豐富的案例。

第三,本書具有潛在的臨床啟示價值。雖然書中的某些病症描述和治療方法在現代看來可能匪夷所思或缺乏科學依據,但其中不乏對某些特殊症狀細緻入微的觀察記錄,以及一些可能啟發現代臨床思路的獨特見解。例如,對幻覺、視覺異常、聽覺異常等精神或神經系統症狀的記錄,以及古人嘗試用祛痰、瀉火、調氣等方法來處理,可能對現代中醫或中西醫結合治療相關疾病提供一些線索。書中記錄的一些外治法或特殊用藥方法,也可能為現代藥物研發或外治技術提供靈感。

值得注意的是,1786年的重新編輯和補充內容,對於本書的學術和臨床價值起到了提升作用。對原文的校對和整理確保了文本的準確性;補充和說明的內容則可能包括對原案例的進一步闡釋、不同醫家的觀點、或新增的相關病例;而對疾病進行新的分類和歸納,則有助於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書中的內容,使其更具條理性。這些補充工作表明,當時的醫家對於《奇症彙》的價值有著清晰的認識,並努力使其更加完善和實用。

總而言之,《奇症彙》並非一部教科書式的醫學經典,而是一部聚焦於「例外」的醫學記錄。它挑戰了醫家的常規思維,迫使他們去思考那些超出常理的現象。沈源及其編者的貢獻在於,他們不僅收集了這些奇特的案例,更嘗試用中醫的理論體系去解釋它們,並記錄下相應的治療方法。這部著作是中醫豐富臨床經驗的體現,也是中醫面對未知和困難時不懈探索精神的寫照。通過研讀《奇症彙》,我們不僅能了解古代中醫如何應對那些罕見而奇特的疾病,更能體會到中醫理論的廣泛適用性與靈活性,以及其在不同歷史時期與社會文化背景下的發展與演變。它是一扇獨特的窗口,讓我們得以深入了解中醫古代醫學的內涵,並從中獲得啟示,無論是在學術研究還是在臨床實踐方面。這部書提醒後人,醫學的進步需要不斷地觀察、記錄、分析那些非典型的病例,因為奇症之中,往往蘊藏著對疾病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新的治療可能性。


卷之一 (1)

卷之一 (2)

卷之一 (3)

卷之一 (4)

卷之一 (5)

卷之一 (6)

卷之一 (7)

卷之一 (8)

卷之一 (9)

卷之一 (10)

卷之一 (11)

卷之二 (1)

卷之二 (2)

卷之二 (3)

卷之二 (4)

卷之二 (5)

卷之二 (6)

卷之二 (7)

卷之二 (8)

卷之二 (9)

卷之二 (10)

卷之三 (1)

卷之三 (2)

卷之三 (3)

卷之三 (4)

卷之三 (5)

卷之三 (6)

卷之三 (7)

卷之三 (8)

卷之三 (9)

卷之三 (10)

卷之四 (1)

卷之四 (2)

卷之四 (3)

卷之四 (4)

卷之四 (5)

卷之四 (6)

卷之四 (7)

卷之四 (8)

卷之四 (9)

卷之四 (10)

卷之四 (11)

卷之五 (1)

卷之五 (2)

卷之五 (3)

卷之五 (4)

卷之五 (5)

卷之五 (6)

卷之五 (7)

卷之五 (8)

卷之五 (9)

卷之六 (1)

卷之六 (2)

卷之六 (3)

卷之六 (4)

卷之六 (5)

卷之六 (6)

卷之六 (7)

卷之六 (8)

卷之六 (9)

卷之六 (10)

卷之七 (1)

卷之七 (2)

卷之七 (3)

卷之七 (4)

卷之七 (5)

卷之七 (6)

卷之七 (7)

卷之七 (8)

卷之七 (9)

卷之七 (10)

卷之七 (11)

卷之八 (1)

卷之八 (2)

卷之八 (3)

卷之八 (4)

卷之八 (5)

卷之八 (6)

卷之八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