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源

《奇症彙》~ 卷之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3)

1.

《楊氏經驗方》云:益昌伶人劉清嘯一娼,名曰花翠,年及逾笄,好食生米。惠民局監趙尹,用蒼朮,米泔水浸一宿,銼焙為末,蒸餅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米飲湯下,日二服,兩旬而愈。此症因食生熟物留滯腸胃,遂至生蟲。久則好食生米,否則終日不樂,至憔悴萎黃,不思飲食,以害其生。

《醫說》云:昔慎恭道,肌瘦如勞,唯好食米。缺之則口出清水,食之頓便如常,眾醫莫辨,有蜀僧道廣,以雞矢同白米合炒為末。以水一鐘調服,良久吐出如米形,即瘥。

又云:汪丞相徽之,祁門人,平日好食動風物,性尤嗜蟹,或作蟹炰、蟹簽,恣啖之。一日得風熱之疾,齒間壅出一肉,漸大脹塞,口不能閉,水漿不入,痛楚待盡。已而有一道人言能治此疾,丞相命醫之,不日而愈。其法用生地黃汁一碗,豬牙皂角數挺,火上炙令熱,蘸生地汁令盡,末之。敷壅肉上,隨即消縮。

《聖濟錄》云:有人患時復嘔吐,腹中有水聲者,此酒癖也。川芎、三稜炮,各一兩,為細末,每服二錢,蔥白湯下。

鎮陽有士人嗜酒,日當數斗,至午夜飲興一發,則不可遏,一夕大醉,嘔出一物如舌,視無痕竅,至欲飲時,眼偏其上,矗然而起,家人沃之以酒立盡,至常日所飲之數而止,士人由是惡酒。

一人自幼好酒,片時無酒,叫呼不絕,全不飲食,日漸羸瘦。或執其手縛柱上,將酒與看而不與飲,即吐一物如豬肝,入酒內,其人自此遂惡酒。

《異苑》云:宋元嘉中,有人食鴨成癥瘕,以秫米研粉調水服之,須臾煩躁,吐出一鴨雛而愈。孫真人云:如食鴨肉成病,必胸滿面赤,不食,以秫米泔水一盞飲之。

《瘡瘍經驗》云:有人病冷痰,醫用大蒜一枚煮服,吐一物如升大,外痰包裹,開視之,乃雞雛也。再服,吐十三雛而愈,病名雞瘕。此因食白淪雞過多故也。

《泊宅編》云:洛陽李敏求赴言東吳。其妻牙疼,每發呻吟,不堪忍。用釵股按置牙間,少頃銀色輒變黑,此毒氣所致。沿路屢醫,殊無一效。嘉禾僧會海,為制一物,服之半年,所苦良已。後因食熱面又作,坐間作湯,以進一服而愈。其神速若此。視藥之標題初不著明,但云活血涼血而已。敏徐扣之,知是四物湯,蓋血活則涼,何由致壅滯以生疾。

《儒門事親》云:一男子病口瘡數年,上至口,中至咽,下至胃脘皆痛。不敢食熱物,一湧一泄一汗,十去其九,次服黃連解毒湯,不十餘日皆釋。

《綱目》云:有人患口唇緊小,不能開合飲食,不治殺人。以白布作大炷安刀斧上,燒令汗出,拭塗之,日三五度,再以青布燒灰酒調服。

〔源按〕經云:肝督衝任四脈,皆絡唇者也。一有受邪,則唇亦為之病,風則動,寒則緊,燥則乾裂,氣鬱則生瘡,血少則澀而無血色。治法內理脾胃,外敷以藥,無不愈。乃前案所治,外用鐵物取汗,制肝經之毒,內服青布燒灰,解毒而兼去風。此不獨為寒所害,而更有風毒為患,治宜審症,不可執治。

白話文:

古代醫案記載的一些病症與治療方法:

一則記載一位女子嗜食生米,導致腸胃積滯生蟲,以蒼朮、米泔水製成的藥丸治愈。久食生米導致身體虛弱,面色萎黃,失去食欲。

另一則記載一人瘦弱,只愛吃米,不吃米則流口水,吃了米就恢復正常。一位僧人用雞屎和白米炒成藥末治愈了他。

汪丞相因食用寒涼食物,尤其嗜食螃蟹,患上風熱病症,齒間長出腫物,阻礙飲食,一位道人用炙熱的豬牙皂角蘸生地黃汁敷於腫物上治愈了他。

《聖濟錄》記載有人患有反复嘔吐,腹中水聲的酒癖症,用川芎、三稜炮製成的藥末治療。

另有兩則記載嗜酒成癮者,因戒酒而嘔出舌狀物或豬肝狀物,最終戒酒成功的案例。

有人因食用鴨子而患癥瘕,服用秫米研粉調水後嘔出鴨雛而痊癒。孫真人也記載了用秫米泔水治療因食用鴨肉而生病的療法。

有人因食用白煮雞過多而患雞瘕,醫生用大蒜煮服,使其嘔出許多雞雛而痊癒。

洛陽李敏求的妻子牙痛,用銀釵按壓牙齒,銀釵變黑,服用嘉禾僧人所制的藥物(後得知是四物湯)半年痊癒,再次牙痛則服用熱面湯治愈。

一位男子患口瘡多年,遍及口腔、咽喉和胃脘,服用黃連解毒湯治愈。

有人患口唇緊縮不能開合,用白布燒炙取汗,並服用青布燒灰酒治療。

最後一段總結指出,唇部疾病與肝、督、衝、任四脈相關,治療需內調脾胃,外敷藥物,並需根據病情辨證施治,不可一概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