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源

《奇症彙》~ 卷之二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0)

1.

《醫說》云:一人中仙茅毒,舌脹出口,漸大與肩齊,即以小刀剺之,隨破隨合,剺之百數,始有血一點。曰:可救矣。煮大黃、朴硝與服,以藥摻之,應時消縮。此皆火盛性淫之人,過服之害也。

戴人治南鄰朱老翁,年六十餘歲,身熱數日不已,舌根腫起,和舌尖亦腫,腫至滿口,比原舌大三倍,一外科以燔針,刺其舌兩旁,下廉泉穴,病勢轉凶。戴人曰:血實者宜決之。以排針磨令鋒極尖,輕砭之,日砭八九次,出血約二三盞。如是者三次,漸覺血少,病減腫消。

夫舌者,心之外候也。心主血,故血出則愈。又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燔針艾火,皆失此義也。薛新甫云:凡舌腫脹甚,宜先刺舌尖,或舌上,或邊旁出血,泄毒以救其急。惟舌下廉泉穴,此屬腎經,雖當出血,亦當禁針,慎之。

甄立言治一婦,正產之時,收生婦以溫水進之,誤用鹿角脂,女子塗鬢髮也。因哇而舌出,產後數日不能收,醫藥屢不應。甄以硃砂塗其舌,仍命作產子狀,以兩婦人掖之。

乃使人潛於壁外,多奉缶器,向危處擲地作聲。聲聞而舌收矣。

薛己治一小兒,舌斷半寸許,敷洪寶丹,服四物湯加柴胡,痛定血止。次服四君子湯加柴胡、山梔,月餘而舌自完。

〔源按〕小兒跌撲斷舌,須乘熱接上。古法急用雞子輕擊周圍,去硬殼,取膜套舌,以洪寶丹敷膜上,自然接續。若良久舌已冷,不必用接,但以洪寶丹敷之,其舌亦生。

予同郡有一富家婦,年五十餘,忽一日舌出不收,別無他恙,醫作風痰治不效。一醫於風痰藥中,加蘄蛇舌一枚,煎服而愈。

全舌散

黃連,人參,白芍(各三錢),柴胡,菖蒲(各一錢)

水煎服。

順氣豁痰湯

半夏(一錢半),茯苓,橘紅,栝蔞,貝母,黃連,桔梗,枳殼(各一錢),香附(七分),甘草(四分)

姜三片,水煎服。

理中湯

白朮(土炒,二錢),人參,乾薑(炮),甘草(各一錢)

水煎服。

洪寶丹

天花粉(三兩),薑黃,白芷,赤石脂(各一兩)

上為末,茶湯調敷患處。

補中益氣湯(見項門)

八味丸(見手足門)

四物湯(見頭門)

白話文:

舌頭的疾病與治療

古代醫書記載,有人因服用仙茅中毒,舌頭腫脹伸出,甚至腫大到與肩膀齊平。醫生用小刀多次劃破腫脹的舌頭,直到流出一點血才停止。然後,服用大黃、朴硝等藥物,並將藥物敷在舌頭上,腫脹很快消退。這是因為體內火氣旺盛、性情過於縱慾的人,過量服用仙茅才會導致這種後果。

戴醫生治療一位六十多歲的朱老翁,他發燒好幾天不退,舌根和舌尖都腫脹,腫得滿口都是,比原來的舌頭大了三倍。一位外科醫生用燔針(一種灸法)刺他的舌頭兩側和廉泉穴(位於頸部),結果病情反而加重。戴醫生認為,這是因為體內血氣鬱積,需要放血。他用排針磨得非常鋒利,輕輕刺破舌頭,每天刺八九次,每次放血約二三盞(古代容量單位)。這樣做了三次,出血量逐漸減少,病情好轉,腫脹消退。

舌頭是心臟的外部徵象。心臟主血,所以放血就能治癒疾病。各種疼痛、瘙癢、瘡瘍都屬於心火過盛。用燔針和艾火治療都違背了這個道理。薛新甫醫生說,舌頭腫脹嚴重時,應該先刺破舌尖、舌面或舌側放血,以迅速解毒。但是,舌下廉泉穴屬於腎經,儘管需要放血,但應避免針刺,務必謹慎。

甄立言醫生治療一位產婦,生產時,接生婆誤用鹿角脂(塗在產婦鬢髮上)給產婦喝溫水。結果產婦嘔吐,舌頭伸出,產後好幾天都收不回去,各種藥物都無效。甄醫生用硃砂塗抹她的舌頭,並讓她做出分娩的姿勢,讓兩個婦女扶著她。然後,讓人在牆外發出巨大的聲響,產婦聽到聲音後,舌頭就收了回去。

薛己醫生治療一個舌頭斷了一半的小孩,他用洪寶丹敷在傷口上,並給孩子服用四物湯加柴胡,止痛止血。之後,再服用四君子湯加柴胡、山梔子,一個多月後,孩子的舌頭就長好了。

古法治療小孩跌傷斷舌,需趁熱接上。方法是迅速用雞蛋輕輕敲打斷舌周圍,去除硬殼,用雞蛋膜包裹斷舌,再用洪寶丹敷在蛋膜上,就能自然接好。如果時間久了,舌頭已經變冷,就不必接了,只用洪寶丹敷在傷口上,舌頭也能自行癒合。

我同縣一位五十多歲的富家婦女,有一天舌頭突然伸出收不回去,其他方面沒有任何不適,用治療風痰的藥物也不見效。後來,一位醫生在風痰藥中加入一枚蘄蛇舌,煎服後就好了。

文中也列出了幾個方劑:全舌散、順氣豁痰湯、理中湯、洪寶丹、補中益氣湯(見項門)、八味丸(見手足門)、四物湯(見頭門)。 這些方劑的組成成分在文中已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