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症彙》~ 卷之三 (9)
卷之三 (9)
1. 項
《奇疾方》云:有人患頭項腫大,又非癭瘤,忽痛忽不痛,外現五色之紋,按之半空半實,此乃痰病結成,似瘤非瘤,似癭非癭也。方用海藻、半夏、白芥子、南星、人參、桔梗、貝母各三錢、茯苓五錢,昆布一錢,附子一分,甘草一錢,水煎服,此方乃消上焦之痰聖藥也。
又有海藻、昆布,以去其癭瘤之外象,消其五色之奇紋,妙在消痰而仍不損氣,則胃氣健而痰易化也。一劑知,二劑消大半,三劑則全消,四劑永不再發也。
《續玄怪錄》云:安康伶人刁俊朝,其妻巴嫗,項生一癭,初若雞卵,漸大如升。積五年,大如數斛之鼎,重不能行,有聲如音樂。積數年,癭外生小穴,如針芒者,不知幾千億。每天陰欲雨,則穴中吹白煙,霏霏如線縷,漸高布散,結為屯云,雨則立降。其家少長懼之,咸請遠送巖穴。
妻懼送,請決折之。後朝即淬利刃,將及之中,軒然有聲,逐四分破裂,有一大猱,跳躍而去。即以白絮裹之,癭疾頓愈。時大定中也,後猶有說不具論。
一婦項下忽生一腫塊,漸緣至奶上腫起,莫知何病。偶用刀刺破,出清水一碗,日久不合。有道人見之曰:此蟻漏耳,因用飯誤食蟻故耳。詢之果然。道人云:此易治,但用穿山甲數片,燒存性為末,敷遂愈,蓋穿山甲蟻之所畏也。
薛己治一男子,素善怒,左項忽腫,漸大如升。用清痰理氣,而大熱作渴,小便頻濁。薛謂腎水虧損,用六味地黃,補中益氣而愈。亦有胸脅等處,大如升斗,或破而如菌、如榴,不問大小,俱治以前法。
舉人江節夫,項臂脅肋各結一核,服祛痰降火軟堅之劑益甚。薛為肝膽經血少而火燥也。江執前藥,至明年六月,各核皆潰,脈浮大而澀。薛斷秋金將旺,肝木被克,必不起,後果然。
予郡大人,項邊忽癢,漸起白痕一條,相延漸欲至喉,癢不可忍,群醫莫識。一方士用刀輕開其痕,內出白蝨不計其數而愈。士云:此即蝨瘤之類,凡內皮作癢,或起痕,或高起,即是症也。
補中益氣湯
黃耆(一錢五分,蜜炙),人參,甘草,白朮,陳皮,當歸(各五分),升麻,柴胡(各三分)
姜三片,棗二枚煎。
六味地黃丸(見頭門)
白話文:
《奇疾方》裡提到:有個人頭頸部腫大,但並不是常見的瘤子,時而痛,時而不痛,外表呈現五種顏色的紋路,摸起來一半是空的,一半是實的。這是因為痰病結聚而成,像瘤但又不是瘤,像癭但也非癭。治療方法是使用海藻、半夏、白芥子、南星、人參、桔梗、貝母各三錢、茯苓五錢,昆布一錢,附子一分,甘草一錢,用水煎煮服用。這個方子是消除上焦部位痰病的聖藥。
此外,海藻和昆布可以去除癭瘤的外觀,消除五色的奇特紋路,妙處在於它們能消除痰病而不損害氣力,這樣胃氣就會變得強壯,痰病也就容易化解了。服一劑後就能感覺到效果,兩劑後腫塊大半消失,三劑後全部消失,四劑後就不會再復發。
《續玄怪錄》記載:安康有一個伶人叫刁俊朝,他的妻子巴嫗,頸部長了一個癭,起初只有雞蛋那麼大,漸漸地大得像升子。五年後,大得像幾斛的大鍋,重到無法行走,而且還發出音樂般的聲音。過了幾年,癭外面長出許多像針尖一樣的小洞,數量多得數不清。每當天要下雨,洞口就會冒出白色的煙霧,像細線一樣飄揚,慢慢升高散佈開來,形成一片雲層,接著馬上下雨。全家老小都害怕,請求把她送到遠處的洞穴。
妻子害怕被送走,請求丈夫把癭割開。於是刁俊朝磨利了刀,準備割開癭子,突然間有聲音響起,癭子四分五裂,跳出一個大猴子,跳著跑走了。刁俊朝立刻用白紗布包紮傷口,癭病立刻好了。這發生在大定年間,後來還有其他相關故事,這裡就不再詳細講述。
有個婦女頸部忽然長了一個腫塊,漸漸擴散到乳房上方,不知道是什麼病。她偶然用刀刺破腫塊,流出一碗清水,但傷口久久不癒合。有個道士看見後說:這是蟻漏,是因為誤吞螞蟻造成的。詢問她後,發現果然如此。道士說:這個病很容易治,只要用幾片穿山甲,燒成灰後塗抹,就能痊癒。因為穿山甲是螞蟻害怕的東西。
薛己治療一個男人,他一向脾氣暴躁,左頸忽然腫大,漸漸大得像升子。薛己開始用清痰理氣的藥物治療,但病人卻出現嚴重的口渴和頻繁的尿液混濁。薛己認為這是腎臟功能損失,改用六味地黃丸和補中益氣湯,病人才恢復健康。同樣的,胸部和脅肋等地方,如果腫大如升斗,或者破了後像菌類或石榴,無論大小,都可以用前面的方法治療。
舉人江節夫,頸部、手臂和脅肋各長了一個結節,服用祛痰降火和軟化的藥物後反而更嚴重。薛己認為這是肝膽經絡血液不足且火氣旺盛所致。江節夫堅持服用之前的藥物,直到第二年六月,各個結節都破潰了,脈搏浮大且阻滯。薛己判斷秋天金氣將旺,肝木將受剋制,預料江節夫不會活太久,結果真的應驗了。
有位縣官,頸部旁邊突然癢起來,漸漸長出一條白色的痕跡,蔓延到喉嚨,癢得無法忍受,醫生們都認不出這是什麼病。一位道士用刀輕輕劃開那條痕跡,從裡面爬出無數的白蝨,病就好了。道士說:這是蝨瘤的一種,只要皮膚內部發癢,或是出現痕跡,或是高高隆起,就是這種病。
補中益氣湯的成分如下: 黃耆(一錢五分,蜜炙),人參,甘草,白朮,陳皮,當歸(各五分),升麻,柴胡(各三分) 加入三片薑和兩顆棗煎煮。
六味地黃丸的配方可參考頭門部分。
2. 喉
夏子益《奇疾方》云:有人患咽喉生肉一塊,層層疊疊,漸漸腫起不痛,日久有竅出臭氣,廢飲食。用臭橘葉煎湯,連服而愈。
〔源按〕病患腫而不痛,或痛而不潰者,皆痰也。此症生肉喉間,層層相疊,漸腫不痛,亦痰之所為。久則但有竅出臭氣,乃痰之毒,泄於外也。若非痰則必痛而潰矣。臭橘葉散氣消痰,氣散則痰化,故服之得愈。
華佗云:有人喉中似有物,行動吐痰則痛難忍。身上皮膚開裂,有水流出,目紅腫而又不痛,足如斗腫而又可行,真絕世不見之症。此乃人食生菜,有蜈蚣子在葉,不知而食之,乃生蜈蚣於胃口之上。入胃則胃痛,上喉則喉痛,飢則痛更甚也。方用雞一隻,煮熟,五香調治,芬馥之氣逼人,乘人睡熟,將雞列在病人口邊,則蜈蚣自然外走。若蜈蚣走出之時,當即拿住,或一條,或數條,候出盡自愈。
大約喉中無物走動,則無蜈蚣矣。當即服全膚湯十劑,則皮膚之裂自愈,而雙足如斗亦消矣。蓋蜈蚣在上焦,非藥入能救,因藥下後即至胃中而蜈蚣卻在胃口之上,故不能殺之也。所以引其外出,然後以藥調治,其氣血自愈。皮膚開裂者,乃蜈蚣毒氣盤居肺邊,肺生毛皮,故皮膚開裂。
兩足如斗,足乃腎之部位,肺居上為腎之母,母病則子亦病,然腎水不乏而毒留於腎部,故足之皮,大而浮,非骨之病也。所以能走耳,眼屬肝,肝受肺氣之毒熏蒸,故紅腫耳。
丹溪云:有咽痛諸藥不效者,此非咽痛,乃鼻中生一條紅線如發,懸一黑泡,大如櫻珠,垂掛到咽門而止。口中飲食不入,惟用深取土牛膝根,獨條肥大者,搗碎入好醋三五滴,同研細,滴入鼻中二三點,即系斷珠破,吐出瘀血立安。
《綱目》云:有人患飲食食下,若別有咽喉,斜過膈下,經達在脅,而作痞悶。以手按之,則瀝瀝有聲。以控涎丹十粒服之,少時悶處熱作,一聲轉瀉,下痰飲數升。垂飲食正下,而達胃矣。
竇氏云:有一婦年二十三歲,懷妊九月矣。一日魚骨梗喉間,至半日嘔吐,繼至以血碗許,魚骨尚在喉中。忽吐一條約三尺余,形如小腸潤五分。內有所食魚菜、粉皮,飯未化,家人為推入口中,尚餘五寸,其夫復納之。遂昏倦,自此嘔吐不止,湯亦不能進,延余治之,遂將生炭火一盆,放病榻前,以好醋一碗沃之,使醋氣盈滿其室,清其神也。
進以牛黃清心丸,腹覺有微痛,再用人參一分,紅花、丹皮、當歸、川芎、生地、阿膠煎服,五六帖病愈。
孫東宿治臧少庚,年五十。每飲食胸膈不順利,覺喉管中梗梗,宛轉難下,大便燥結,內熱,肌肉漸瘦。醫與五香連翹湯、五膈丁香散,諸治膈之劑,嘗試不效。孫至,觀其色蒼黑,目中炯炯不耗,惟氣促骨立。孫知其有機心人也。其脈左弦大,右滑大。孫謂之曰:據脈乃謀而不決,氣鬱成火,脾志不舒,致成痰涎。
白話文:
在夏子益的《奇疾方》中記載:有一人咽喉長了一塊肉,這肉一層疊一層,慢慢腫大但不疼痛,時間久了會從洞口散發臭味,影響飲食。用臭橘葉熬煮成湯,連續服用後病情得到了改善。
根據歷史記載,如果腫脹但不疼痛,或者疼痛但不潰爛,通常是由痰引起的。這種病症在喉嚨長肉,一層疊一層,逐漸腫大但不疼痛,也是由痰所造成的。時間久了只會有臭味從洞口散發出來,這是痰的毒性外洩的現象。如果不是痰,那肯定會疼痛並潰爛。臭橘葉能散氣消痰,一旦氣散,痰也會被化解,因此病人服用後病情得到改善。
華佗提到:有人喉嚨像有東西卡著,吞口水或吐痰時會感到劇烈的疼痛。皮膚出現裂痕,並且有水滲出,眼睛紅腫但不疼,腳腫大但仍然能行走,這是罕見的疾病。這是因為吃了生菜,菜葉上有蜈蚣卵,無意中吃下去,導致在胃部上方生出了蜈蚣。蜈蚣進入胃部會造成胃痛,到了喉嚨就會喉痛,特別是在飢餓時疼痛更甚。治療方法是煮一隻雞,加入五香調味,香味濃鬱。趁病人熟睡時,把雞放在病人的嘴邊,蜈蚣會自然爬出來。一旦蜈蚣出來,立即捉住,可能是一條或幾條,等到全部都出來,病就會好了。
只要喉嚨裡沒有東西移動,就表示已經沒有蜈蚣了。接著服用十劑全膚湯,皮膚的裂痕會自然痊癒,雙腳的腫脹也會消失。因為蜈蚣在上焦,藥物無法直接抵達,藥物下肚後會先到胃部,但蜈蚣卻在胃部上方,因此無法殺死它們。所以要先引誘它們出來,再用藥物調理,讓身體的氣血得以恢復。皮膚開裂是因為蜈蚣的毒素在肺部周圍聚集,肺部控制皮膚,因此皮膚才會開裂。
雙腳腫大,腳部是腎臟的位置,肺部在上方,是腎臟的母親,母親生病,孩子也會跟著生病。然而腎臟的水分並未減少,毒素卻留在腎臟周圍,因此腳部的皮膚才會浮腫,而不是骨骼的問題。所以還是能夠行走。眼睛屬於肝臟,肝臟受到肺部的毒素薰蒸,所以眼睛才會紅腫。
丹溪提到:有人咽痛,各種藥物都無效,但其實不是咽痛,而是鼻子裡生了一條紅線,像頭髮一樣細,末端掛著一個黑色的泡泡,大小像櫻桃,垂掛到咽喉,導致食物和水都無法吞下。使用深色的土牛膝根,選擇粗壯的單株,搗碎後加入幾滴醋,一起研磨成細粉,滴入兩三滴到鼻孔中,就能切斷泡泡,吐出瘀血,疼痛立即消失。
《綱目》中記載:有人吃東西時,感覺食物似乎從另一個咽喉通過,斜向膈膜下方,經過脅部,造成悶痛。用手按壓,會聽到流動的聲音。服用十粒控涎丹,不久後悶痛的地方開始發熱,隨後一聲巨響,排出數升的痰液,食物才順利通過,達到胃部。
竇氏提到:有一位23歲的婦女,懷孕九個月。有一天魚骨卡在喉嚨,半天嘔吐,甚至吐出血,但魚骨仍卡在喉嚨。突然吐出一條約三尺長,形狀像小腸,寬約五分的東西。裡面有她吃過的魚、蔬菜、粉皮和未消化的飯,家人幫她把剩下的部分塞回嘴巴,但還有五寸在外面,丈夫再次把它塞回去。從此她開始昏沉疲倦,嘔吐不止,連湯水都無法下嚥,請我來治療。於是我在病牀前放了一盆炭火,用一碗醋澆在上面,讓醋氣充滿整個房間,讓她的精神清醒。
接著我讓她服用牛黃清心丸,腹部開始微微疼痛,再用一分人參、紅花、丹皮、當歸、川芎、生地、阿膠煎煮服用,五六次後病情痊癒。
孫東宿治療臧少庚,他50歲。每次吃東西時,胸膈都不順利,感覺喉嚨有東西梗著,吞嚥困難,大便乾結,內熱,肌肉逐漸消瘦。醫生給他五香連翹湯、五膈丁香散和其他治療胸膈的藥物,但都無效。孫東宿到後,觀察他的臉色蒼白,眼神炯炯有神,但氣喘吁吁,骨瘦如柴。孫東宿知道他是個思慮過多的人。他的脈搏左側緊繃大,右側滑動大。孫東宿對他說:根據脈象,你有心事無法解決,氣鬱成火,脾氣無法舒展,導致產生痰涎。
因此血液不足,大便乾燥,內熱導致肌肉消瘦。張雞峯曾說,胸膈是神思之間的病,換句話說,你應該減少思慮,斷絕色慾,節制口味,杜絕妄想,讓精神思想清淨,然後服藥纔能有效。否則,世上沒有靈丹妙藥,草藥和礦物質怎麼能依賴呢?既然你遠道而來,我怎敢不以真心相待!現在我想出了一個適當的處方,回去後就按照這個處方配藥,這個處方用桂府滑石六兩,炙甘草、白芥子各一兩,蘿蔔子、射干、連翹各一兩半,辰砂五錢,用竹茹四兩煎湯,做成丸子,大小如綠豆。每次飯後和晚上用燈心湯送下一錢五分,一天三次,吃完藥後病就好了。
全膚湯的成分包括:甘草、薏仁、當歸(各一兩),白芍(五錢),黃耆、防風(各五分),荊芥、陳皮(各一錢)。用水煎煮後服用。
控涎丹的成分包括:甘遂(去心)、大戟(去皮)、白芥子,等量混合後磨成粉末,做成藥丸,睡前用薑湯送下。
牛黃清心丸的詳細資訊請見"目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