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源

《奇症彙》~ 卷之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3)

1.

又問意著元關,當守而不移,而無如心猿意馬,難以拘定奈何?予曰:經云,起念即覺,覺後即無,久久純熟,自不走也。又云:此心由來依境,未慣獨立,難以自安,縱得暫安,還復散亂,隨時隨制,務令不動,久久調和馴熟,此心自能安閒,無問晝夜,行住坐臥,及應事之時,當須作意安之。若心得定,即須安養,莫有觸惱,少得安閒,即堪自樂。

且牛馬家畜也放縱不收,猶自生梗,不受駕御,鷹鸇野鳥也,為人羈維,終日在手,自然調熟,心亦自是,若放逸縱任不收,一任粗疏,何能觀妙。

又問何為又有嬰兒奼女,黃婆為媒之說?予曰:心即奼女,腎即嬰兒,脾即黃婆,蓋心屬陽為離,離卦中虛,為陽極生陰,故反為奼女(離因一陰居內,為宅中之女,故名曰奼)。腎屬陰為坎,坎卦中滿,為陰極生陽,故反為嬰兒。

脾屬坤土,坤為老陰,其色黃,故為之黃婆,居坎離之間,主運行其氣,若無此土運行,則奼女焉得歸入洞房,與嬰兒交媾,成胎乎?故曰:黃婆為媒,猶外丹坎離為藥物(坎即鉛水,離即水中金,此金即在鉛中求出,為之兌金是也,猶人真一水中,內有真一之氣焉,有此真一之氣,則能成內丹,有此水中之金,則能成外丹也)。

乾坤為土釜(乾為上釜,坤為下釜),釜乃運火之具,若無土釜,則坎離藥物,焉得轉而成胎乎?內外二丹,總歸一理也。

或又問:佛氏無往之語如何?予曰:無往謂外無往外相,內無住內相,然內無住,則外亦無住,無住而住,則心自降伏,真性亦自然而見。真性即名真如,天然正覺謂之真,無一不知謂之如,故謂之真如,即聖經所謂明德也。明德真如,皆明性之本體,本體無形,無形亦無所去來,惟天生自如,而未嘗少動也。

蓋人生而始,有天然自覺之性,只緣情欲障礙,則智慧全失,故心嘗昏昧,若欲超生死而入涅槃者,當返觀其內,所觀之法,即所謂內無住,外亦無住,無住而住,則心自寂而相自滅也。《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佛所演是偈,因試問空生,可以身相見如來否?答曰: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言所說之如來,非身相如來。

故云即非身相,佛因即告,凡內觀見相,皆是虛妄生相,若能滅除虛妄諸相,而但見空空之性,即如來矣。蓋如來即是性,自性如來,誠空而無相。故經末復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言如來不可取相,所演說者,但如如不動而已。如如,即真性空也。故不動也,人當返觀,真空如如,則相自滅而心自住也,此即謂之即性而修。

蓋性即佛,修佛即所以修性,佛即法,故又不可以佛法名之。即經云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猶恐人泥佛法耳。又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法即謂真性,平等言上自諸佛,下至蠢動含靈,其真性皆同。故云平等而無有高下,即所謂無(梵語阿)上(褥多羅)正(三)等(藐)正(三)覺(菩提)也。蓋真性即佛,以真性無得而上之,故云無上,然此性正相平等,故云正等。

白話文:

關於耳朵的修煉方法,有人問如何保持心神專注,不被雜念所擾?我說:《經書》上說,只要一有念頭就覺察,覺察之後就放下,久而久之就能純熟,心自然就不會胡思亂想了。又說:人的心原本依附於外境,不習慣獨立,很難安靜下來,即使暫時安靜了,也會再次散亂。所以要隨時隨地約束自己,務必保持不動,久而久之調和馴熟,這顆心就能安閒,無論白天黑夜,行住坐臥,以及處理事務的時候,都要用心安頓它。如果心能安定下來,就要好好保養,避免受到刺激和煩惱,只要稍稍安靜一會兒,就能自得其樂。

就像牛馬這些家畜,如果放縱不加以約束,就會變得粗野,不受駕馭;鷹隼這些野鳥,被人捕捉馴養,終日被握在手中,自然就會變得溫順。人的心也是如此,如果放任自流,粗心大意,怎麼能體會到微妙的境界呢?

又問到「嬰兒、少女、黃婆做媒」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我說:心就是少女,腎就是嬰兒,脾就是黃婆。因為心屬陽為離卦,離卦內虛,陽極生陰,所以反稱為少女(離卦因一陰爻居內,如同宅中之女,故名為少女)。腎屬陰為坎卦,坎卦內滿,陰極生陽,所以反稱為嬰兒。

脾屬坤土,坤為老陰,顏色黃,所以稱為黃婆,位於坎離之間,主宰運行氣血。如果沒有這塊土來運行,少女怎麼能嫁入洞房,與嬰兒交合,結成胎兒呢?所以說「黃婆做媒」,就像外丹的坎離二卦為藥物(坎為鉛水,離為水中金,這金是在鉛中提煉出來的兌金,如同人體真水中含有真一之氣,有了這真一之氣,就能煉成內丹;有了這水中之金,就能煉成外丹)。

乾坤二卦為土釜(乾為上釜,坤為下釜),釜是煉丹的工具,如果沒有土釜,坎離二卦的藥物怎麼能轉化成胎兒呢?內外二丹的道理都是一樣的。

有人又問到佛家「無往」的說法是什麼意思?我說:「無往」是指外無外在的執著,內無內在的執著。內無執著,則外也無執著,在無執著中保持住,心就能得到降伏,真性就能自然顯現。真性就是真如,天然的正覺叫做真,無所不知叫做如,所以叫做真如,就是聖經上所說的明德。明德真如都是明性的本體,本體無形,無形也就沒有來去,只是自然而然的存在,從未動搖過。

人一生下來就具備天然自覺的本性,只因為情慾的障礙,智慧就完全喪失,所以心常常昏昧。如果想要超越生死,進入涅槃,就要反觀內在,所觀的方法,就是所謂的內無執著,外也無執著,在無執著中保持住,這樣心就能寂靜,相就能消失。《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佛說這段偈語,是因為有人問空生,能不能以身相來見到如來?佛回答說:不能以身相見到如來,如來說的身相,就不是身相,說的如來,就不是身相的如來。

所以說「即非身相」,佛因此告誡說:凡是內觀見到的一切相,都是虛妄的相,如果能滅除虛妄的諸相,而只見到空空之性,那就是如來。如來就是本性,自性如來,是空而無相的。所以經文最後又說,不執著於相,如如不動,意思是說如來是不能執著於相的,所講的只是如如不動而已。「如如」就是真性空,「不動」就是真性空。人應該反觀內在,體證真空如如,這樣相就會消失,心就能安住,這就是所謂的「即性而修」。

本性就是佛,修佛就是修本性,佛就是法,所以也不能用佛法來命名。經上說:所謂佛法,即非佛法,這是怕人執著於佛法。又說:此法平等,無有高下。法就是真性,平等的意思是說,從佛到一切眾生,其真性都是一樣的。所以說平等而無高下,就是所謂的無上正等正覺。真性就是佛,因為真性沒有能超越它的,所以叫無上;而此性是正等平等的,所以叫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