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症彙》~ 卷之四 (5)
卷之四 (5)
1. 心神
後腹滿,二溲閉,脈歇至於卯酉時,夫卯酉為手足陽明之應,此乃胃與大腸有積滯未盡,當速瀉之。群醫惑阻,乃作紫雪,二日服至五兩,神思稍安,腹亦減安。後又小溲閉痛,飲以蘿蔔子半盂,得吐立通。又小腹滿痛,不可捫摸,神思不佳,以大黃、牽牛等分,水丸服至三百丸,下如爛魚腸二升許,神思稍安。診其脈不歇,又大溲迸痛,小腹滿悶。
又與前丸百粒,腹大絞痛,腰胯重,眼熱如火,不言語,瀉穢如柏油條一尺許,肛門如火,以水沃之,自病半月不食不語,此方啜稀粥,始有生意,數日平安。自嘔吐至安日,脈皆平常弦大,次年行倒倉法痊愈。
一婦春末心脾疼,自言腹滿手足寒,兩膝間須綿裹火烘,胸畏熱喜掀露風涼,脈沉細澀,稍重則絕,輕似弦而短,渴喜熱飲,不食。以草豆蔻丸,加黃連、滑石、神麯為丸,白朮為君,陳皮為使,作湯下百丸,服至二斤而愈。
虞恆德治一婦,四月間因多食青梅,得痰因病。日間胸膈中大如刀錐,至晚氣胸中痛止,而膝䯊大痛,蓋痰飲隨氣升降故也。一醫作胃寒治,用乾薑、良薑、官桂、烏、附、丁、沉輩與之,病日劇,加之口渴,小水淋瀝。虞診其六脈洪數而滑,作清痰處治。令其急烹竹瀝服三日。
口不渴,小水亦不淋瀝,但胸中與膝互痛如舊,用蘿蔔子研汁與半碗,吐痰半升,至夜痛尤甚而厥,正所謂引動其猖狂之勢耳。次日用參蘆一兩,逆流水煎服不吐。又次日苦參煎湯,服亦不吐。又與附子尖、桔梗蘆皆不吐。一日清晨用黎蘆末一錢,麝香少許,酸漿水調與,始得大吐,至次日天明吐方定。
前後得痰乃稠飲一小桶,其痛如脫,調理而安。
汪石山治一女,年十五,病心悸,常若有人捕之狀。欲避而無所,其母抱之於懷,數婢護之於內,猶恐恐然不能安臥,醫者以為病心,用安神丸、鎮心丸不效。汪診之,脈皆細弱而緩,曰:此膽病也。用溫膽湯,服之而安。
或問:人因心恐,遂覺皮膚寒而起慄何故?予曰:恐則氣下,氣下則陽氣內入,故若此,恐定氣還,便即如故。
又問:前症亦因恐而病,蓋恐則氣下,而何故反用溫膽湯降其氣乎?予曰:此乃少陽膽疾,非因恐而病,實因病而恐也。蓋膽以溫為候,虛則寒,寒則氣滯,滯則生痰,痰生膽腑,則神不歸舍,故令人心恐不寐。汪訒庵云:此湯橘皮、半夏、生薑辛溫導痰,即以之溫膽;枳實破滯,茯苓除飲,甘草和中;竹茹開胃土之郁,清肺金之燥,涼肺金,即所以平甲木也。(膽為甲木)。
如是則不寒不燥,而膽常溫矣。
一人年逾七十,忽病瞀昧,但其目系漸急,即閤眼昏懵如睡瞌者,頭面有所觸皆不避,少頃而蘇。問之,曰不知也。一日或發二三次,醫作風治,病轉劇。汪診其脈結止。蘇則皆浮洪數,不任尋按,坐起則覺略小,亦不甚數。脈書曰:數脈所主為熱,其症為虛。三日後再診,左脈小而滑,右脈大而滑,獨肺部浮軟,按之似蟄有聲,與昨脈不同者,虛之故也。夫陽氣者,清順調和之氣也,或勞動過度,或酒食過傷,則擾動其陽,變而為邪熱矣。
白話文:
心神
先前腹部脹滿,大小便不通,脈搏在卯時和酉時停止。卯時和酉時是手足陽明經脈的反應時間,這說明胃和大腸內有積滯未盡,應該趕快服用瀉藥。許多醫生束手無策,便使用紫雪丹,兩天服用了五兩,精神稍有好轉,腹部也舒服些。後來又出現小便閉塞疼痛,喝了半碗蘿蔔子汁,嘔吐後就通了。又出現小腹脹痛,不能觸摸,精神不佳,於是服用等量大黃和牽牛子製成的水丸,共服用了三百丸,瀉下如同爛魚腸約二升,精神稍有好轉。診脈發現脈搏不再停止,又出現小便急痛,小腹脹悶。
再次服用之前的藥丸一百粒,腹部劇烈絞痛,腰胯沉重,眼睛紅熱如火,不說話,排出的糞便像柏油條一樣長達一尺,肛門像火一樣灼熱,用水沖洗後才舒服些。病人已經病了半個月,不吃不喝也不說話,此時開始喝稀粥,才有了起色,幾天後病情穩定。從嘔吐到病情好轉的這段時間,脈象都比較平穩,有力而大,次年進行倒倉療法後痊癒。
一位婦女在春末時心脾疼痛,自述腹部脹滿,手腳冰冷,需要用棉絮裹住膝蓋火烤取暖,胸部怕熱,喜歡掀開衣服吹風,脈象沉細澀,稍重則消失,輕則像弦脈一樣短促,口渴喜歡喝熱水,不吃東西。於是用草豆蔻丸,加入黃連、滑石、神麴製成藥丸,以白朮為主藥,陳皮為輔藥,用湯藥送服一百丸,服用兩斤後痊癒。
虞恆德治療一位婦女,四月間因為多吃青梅,導致痰飲引起的疾病。白天胸膈中疼痛,像刀錐一樣,到晚上胸中疼痛停止,而膝蓋卻劇烈疼痛,這是因為痰飲隨著氣機升降的緣故。一位醫生診斷為胃寒,使用乾薑、良薑、官桂、烏藥、附子、丁香、沉香等藥物治療,病情卻加重,而且口渴,小便淋瀝不暢。虞恆德診脈發現六脈洪數而滑,判斷為清痰的病症。讓病人用竹瀝急火烹煮服用三天。
口渴症狀消失,小便也不再淋瀝,但是胸中和膝蓋的疼痛依舊交替出現,於是用蘿蔔子研磨成汁,服用了半碗,吐出了半升痰,到晚上疼痛加劇,並且出現厥逆,這正如引動其猖狂之勢一樣。第二天用人參、蘆根各一兩,用逆流水煎服,沒有嘔吐。又第二天用苦參煎湯服用,也沒有嘔吐。又用附子尖、桔梗、蘆根,還是沒有嘔吐。一天清晨用黎蘆末一錢,麝香少許,用酸漿水調服,才得以大量嘔吐,到第二天早上嘔吐才停止。
前後吐出的稠痰有一小桶之多,疼痛感消失,調理後痊癒。
汪石山治療一位十五歲的女子,患有心悸,經常感覺好像有人追趕她一樣。想要躲避卻無處可躲,她的母親抱着她,幾個丫鬟在內室保護她,她仍然惶恐不安,無法安睡。醫生認為是心臟疾病,使用安神丸、鎮心丸均無效。汪石山診脈發現脈象細弱而緩慢,說:這是膽病。使用溫膽湯治療,服藥後病情好轉。
有人問:人因為害怕,導致皮膚冰冷而發抖是為什麼?我說:害怕則氣機下陷,氣機下陷則陽氣內收,所以才會這樣,害怕停止後,氣機恢復,就會恢復正常。
又問:之前的病例也是因為害怕而生病,既然害怕會導致氣機下陷,為什麼反而要用溫膽湯來降氣呢?我說:這是少陽膽經的疾病,並不是因為害怕而生病,而是因為生病而害怕。膽的正常狀態是溫和的,虛則寒,寒則氣滯,氣滯則生痰,痰阻於膽腑,則神氣不能歸位,所以讓人心悸失眠。汪訒庵說:這個湯方中,橘皮、半夏、生薑辛溫化痰,以此溫暖膽經;枳實破氣消滯,茯苓除濕,甘草調和脾胃;竹茹疏肝理氣,清肺燥熱,滋陰降火,這就是平肝的道理(膽屬木)。
這樣就能做到不寒不燥,膽經就能保持溫和了。
一位七十多歲的人,突然患上神志不清的疾病,只是眼睛逐漸緊閉,閉上眼睛後昏昏沉沉像睡着一樣,頭面部即使受到觸碰也不躲避,過一會兒就清醒過來。詢問他,他說不知道。一天可能發作兩三次,醫生診斷為中風,治療後病情加重。汪石山診脈發現脈象沉細而止。清醒時脈象浮洪數,不能用手指按壓,坐起來時感覺略微減輕,也不那麼數了。脈書上說:數脈主熱,其症為虛。三天后再次診脈,左脈細而滑,右脈洪而滑,唯獨肺部浮軟,按壓時像有蟲子一樣發出聲音,與昨天的脈象不同,這是虛證。陽氣是清順調和之氣,如果勞動過度,或者飲食過度,就會擾動陽氣,轉變成邪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