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四肢厥逆」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四肢厥逆是中醫的一個病症,指的是四肢冰冷、發紫,甚至沒有知覺。在古代,四肢厥逆被認為是一種嚴重的疾病,往往會導致死亡。

四肢厥逆的病因有很多,最常見的是由於氣血不足導致的。氣血不足會導致四肢的血液循環不暢,從而導致四肢冰冷、發紫。此外,四肢厥逆還可以由其他疾病引起,比如心臟病、肺病、肝病等。

四肢厥逆的治療方法有很多,最常見的是使用中藥進行治療。中醫認為,四肢厥逆是由於氣血不足導致的,因此治療的關鍵是補充氣血。常用的中藥有黃芪、當歸、川芎等。此外,針灸、推拿等也可以用來治療四肢厥逆。

四肢厥逆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比如肢體壞死、甚至死亡。因此,如果出現四肢厥逆的症狀,一定要儘早就醫。

以下是四肢厥逆的中醫證候基本介紹:

  • 四肢冰冷、發紫,甚至沒有知覺。
  • 面色蒼白,嘴唇發紫。
  • 心慌、氣短、胸悶。
  • 頭暈、噁心、嘔吐。
  • 小便清長,大便溏薄。
  • 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

四肢厥逆是中醫的一個嚴重病症,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因此,如果出現四肢厥逆的症狀,一定要儘早就醫。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當歸四逆湯

  • 1.《皇漢醫學》:「和久田氏曰:「平素氣虛之人,外邪襲入於心胸,正氣為之抑壓,自四肢厥逆,脈細欲絕者,以此方排心胸間之寒邪,導下水氣,舒暢正氣,則厥寒復溫,脈帶陽氣而愈矣。與三味之四逆湯不同,彼已在內,有下利清穀證,故於四肢謂厥冷。冷者,自內冷也,屬於內之詞也。

四逆湯

  • 1.《醫方考》:「論曰:自利不渴屬太陰。太陰主水穀,病故自利;內有真寒,故不渴。陰證者,舉三陰而言,則又非獨太陰矣。病在裡,故脈沉。寒則血脈凝澀,故身痛。四肢受氣於裡,裡寒則陽氣不能宣布於手足,故四肢厥逆而冷;下利亦是裡寒。脈不至者,寒極而脈藏伏也。經曰:寒淫於內,治以甘熱。
  • 2.《醫方論》:「四逆湯為四肢厥逆而設。仲景立此方,以治傷寒之少陰症。若太陰之腹痛下利、完穀不化,厥陰之惡寒不汗、四肢厥冷者亦宜之。蓋陰慘之氣深入於裡,真陽几几欲絕,非此純陽之品,不足以破陰氣而發陽光。又恐姜附之性過於燥烈,反傷上焦,故倍用甘草以緩之。立方之法,盡美盡善。
  • 3.《成方切用》:「(仲景),治三陰傷寒。(四逆湯為少陰主藥,然三陰通用之。太陽證脈沉,亦有用此者。)身痛腹痛,下利清穀,(三陰裡寒,自利居多。)惡寒不渴,四肢厥冷。(治四肢厥逆,故名四逆湯。四肢者,諸陽之本。寒則血脈凝澀,陽氣不能敷布,故一身盡痛,而手足厥冷也。
  • 4.《幼幼集成》:「陰證四肢厥逆,而陽證亦有厥逆,此四逆湯與四逆散不同也;陰證下利,陽證亦有漏底,此理中湯與黃龍湯不同也。
  • 5.《幼幼集成》:「_四逆湯_,治陽氣亢極,血脈不通,四肢厥逆在臂脛之下。若陰證則上過乎肘,下過乎膝矣。
▼ 展開更多

理中湯

  • 1.《兒科萃精》:「若四肢厥逆者,古法用理中湯(如人參、土白朮、乾薑、炙甘草,引用紅棗肉等味),隨症分別治之。
  • 2.《幼科指南》:「如欲吐不吐,欲瀉不瀉,乃寒暑凝結,腹中絞痛,不能堪當,俗名絞腸痧病也。治者當分寒暑,如煩渴大飲者為熱,以桂苓甘露飲主之;若四肢厥逆,口不渴,理中湯煎服。
  • 3.《古今醫鑒》:「_理中湯_(方見中寒)〔批〕(按此方治寒瀉之劑),治脾胃虛冷,中寒泄瀉,四肢厥逆。
  • 4.《醫述》:「不乳,謂初出胞胎,不吮乳也。其故有二,不可不辨:兒生,腹中臍糞未下,能令小兒腹滿氣短,嘔吐不乳,當用一捻金治之。若因母過食寒涼,胎受其氣,兒必腹痛多啼,面色青白,宜勻氣散主之;若四肢厥逆者,理中湯主之。(《醫宗金鑑》)
  • 5.《古今醫鑑》:「_理中湯_(方見中寒)〔批〕(按此方治寒瀉之劑),治脾胃虛冷,中寒泄瀉,四肢厥逆。

四逆散

  • 1.《幼幼集成》:「陰證四肢厥逆,而陽證亦有厥逆,此四逆湯與四逆散不同也;陰證下利,陽證亦有漏底,此理中湯與黃龍湯不同也。
  • 2.《幼幼新書》:「大抵傷寒水氣皆因飲水過多。古人治水氣而咳者,病在陽則小青龍湯主之;病在陰則真武湯主之。)四肢厥逆,腹中痛,或泄利而咳,四逆散主之。(四逆散加五味子、乾薑。)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豬苓湯主之。《古今錄驗》橘皮湯治嗽佳。
  • 3.《古今醫統大全》:「【溫經】少陰咳嗽,真武湯。少陰或咳或悸,小便不利,四逆散。少陰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而咳嗽者,此人有水氣,真武湯加五味子細辛乾薑。少陰四肢厥逆,腹中痛,或溏泄而咳嗽,四逆散加五味子乾薑。
  • 4.《顧松園醫鏡》:「_四逆散_,治少陰病四肢厥逆〔熱邪傳腎,胃關壅閉,故胃陽亦郁,不達四肢。〕又治熱邪,傳入厥陰,手足逆冷,〔木鬱胃陽也。〕或自利者。〔邪逼胃中,水穀下奔。〕
  • 5.《景岳全書》:「四逆散(散二八),微涼,凡陽邪亢極,四肢厥逆者宜此。
▼ 展開更多

桂枝湯

  • 1.《張氏醫通》:「當歸四逆湯(玉函),治陽邪入犯厥陰。四肢厥逆。
  • 2.《醫通祖方》:「治陽邪入犯厥陰,四肢厥逆。

大青龍湯

  • 1.《傷寒說意》:「然青龍發汗,最善亡陽,必無少陰證者,而後可用。若脈微而弱,汗出惡風者,是腎陰盛而衛陽虛,風能疏泄而衛不閉斂,慎勿服此。服之汗多陽亡,遂入少陰之臟,則四肢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治,宜以真武湯救之。蓋四肢秉氣於脾胃,汗瀉中焦溫氣,陽亡土敗,寒水上凌,四肢失秉,故手足厥逆。

五苓散

  • 1.《傷寒恆論》:「本方治汗出不渴,其蓄水比五苓散為輕,因而去掉主要的利水藥,僅用茯苓之淡滲,加重桂枝溫陽,生薑溫胃,甘草和中,四味配伍,溫胃散水之功最佳,為治水氣停中焦,不煩不渴,心下悸而四肢厥逆的有效良方。
  • 2.《文十六卷》:「此外更有四肢厥逆,甚至周身如冰,而竟不惡寒,反有惡熱者,此更是內真熱外假寒,即厥陰經中熱深厥深之象,輕亦熱微而厥微,豈獨不用四逆、理中,即薑湯、米飲及五苓散中之桂枝亦不可用。而且宜用苦寒之劑,佐以挑痧刮痧等法,刺出惡血以泄熱毒者,此則並不宜於溫散溫通矣。

白虎湯

  • 1.《醫學衷中參西錄》:「脈滑者陽明之熱傳入厥陰也。其脈滑而四肢厥逆者,因肝主疏泄,此證乃陽明傳來之熱鬱於肝中,致肝失其所司,而不能疏泄、是以熱深厥亦深也。治以白虎湯,熱消而厥自回矣。

通脈四逆湯

  • 1.《扶壽精方》:「_通脈四逆湯_,治傷寒八九日,四肢厥逆,大便自利,臍腹痛,脈不出者。

四逆加人參湯

  • 1.《醫燈續焰》:「_仲景四逆加人參湯_,治一切虛寒亡陽,下利,四肢厥逆等證。

半夏瀉心湯

  • 1.《皇漢醫學》:「《古方便覽》曰:「一男子,嘔吐下利,四肢厥逆,心中煩躁,氣息將絕。一醫云霍亂,用附子理中湯,吐而不受,煩躁益甚。余即用此方,三服痊愈。」

桃核承氣湯

  • 1.《皇漢醫學》:「經二年又發如前,余又與桃仁承氣湯而愈。此等證若不審證的確,則必殺人,可不慎乎!今之醫家,大概若見四肢厥逆者,則用四逆湯。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則用白虎湯。其次者附子理中、或真武湯、當歸四逆之類。見有水逆者,不出五苓散之類,若不愈則用參附、獨參之類,此皆現今醫家之通弊也。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 1.《傷寒括要》:「其邪為淺。仲景下字不苟。須合而玩之。則輕重淺深。一覽瞭然矣。或曰四肢厥逆。或但曰四逆。或但曰厥。但曰逆者。皆重證也。或曰指頭寒。或曰手足厥。或曰手足逆。或曰手足冷者。皆輕症也。

甘草湯

  • 1.《陰證略例》:「此名陰毒也。陰毒之為病,初得病手足冷,背強嚥痛,糜粥不下,毒氣攻心,心腹痛,短氣,四肢厥逆,嘔吐下利,體如被杖,宜服陰毒甘草湯、白朮散、附子散、正陽散、肉桂散、回陽丹、返陰丹、天雄散、正元散、退陰散之類,可選用之。

白朮散

  • 1.《陰證略例》:「此名陰毒也。陰毒之為病,初得病手足冷,背強嚥痛,糜粥不下,毒氣攻心,心腹痛,短氣,四肢厥逆,嘔吐下利,體如被杖,宜服陰毒甘草湯、白朮散、附子散、正陽散、肉桂散、回陽丹、返陰丹、天雄散、正元散、退陰散之類,可選用之。

天雄散

  • 1.《陰證略例》:「此名陰毒也。陰毒之為病,初得病手足冷,背強嚥痛,糜粥不下,毒氣攻心,心腹痛,短氣,四肢厥逆,嘔吐下利,體如被杖,宜服陰毒甘草湯、白朮散、附子散、正陽散、肉桂散、回陽丹、返陰丹、天雄散、正元散、退陰散之類,可選用之。
  • 2.《保命歌括》:「_天雄散_,治陰毒傷寒,身重背強,腹痛,咽喉不利,毒氣攻心,心下堅,短氣嘔逆,唇青面赤,四肢厥逆,其脈沉細而厥。
  • 3.《陰證略例》:「治陰毒傷寒,身重背強,腹中㽲痛,咽喉不利,毒氣攻心,心下堅強,短氣嘔逆,唇青面黑,四肢厥逆,其脈沉細而疾。
  • 4.《玉機微義》:「天雄散治陰毒傷寒身重背強腹中㽲痛咽喉不利毒氣攻心心下堅強短氣嘔逆唇青面黑四肢厥逆其脈沉細而厥

白通湯

  • 1.《大方脈》:「陰熱,屬陰經之熱也。如發熱無常,兼四肢厥逆、下利清穀者,此為陰熱,宜四逆湯、白通湯之類溫解之(見祛寒門)。余法詳一卷三陰篇。

瓜蒂散

  • 1.《皇漢醫學》:「吐中或吐後,煩躁脈絕,不知人事,四肢厥逆者,勿駭,是乃瞑眩也。以冷水灌面,或使飲之,則醒。或以麝香和冷水使飲之亦佳。

小續命湯

  • 1.《醫驗大成》:「一人年逾五旬,中風卒倒,牙關緊閉,戴眼上竄,手握而四肢振撣。醫以稀涎散吹鼻,吐出稠痰數碗,繼投小續命湯二劑,反覺口開手撤,眼合遺尿,四肢厥逆,人事昏沉,身體發熱,痰聲如鋸。延予診視,見六脈洪滑而歇至,予以症候危險,辭而作別,其子再三哀懇。

回陽丹

  • 1.《陰證略例》:「此名陰毒也。陰毒之為病,初得病手足冷,背強嚥痛,糜粥不下,毒氣攻心,心腹痛,短氣,四肢厥逆,嘔吐下利,體如被杖,宜服陰毒甘草湯、白朮散、附子散、正陽散、肉桂散、回陽丹、返陰丹、天雄散、正元散、退陰散之類,可選用之。

異功散

  • 1.《醫學正傳》:「痘瘡盛出,四肢逆冷,或自利,系在太陰脾經,宜急溫之,用異功散、附子理中湯、調中丸。痘瘡平塌,灰白色不澤,此是正氣不足,宜十補托裡散倍黃耆,加熟附子。或四肢厥逆,時作搐搦,系在厥陰,宜溫之,異功散加防風、青皮,或和中散去乾葛、藿香,加附子、肉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