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傷寒說意》~ 卷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

1. 瀉心諸變

傷寒中風,醫不解表,而反下之,敗其中氣,腹中雷鳴下利,日數十行,完穀不化,心下痞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靜。醫見心下之痞,以為熱結在中,下之未盡,乃復下之,中氣更敗,其痞愈甚。不知此非結熱,但以中脘虛虧,不能制伏陰邪,客氣上逆,故成硬滿。宜甘草瀉心湯,甘、棗、薑、夏,溫補胃氣而降濁陰,芩、連,清其膽火也。

若傷寒汗出解後,胃中氣不調和,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此甲木剋土,土虛不能制水,水鬱膽部,而積於脅下,水合木邪,以賊中氣,脾土陷泄而胃土逆塞也。宜生薑瀉心湯,薑、甘、參、夏,溫補中氣,以轉樞機,芩、連,清其膽火也。

白話文:

【傷寒或風邪侵襲,如果醫生未能正確地發汗解表,反而誤用下藥,這會傷害身體的中氣。會出現腹部雷鳴般的腸鳴音和頻繁的下痢,大便不成形狀,伴有心下(胃的部位)脹滿、乾嘔和心煩,無法安靜。醫生見到心下的脹滿,可能誤判為內有熱結,一再使用下藥,結果中氣更加受損,脹滿的情況反而加重。實際上,這並非因內有熱結,而是因為中脘部位虛弱,無法抑制陰邪,外來邪氣上逆,導致脹滿。適合使用「甘草瀉心湯」,其中的甘草、大棗、薑、夏可溫補胃氣,降濁陰;黃芩、黃連則能清膽火。】

【如果傷寒後出汗退了,但胃部調理不佳,出現心下(胃的部位)脹滿,乾嘔食物的異味,脅下有積水,腹中雷鳴般的腸鳴音和下痢的情況,這可能涉及肝木剋制脾土,脾土虛弱無法控制水分,水分積聚在膽部,並在脅下形成積聚,水與木邪相結合,進一步傷害中氣,導致脾土陷漏,胃土逆塞。適合使用「生薑瀉心湯」,其中的薑、甘草、黨參、夏可以溫補中氣,轉動中樞,黃芩、黃連則能清膽火。】

甘草瀉心湯,四十八

甘草(一兩四錢),大棗(十二枚),半夏(一兩七錢),乾薑(一兩),黃芩(一兩),黃連(三錢五分)

水十杯,煮六杯,去渣,再煎取三杯,溫服一杯,日三服。

生薑瀉心湯,四十九

生薑(一兩四錢),人參(七錢),甘草(七錢),大棗(十二枚),半夏(一兩七錢),乾薑(三錢六分),黃芩(一兩),黃連(三錢五分)

水十杯,煮六杯,去渣,再煎取三杯,溫服一杯,日三服。

白話文:

【甘草瀉心湯】,四十八

甘草(三錢兩),大棗(十二枚),半夏(三錢兩七分),乾薑(三錢兩),黃芩(三錢兩),黃連(九分)

用十杯水煮至六杯,濾掉渣,再煮至三杯,溫熱服用一杯,每日三次。

【生薑瀉心湯】,四十九

生薑(三錢兩七分),人參(四錢九分),甘草(四錢九分),大棗(十二枚),半夏(三錢兩七分),乾薑(一錢),黃芩(三錢兩),黃連(九分)

用十杯水煮至六杯,濾掉渣,再煮至三杯,溫熱服用一杯,每日三次。

2. 瀉心變法

傷寒服瀉下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下利如故。醫謂內熱,復以他藥下之,其利不止。又謂內寒,以理中與之,其利益甚。不知理中者,分理中焦,此其利在下焦滑脫,非理中所能,宜赤石脂禹餘糧湯,固其滑脫,利乃可止。若使複利不止者,此土濕木陷,後竅疏泄而失藏也,當利其小便,開其水道,則穀道閉矣。

下利上痞,總因濕旺。凡誤下心痞,與瀉心湯不解,口燥心煩,小便不利者,悉緣土濕木鬱,不能疏泄水道,宜五苓散,燥土而瀉濕也。(方在「太陽」)

白話文:

傷寒病人服用瀉下湯藥後,如果腹瀉沒有停止,並且心下部位有緊實的感覺,服用瀉心湯後,腹瀉還是持續。醫生認為這是內熱的問題,再次使用其他藥物進行下瀉,但腹瀉情況並未改善。又有人認為是內寒的問題,於是使用理中丸,結果腹瀉反而更加嚴重。實際上,理中丸的作用是調理中焦,對於這種腹瀉在下焦滑脫的情況,理中丸無力迴天。應該使用赤石脂禹餘糧湯來固護滑脫的腸道,這樣腹瀉才能停止。如果腹瀉仍然持續不斷,這可能代表腸道濕氣過重,導致肝木下陷,使得大小便失常。這種情況應該通利小便,開闢水道,這樣大便的通道就會被封閉。

腹瀉伴有心下部位的不適,總歸是因為濕氣過盛。如果錯誤地使用瀉心湯治療心下痞滿,症狀並未改善,反而出現口乾舌燥、心煩意亂、小便不利的情況,這些都是因為腸道濕氣過重,肝木受到抑鬱,無法正常運行水道所致。這種情況適合使用五苓散,五苓散具有燥土除濕的作用。(此方法適用於「太陽」經)

赤石脂禹餘糧湯,五十

赤石脂(五兩六錢,研),禹餘糧(五兩六錢,研)

水六杯,煮取二杯,分三服。

白話文:

"赤石脂禹餘糧湯"的配方如下:

赤石脂(五兩六錢,需研磨),禹餘糧(五兩六錢,也需研磨)。

將以上材料加入六杯水中,煮沸後得到的藥湯為二杯,請分成三次服用。

3. 瀉水排飲

痞證陰陽格拒,寒熱逼蒸,則生水氣,所謂陰陽交,則生濕也。

太陽中風,而有下利嘔逆之證,是水旺土濕,胃逆而為嘔,脾陷而為利也。是宜攻其水,然必表解者,方可攻之。

若其濕邪郁阻,濁氣升塞,頭痛乾嘔短氣,心脅痞硬作疼,而外則汗出而不惡寒者,是表解里未和也。宜十棗湯,大棗培土,芫、遂、大戟,瀉其里水也。

凡傷寒,發汗吐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緣土敗濕滋,胃氣上逆,肺郁痰化,清道壅塞。宜旋覆花代赭石湯,參、甘、大棗,補其中氣,半夏、薑、赭,降其沖逆,旋覆行其痰飲也。

白話文:

「痞證發生在陰陽交界處,因寒熱交戰,導致體內水分積聚,這就是陰陽交合產生濕氣的原因。

太陽中風(一種風邪入侵的病症)伴有下痢、嘔吐的症狀,這是因為水氣旺盛,土氣受損,胃部逆氣導致嘔吐,脾氣下沈引起下痢。這種情況下,應該治療水氣,但必須等到表症消除後才能進行。

如果濕邪堵塞,導致混亂的氣流上升,出現頭痛、乾嘔、呼吸困難、心脅部位腫硬疼痛,且外在表現為出汗而非畏寒,這表明表症已經解除,但內裡還沒有恢復平衡。此時,應使用十棗湯,大棗補養脾胃,芫荽、蜀葵、大戟則能排出內裡的水液。

對於傷寒病,經過發汗、吐、下等治療後,如果心下部位出現痞硬,並伴有嘔氣不止的情況,這是因為土氣敗壞,濕氣滋生,胃氣上逆,肺部受壓使痰液生成,呼吸道受阻塞。此時,可以使用旋覆花代赭石湯,人參、甘草、大棗補充中氣,半夏、薑、赭石則能平抑衝動的氣息,旋覆花則能疏通痰液。」

他若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心中痞硬,氣衝咽喉,不得喘息,此為濕盛胃逆,濁陰填塞,肺鬱而化寒痰,停瘀胸膈,故氣衝而不下也。法當吐之,以瓜蒂散,湧其寒痰。但吐法頗升膈上清陽,諸亡血之家,肺氣素逆,勿用此法。

十棗湯,五十一

芫花,甘遂,大戟,大棗(十枚)

等分為末,水二杯,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大半杯,去棗,入藥末,強人服一錢匕,弱者半錢,平旦溫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再服半錢。得快利後,糜粥溫養。

白話文:

如果病狀類似於桂枝湯的症狀,但沒有頭痛、項部僵硬的現象,只是脈搏在寸處微浮,心口有痞硬感,並且感到氣息阻塞在喉嚨,無法正常呼吸,這可能是因為體內濕氣過重、胃部逆氣、濃厚的陰邪堵塞了氣道,導致肺部積聚寒痰,停滯在胸膈間,因而使得氣息向上衝。治法應該是通過吐瀉的方式來清除這些寒痰,可以使用瓜蒂散這種方劑來促進寒痰排出。

瓜蒂散的配方如下:

  • 芫花
  • 甘遂
  • 大戟
  • 大棗(十枚)

將以上成分均勻研磨成粉末,取兩杯水,先將大棗煮至飽滿,取出大棗,然後加入藥粉。強壯的人服用一錢,體質較弱的人則只服用一半的量。最好在早晨溫熱時服用。如果第一次治療後排出少量的痰,但病情沒有改善,可以在第二天再次服用一半的劑量。當感到輕鬆排便後,應食用稀粥來調養身體。

注意:對於已經失血的患者或者肺部原本就有逆氣的情況,不建議使用這種吐瀉的方法。

旋覆花代赭石湯,五十二

旋覆花(一兩),人參(七錢),半夏(一兩七錢),甘草(一兩),代赭石(三錢五分,煅,研),生薑(一兩七錢),大棗(十二枚)

水十杯,煮取六杯,去滓,再煎取三杯,溫服一杯,日三服。

瓜蒂散,五十三

瓜蒂(一分,熬),赤小豆(一分)

研末,取一錢匕,以香豉三錢五分,熱湯大半杯煮稀糜,去渣,取汁和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加之,得快吐乃止。

白話文:

【旋覆花代赭石湯】,配方為:旋覆花一兩,人參七錢,半夏一兩七錢,甘草一兩,代赭石三錢五分(需先煅後研磨),生薑一兩七錢,大棗十二枚。

使用方法為:將以上材料加水十杯,煮至剩六杯,去除渣滓,再次煎煮至剩三杯,調溫後分三次服用。

【瓜蒂散】,配方為:瓜蒂一分(需先熬製),赤小豆一分。

研磨成粉末,每次取一錢匕(約為0.6公克),以香豉三錢五分(約為1.75公克)與熱湯大半杯一同煮成稀粥狀,去除渣滓,將藥粉與粥汁混合後溫服。若服用後未有反胃反應,可逐步增加份量,直至達到有效反胃的效果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