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鑒》~ 卷之三 (20)
卷之三 (20)
1. 中暑
香薷飲,治臟腑冷熱不調,飲食不節,或食腥膾生冷過度,起居不時,或露臥濕地,或當風取涼,而風冷之氣,歸於三焦,傳於脾胃。脾胃得冷,不能克化水穀,致令真邪相干,心腹疼痛,霍亂氣逆。先心痛,則先吐,先腹痛則先利;心腹齊痛,吐利並作。或憎寒壯熱,或頭痛眩暈,或轉筋拘急,或四肢厥逆,煩悶昏塞,燥亂欲死,並能治之。
香薷(四錢),厚朴(二錢,姜炒),白扁豆(二錢)
上銼一劑,水煎冷服。
挾風搐搦不省人事,加黃連、羌活。小便澀濁,加茵陳、車前。霍亂吐利,加木瓜、薷香、薑汁。臟腑積熱便血,加枳殼、黃連、赤芍藥、烏梅。小便血,加瞿麥、車前子。壯熱大渴,五心煩熱,加麥門冬,淡竹葉、茅根、燈心。腳氣作痛,行步艱辛,加羌活、獨活、蒼朮、木瓜、枳殼、陳皮、半夏。挾痰,加南星、半夏。
二香散,〔批〕(按此方祛暑和中之劑)
治四時感冒寒暑,嘔吐泄瀉,腹痛瘴氣,飲冷當風,頭疼身熱,傷食不化,及南方風土,暑月傷風、傷寒,悉以此藥解表發散。
香薷(二錢),厚朴(一錢,姜炒),扁豆(一錢),紫蘇(一錢),香附(二錢),陳皮(一錢),蒼朮(一錢),甘草(五分)
上銼一劑,蔥姜煎服,加木瓜一錢更妙。
五苓散,治中暑傷寒濕熱,表裡未解,頭疼發熱,口燥咽乾,煩渴及飲水不止,小便赤澀,霍亂吐瀉,心神恍惚,腹中氣塊,黃疸發渴等症。
豬苓(二錢五分),澤瀉(二錢五分),白朮(二錢五分),茯苓(一錢五分),肉桂(三分)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或用滑石同為末,每服二錢,白沸湯調下尤妙。本方去桂,名四苓散。加茵陳,名茵陳五苓散。加辰砂,名辰砂五苓散。一方加大黃治初利,亦治積聚、食黃、酒疸,量人虛實用之,陽毒,加升麻、芍藥,去桂。狂言妄語,加辰砂、酸棗仁。頭痛目眩,加川芎、羌活。
咳嗽,加桔梗,杏仁。心氣不定,加人參、麥門冬。痰多,加陳皮、半夏。喘急,加馬兜鈴、桑白皮。氣塊,加三稜、蓬朮。心熱,加黃連、石蓮肉。身疼拘急,加麻黃。口乾噯水,加烏梅、乾葛。眼黃酒疸及五疸,加茵陳、木通、滑石、梔子。鼻衄,加梔子、烏梅。伏暑鼻衄,加茅根,煎調百草霜末。
五心熱如勞,加柴胡、桔梗。有痰有熱,加桑白皮、人參、前胡。水腫,加甜葶藶、木通、滑石、木香。疝氣,加吳茱萸、枳殼、小茴香、川楝子、肉桂。霍亂轉筋,加藿香、木瓜。女子血,加桃仁,丹皮。嘔吐,去桂,加半夏、薑汁。
益元散(一名六一散)〔批〕(按此方祛暑利水之劑)治中暑身熱嘔吐,煩躁不寧,小水赤黃,大便泄瀉,善解暑毒。凡盛暑之時,雖不病,亦宜散。
白話文:
中暑
香薷飲,用於治療臟腑寒熱失調,飲食不節制,或食用生冷腥物過度,作息無常,或露宿濕地、貪涼受風,導致風寒之氣侵入三焦,進而影響脾胃。脾胃受寒,影響水穀運化,造成邪氣與正氣相爭,出現心腹疼痛、嘔吐腹瀉、氣逆等症狀。先心痛則先吐,先腹痛則先瀉;心腹同時疼痛,則嘔吐腹瀉同時發生。也可能伴隨畏寒發熱、頭痛眩暈、肌肉痙攣、四肢厥冷、煩悶昏沉、燥熱不安、瀕死感等症狀,此方皆可治療。
藥方:香薷(四錢)、厚朴(二錢,薑炒)、白扁豆(二錢)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水煎煮後放涼服用。
加藥:若伴隨風邪搐搦、神志不清,加黃連、羌活;小便澀滯,加茵陳、車前子;霍亂嘔吐腹瀉,加木瓜、香薷、薑汁;臟腑積熱便血,加枳殼、黃連、赤芍藥、烏梅;小便帶血,加瞿麥、車前子;壯熱口渴、五心煩熱,加麥門冬、淡竹葉、茅根、燈心草;腳氣疼痛,行走困難,加羌活、獨活、蒼朮、木瓜、枳殼、陳皮、半夏;痰症,加天南星、半夏。
二香散,此方具有祛暑和中的功效。
主治:四季感冒(寒暑感冒)、嘔吐腹瀉、腹痛瘴氣、飲冷受風、頭痛發熱、消化不良,以及南方風土病、夏季傷風、傷寒等,均可用此藥解表散寒。
藥方:香薷(二錢)、厚朴(一錢,薑炒)、白扁豆(一錢)、紫蘇(一錢)、香附(二錢)、陳皮(一錢)、蒼朮(一錢)、甘草(五分)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蔥薑水煎煮服用,加木瓜一錢效果更佳。
五苓散,用於治療中暑、傷寒、濕熱等導致的表裡未解、頭痛發熱、口乾咽燥、煩渴多飲、小便短赤澀痛、嘔吐腹瀉、神志恍惚、腹脹氣塊、黃疸發熱等症狀。
藥方:豬苓(二錢五分)、澤瀉(二錢五分)、白朮(二錢五分)、茯苓(一錢五分)、肉桂(三分)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水煎煮溫服。也可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滾燙的開水沖服,效果更佳。方中去除肉桂,名為四苓散;加入茵陳,名為茵陳五苓散;加入辰砂,名為辰砂五苓散。另有一方加用大黃治療初起腹瀉,也可用於治療積聚、食積黃疸、酒疸,根據患者虛實加減藥量;陽毒加升麻、芍藥,並去肉桂;狂言妄語,加辰砂、酸棗仁;頭痛眩暈,加川芎、羌活;咳嗽,加桔梗、杏仁;心神不安,加人參、麥門冬;痰多,加陳皮、半夏;氣喘,加馬兜鈴、桑白皮;氣塊,加三稜、蓬朮;心火旺盛,加黃連、石蓮子;身體疼痛拘急,加麻黃;口乾呃逆,加烏梅、葛根;黃疸,加茵陳、木通、滑石、梔子;鼻出血,加梔子、烏梅;伏暑鼻出血,加茅根,再調入百草霜末煎服;五心煩熱,加柴胡、桔梗;痰熱,加桑白皮、人參、前胡;水腫,加葶藶子、木通、滑石、木香;疝氣,加吳茱萸、枳殼、小茴香、川楝子、肉桂;霍亂抽搐,加藿香、木瓜;女子血崩,加桃仁、丹皮;嘔吐,去肉桂,加半夏、薑汁。
益元散(又名六一散),此方具有祛暑利水的功效。
主治:中暑導致發熱、嘔吐、煩躁不安、小便黃赤、腹瀉等症狀,善於治療暑熱毒邪。盛暑季節,即使沒有生病,也可用此方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