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鑒》~ 卷之三 (21)
卷之三 (21)
1. 中暑
白滑石(六兩,水飛),大粉草(一兩,微炒)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加蜜少許,熱湯冷水任下。
清暑益氣湯,治長夏濕熱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懶於動作,胸滿氣促,肢節疼痛。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痞悶,小便黃而數,大便溏而頻,飲食不思,身汗體重,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氣未病也。其脈中得洪緩,若濕熱相搏,必加之以遲遲。病雖互換少瘥,其因不出於暑濕二氣也。宜以清燥之藥治之,此湯為的。
黃耆(炒,一錢),蒼朮(炒,一錢半),升麻(一錢),人參(五分),白朮(五分),陳皮(五分),神麯(五分),澤瀉(五分),甘草(炙,三分),黃柏(酒炒,三分),當歸(三分),青皮(三分),麥門冬(三分),乾葛(三分),五味子(十粒)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清暑和中散(介石伯傳),治中暑諸證。
黃連(酒炒,一兩),香薷(浮穗,二兩),厚朴(一兩),白扁豆(炒,四錢),豬苓(一兩五錢),澤瀉(一兩五錢),白朮(七錢),赤茯苓(去皮,七錢),木通(去皮,一兩),滑石(一兩五錢),枳殼(炒,一兩),車前子(炒,一兩),陳皮(去白,七錢),砂仁(炒,一兩),木香(三錢),草果仁(一兩五錢),甘草(炙,三錢),小茴香(炒,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二匙,隨病用引。伏暑,冷水調下。腹痛,酒調下。嘔吐泄瀉,霍亂轉筋,百沸湯調,熱服出汗。嘔吐甚而不止者,百沸湯和薑汁調下。傷寒作瘧者,蔥白湯調下取汗。
清暑六和湯,〔批〕(按此方清暑養元氣,除溫熱之劑),治心脾不調,氣不升降,霍亂轉筋,嘔吐泄瀉,寒熱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滿,頭目昏痛,肢體浮腫,嗜臥倦怠,小便赤澀,並陰陽不分,冒暑伏熱。煩悶。或成痢下,中酒煩渴,畏食,婦人妊娠產後,皆可服。
砂仁(五分),半夏(湯泡,五分),杏仁(泡,五分),人參(去蘆,五分),赤茯苓(五分),藿香(一錢),白扁豆(姜炒,一錢),木瓜(一錢),香薷(二錢),厚朴(姜炒,二錢),黃連(麩炒,一錢)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生脈散,夏月服之,能生津液,通血脈,止煩渴,養元氣,健脾胃,益精神。
人參(去蘆),五味子(去梗),麥門冬(去心)
上煎湯代茶,此一盞,可當茶三盞。
千里水(葫蘆秘方),治路上行人暑熱作渴,茶水不便,用此藥備之,俟渴時,即用一丸噙化。止渴生津,化痰寧嗽。
硼砂,柿霜,烏梅肉,薄荷葉,白砂糖
上等分,搗爛為丸。每用一丸噙化。
水葫蘆丸,〔批〕(按此方養氣清熱,生津止渴之劑),治冒暑毒,解煩渴,生津液。
白話文:
[中暑]
白滑石散: 用白滑石(六兩,研磨成細粉)、大粉草(一兩,微炒)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少許蜂蜜,用熱水或冷水送服。
清暑益氣湯: 治療長夏濕熱侵襲,導致四肢乏力、精神萎靡、懶於活動、胸悶氣短、關節疼痛等症狀。也可能出現氣喘、發熱煩躁、胃脘部痞悶、小便黃且頻數、大便稀溏且頻次增多、食慾不振、身體沉重或出汗少(汗少者,說明氣血虧虛,以血虛為主)等症狀。脈象洪緩,若濕熱交織,脈象會更遲緩。即使症狀有所緩解,其根本原因仍在暑濕之氣。宜用清熱燥濕的藥物治療,此方正合適。 藥物組成:黃耆(炒)、蒼朮(炒)、升麻、人參、白朮、陳皮、神曲、澤瀉、甘草(炙)、黃柏(酒炒)、當歸、青皮、麥門冬、葛根、五味子。
清暑和中散: 治療中暑的各種症狀。藥物組成:黃連(酒炒)、香薷(帶穗)、厚朴、白扁豆(炒)、豬苓、澤瀉、白朮、赤茯苓(去皮)、木通(去皮)、滑石、枳殼(炒)、車前子(炒)、陳皮(去白)、砂仁(炒)、木香、草果仁、甘草(炙)、小茴香(炒)。服用方法:將藥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到兩匙,根據病情用不同的液體送服。中暑後可用冷水送服;腹痛可用酒送服;嘔吐腹瀉、霍亂、抽搐則用滾燙的開水送服,服用後需出汗;嘔吐嚴重不止,則用滾燙的開水加薑汁送服;傷寒引起瘧疾則用蔥白水送服,服用後需出汗。
清暑六和湯: 此方清熱養氣,去除溫熱。治療心脾失調,氣機升降失常,霍亂、抽搐、嘔吐腹瀉、寒熱交替、痰喘咳嗽、胸悶、頭痛頭暈、肢體水腫、嗜睡倦怠、小便不利等症狀,以及陰陽失調、中暑、中酒煩渴、厭食等症狀,婦女妊娠或產後也可服用。藥物組成:砂仁、半夏(湯泡)、杏仁(泡)、人參(去蘆)、赤茯苓、藿香、白扁豆(薑炒)、木瓜、香薷、厚朴(薑炒)、黃連(麩炒)。
生脈散: 夏天服用,可以生津液、通血脈、止煩渴、益氣、健脾胃、益精神。藥物組成:人參(去蘆)、五味子(去梗)、麥門冬(去心)。煎湯當茶飲用,一盞藥湯相當於三盞茶。
千里水: 專為旅途中暑熱口渴、不便煮茶的人準備,服用一丸即可止渴生津、化痰止咳。藥物組成:硼砂、柿霜、烏梅肉、薄荷葉、白砂糖(等量)。將以上藥物搗爛製成丸劑,每次服用一丸。
水葫蘆丸: 此方養氣清熱,生津止渴。治療中暑、煩渴、生津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