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驗大成》~ 中風章 (3)
中風章 (3)
1. 中風章
一人性多恐遇事矜持,病頭振,六脈沉緩,左關尺散軟無力,此虛風候也。夫矜持太過,則肝腎兩傷。《經》云:諸風撣眩,皆屬於肝。又云:恐傷腎。恐懼不已,則火起於腎,而消爍精血,腎水一虧,則心火暴盛無制。《經》云:諸逆衝上,皆屬於火。風相扇而撣搖矣。治法惟宜養血順氣,氣行而痰自消,血榮而風自滅也。
晝服養營膏,夕服定振丸,三月而痊。
養營膏:枸杞(八兩),人參,黃耆,當歸,白朮(各四兩),二冬(各二兩)
定振丸:黃連(四兩酒煮),半夏(四兩姜煮),川芎,當歸,熟地,白芍(各三兩),人參,黃耆,白朮(各二兩),天麻,秦艽,靈仙,防風,荊芥(各一兩半),全蠍,細辛(各五錢)
為末,密丸。
一兒九歲,忽患手足抽掣動搖,弄舌吐沫,面白唇青。或作風治,或作驚治,或作火治,或作痰治,雜用珠、犀、金、石、牛黃、琥珀、蜈蚣、全蠍等藥幾殆。余診之,右手脈沉弱而無力,左手脈滑大,此脾虛生風之症,理宜大補,用歸脾湯加桂、附一錢。搐定,減去桂、附,大劑參、耆,六服全愈。
一人年過四旬,醉飲青樓,夜臥當風,患頭痛發熱多汗,胸膈痞悶,飲食不進,六脈浮洪,重按豁然。此風人腠理,病在胸臆,即《內經》所謂飲食當風,名曰漏風。投以白朮、澤瀉煎服而熱退,汗仍不止,心口如水,此思慮所傷,與歸脾湯加麻黃根、桂枝,數服而愈。頭痛不已,用白蘿蔔汁滴人鼻中,立安。
一膏梁之人,素不慎起居,忽失音,不能語,神思昏潰,痰涎上壅齧舌齧頰。河間云:夫瑙屬腎經虛寒,氣厥不止。《醫學綱目》云:少陰氣至則齧舌,少陽氣至則齧頰。若失音者,腎氣不能上接清陽也。先用地黃飲子,隨服六味地黃丸而愈。
一人年六十餘,仲冬患中風症,半身不遂,語言蹇澀,心神昏憒,煩燥自汗,表虛惡寒,如灑冰雪,口不知味,鼻不聞香臭,聞木聲則驚怖,小便頻多,大便燥結。用大黃之類下之,便飲食減少,不然則滿悶,晝夜不得寐,約三月餘。凡三易醫,病全不減。至次年三月,又因風邪客之,加以痰嗽,嗌乾燥,疼痛不利,多唾,中脘氣痞似噎。
予思《內經》有云:風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氣傷臟乃病,臟病形乃應。又云:人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此風氣下陷入陰中,不能生髮上行,則為病矣。又云:形樂志苦,病生於脈,神先病也。風邪加之,邪入於經,動無常處,前症互相出見,洽病必求其本,邪氣乃伏。
論時月,則宜升陽補脾胃,泄風木;論病,則宜實表裡,養營衛。瀉肝木,潤燥,益元氣,慎喜怒,是治其本也。以柴胡、黃耆、升麻、甘草、當歸、半夏、黃柏、黃芩、人參、陳皮、芍藥(此名加減沖和湯)。自汗,倍黃耆,加五味子二十粒。夜不得寐,乃心事煩擾,心火內動,上乘陽分,衛氣不能交於陰分使然也。
白話文:
中風章
一個人個性膽小,遇事過於拘謹,得了頭暈的毛病,脈象沉緩,左關、尺脈虛弱無力,這是虛風的症候。 過於拘謹,會損傷肝腎。《內經》說:各種風引起的眩暈,都屬於肝。又說:恐懼傷腎。持續恐懼,就會導致腎中之火上升,消耗精血,腎水虧損,則心火暴盛失去控制。《內經》說:各種逆氣衝上,都屬於火。風互相激盪而引起頭暈搖晃。治療方法應當養血順氣,氣血通暢,痰濁自然消除,氣血充盈,風邪自然消失。
白天服用養營膏,晚上服用定振丸,三個月後痊癒。
養營膏配方:枸杞(八兩),人參、黃耆、當歸、白朮(各四兩),生地黃、熟地黃(各二兩)
定振丸配方:黃連(四兩,酒煮),半夏(四兩,薑煮),川芎、當歸、熟地、白芍(各三兩),人參、黃耆、白朮(各二兩),天麻、秦艽、靈仙、防風、荊芥(各一兩半),全蠍、細辛(各五錢)
將藥材磨成粉末,製成蜜丸。
一個九歲的孩子,突然出現手足抽搐抖動,吐口水,面色蒼白,嘴唇青紫。有人認為是風邪,有人認為是驚嚇,有人認為是火邪,有人認為是痰邪,因此雜用珍珠、犀角、黃金、玉石、牛黃、琥珀、蜈蚣、全蠍等藥物,幾乎把孩子折騰死了。我診斷後發現,右手脈沉弱無力,左手脈滑數有力,這是脾虛生風的症狀,應該大補,於是使用歸脾湯,加桂枝、附子各一錢。抽搐停止後,減少桂枝、附子用量,加大參、耆用量,六劑藥後痊癒。
一個人四十多歲,在青樓醉酒,夜裡睡在風口,得了頭痛發熱、多汗、胸膈痞悶、飲食不進的毛病,脈象浮洪,重按則豁然鬆軟。這是風邪侵入肌膚,病在胸臆,就是《內經》中所說的飲食當風,叫做漏風。我用白朮、澤瀉煎服,熱退了,但汗仍然不止,心口像澆了水一樣,這是思慮過度所傷,於是使用歸脾湯,加入麻黃根、桂枝,服用了幾劑藥後痊癒。頭痛不止時,用白蘿蔔汁滴入鼻中,立刻就好了。
一個生活富裕的人,平時不注意保養身體,突然失音,不能說話,精神萎靡,痰涎壅盛,舌頭和面頰被痰涎阻塞。河間先生說:失音屬於腎經虛寒,氣厥不止。《醫學綱目》說:少陰經氣盛則齧舌,少陽經氣盛則齧頰。如果失音,是腎氣不能上達於清陽之氣。我首先用地黃飲子,然後服用六味地黃丸,病就好了。
一個人六十多歲,仲冬時節患了中風,半身不遂,言語含糊不清,神志昏亂,煩躁多汗,表虛惡寒,感覺像灑了冰雪一樣,口不知味,鼻聞不到香臭,聽到木頭的聲音就害怕,小便頻多,大便乾燥。用大黃之類的藥物瀉下,大便通暢後,飲食減少,否則就覺得胸悶,晝夜難以入睡,大約三個月。換了三個醫生,病情一點也沒減輕。到第二年三月,又因為風邪侵襲,加重了咳嗽、咽喉乾燥疼痛、多唾液、中脘部氣滯像噎住一樣。
我想起《內經》上說:風寒損傷形體,憂慮、恐懼、憤怒損傷氣,氣傷則臟腑生病,臟腑生病則形體反應。又說:人的氣,以天地疾風命名。這是風氣下降進入陰中,不能生髮上升,就成了疾病。又說:形體安逸,精神勞累,疾病產生於脈絡,精神先於疾病發生。風邪加重,邪氣侵入經絡,在經絡中遊走不定,以前的症狀互相出現。治療疾病必須尋找根本原因,邪氣是潛伏的。
根據季節和時間,應該升陽補脾胃,疏泄肝木;根據病情,應該實表裡,養護營衛。瀉肝木,潤燥,益元氣,謹慎喜怒,這是治本的方法。我用柴胡、黃耆、升麻、甘草、當歸、半夏、黃柏、黃芩、人參、陳皮、白芍(這個方子叫做加減沖和湯)。如果自汗,加倍黃耆,加五味子二十粒。如果夜裡睡不着,是因為心事煩擾,心火內動,上衝於陽分,衛氣不能交於陰分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