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驗大成》~ 中風章 (2)

回本書目錄

中風章 (2)

1. 中風章

方:天麻,貝母,廣皮,歸身,紅花,秦艽,車前子,棗仁,茯苓,澤瀉,枳殼,桔梗,甘草

一人素勤苦,偶惡風寒,鼻流清涕,兼有噴嚏,此脾肺氣虛,不能實腠理也。彼不信,服祛風之藥,肢體麻倦,痰涎自出,殊類中風,此為風劑耗散元氣,陰火乘其上位也。宜以補中益氣湯,加麥冬、五味。

方:人參(一錢),炙甘草(一錢),升麻(三分),黃耆(一錢半),當歸,白朮,陳皮,柴胡(各五分),麥冬,五味(生)

一人形體魁偉,中滿吐痰,勞則頭暈,所服皆清痰理氣之劑。不知中滿者,脾氣虧損也;痰盛者,脾氣不運也;頭暈者,脾氣不能升也;指麻者,脾氣不能周也。投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以補脾土,八味地黃丸以補土之母氣,病去十之五。凡患前症者,乃中風之端倪也。

預防之理,當養血氣,節飲食,戒七情,遠房事。如不守禁忌,仍服清痰理氣之劑,適所以招風取中耳。

一人遍身風瘰赤色肌肉腫脹,自少年時,每遇飢餓即發,脈洪而浮。乃陽明風熱內熾因飢餓而正氣不足,八風之邪乘虛而襲也。宜卻勞以調其飲食,避風以防其助邪。

方:生地,當歸,白朮,紅花,連翹,銀花,大力子,防風,防己,白芷,薄荷

一婦先胸脅脹痛,後四肢不舉,自汗如水,小便自遺,大便不實,口噤目瞤,飲食少進,發熱嘔吐,月事不正,睡中搐搦,已十餘日矣。或以為中臟,余意不然。若風既中臟,真氣必脫,禍在反掌,惡能久延?乃候其色,面目俱赤,診其脈,右三部洪數,肝脈尤甚,知胸脅脹痛,肝經血虛,不能養筋也。

自汗不止,肝經風熱,津液亡泄也;小便自遺,肝經熱甚,陰挺失職也;大便不實,肝木熾盛克脾土也;嘔吐少食,月事不正,睡中搐溺,此木盛剋土而脾不能攝血也。宜調補肝脾之氣,清養肝脾之血。

方:人參,黃耆,棗仁,茯苓,白朮,遠志,木香,炙草,白芍,丹皮,鉤藤,山梔,柴胡,當歸

一人年六十餘素善飲,兩臂作痛,服祛風治痿之藥,更加麻木發熱,體軟痰壅,腿膝俱疼,口噤語澀,頭目暈重,口角流涎,身如蟲行,搔起白屑,右手脈浮大無力。《脈法》云:浮而無力為虛。《發揮》云:氣虛脈大親乎浮。其臂麻體軟者,脾無用也;痰涎自出者,脾不能攝也;口歪語澀者,脾氣傷也;頭目暈重者脾氣不升也;癢起白屑者,脾氣不能榮也。用補中益氣湯,倍參、術,加神麯、半夏、茯苓以健脾氣。

脾氣健,則痰涎自化,肢體能運。

一婦懷抱鬱結,筋攣骨痛,喉間似有一核,服烏藥順氣之類,口眼歪斜,臂難伸舉,痰涎愈盛,日晡潮熱,食少體倦。此係鬱火傷脾,血燥生風所致。用加味歸脾湯二十餘劑,形體漸健,飲食漸加。又服加味逍遙散十餘劑,痰熱稍退,喉核稍利。更用升麻益胃湯數劑,諸症漸愈。但臂不能伸,此肝血少也,用六味地黃丸而痊。

白話文:

中風章

一位平素勞累的人,偶然受了風寒,流清鼻涕,還打噴嚏,這是脾肺氣虛,不能固護肌表。他不相信,服用祛風藥物後,肢體麻木倦怠,痰涎自出,很像中風的症狀,這是因為祛風藥耗散了元氣,陰火乘虛而上。應該用補中益氣湯,再加麥冬、五味子。

一位體格魁梧的人,胸腹脹滿,吐痰,勞累就頭暈,他服用過一些清熱化痰理氣的藥物。卻不知道胸腹脹滿是脾氣虧損,痰多是脾氣不運,頭暈是脾氣不能上升,肢體麻木是脾氣不能周流。服用補中益氣湯,再加茯苓、半夏以補脾土,再加八味地黃丸以補腎氣(土之母氣),病情好轉了五成。凡是患有以上症狀的,都是中風的先兆。

預防中風的方法,應該養護血氣,節制飲食,避免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過激,遠離房事。如果不遵守禁忌,仍然服用清熱化痰理氣的藥物,反而容易招致中風。

一位全身長滿風疹,皮膚發紅腫脹的人,從年輕時起,每逢飢餓就會發作,脈象洪大而浮。這是陽明風熱內盛,因飢餓導致正氣不足,外邪乘虛而入。應該避免勞累,調養飲食,避風寒,防止外邪加重病情。

一位婦女,開始是胸脅脹痛,後來四肢抬不起來,自汗如水,小便失禁,大便不通,口噤目瞪,飲食減少,發熱嘔吐,月經不調,睡夢中抽搐,已經十多天了。有人認為是中風臟腑,我不這麼認為。如果風邪已經侵犯臟腑,真氣必然衰竭,禍患就在眼前,怎麼可能拖延這麼久呢?觀察她的面色,臉色都紅,診脈,右手的寸、關、尺三部脈象洪大而數,肝脈尤其明顯,知道胸脅脹痛是肝經血虛,不能濡養筋脈。

自汗不止,是肝經風熱,津液外泄;小便失禁,是肝經熱盛,膀胱氣化功能失調;大便不通,是肝木過盛克脾土;嘔吐少食,月經不調,睡夢中抽搐,這是肝木過盛克脾土,脾臟不能攝血。應該調補肝脾之氣,滋養肝脾之血。

一位六十多歲,平素嗜酒的人,兩臂疼痛,服用祛風治痿的藥物後,更加麻木發熱,身體軟弱,痰多,腿膝疼痛,口噤言語不清,頭目昏重,嘴角流涎,身上像蟲子爬一樣,搔癢起白屑,右手脈象浮大而無力。《脈法》說:脈浮而無力是虛證。《發揮》說:氣虛則脈大而浮。他手臂麻木,身體軟弱,是脾氣不足;痰涎自出,是脾臟不能攝納;口歪言語不清,是脾氣受損;頭目昏重,是脾氣不能上升;搔癢起白屑,是脾氣不能濡養肌膚。用補中益氣湯,加倍人參、白朮,再加神麴、半夏、茯苓以健脾氣。

脾氣健旺,痰涎就能自行化解,肢體就能活動。

一位婦女,心中鬱結,筋攣骨痛,喉嚨好像有個東西卡著,服用烏藥等順氣的藥物後,口眼歪斜,手臂抬不起來,痰涎更多了,下午潮熱,食慾不振,身體疲倦。這是鬱火傷脾,血燥生風導致的。服用加味歸脾湯二十多劑,身體漸漸好轉,食慾也增加了。又服用加味逍遙散十多劑,痰熱略微減退,喉嚨異物感也略微好轉。再服用升麻益胃湯幾劑,諸症狀漸漸好轉。但是手臂還是抬不起來,這是肝血不足,服用六味地黃丸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