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八會穴(會穴)」的解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3-09-15

名詞介紹


八會穴,是古人概括了八個和全身某些生理機能有關的重要穴位,根據其不同的作用而命名的,其中包括:「氣會」—擅中穴「血會」—隔俞穴骨會」—大抒穴「筋會」—陽陵泉穴「髓會」—絕骨穴(即懸鐘穴)「脈會」—太淵穴「臟會」—章門穴「腑會」—太倉穴(即中脘穴)。

八會穴的名稱,最早見於《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八會者,氣會、血會、骨會、筋會、脈會、髓會、皮肉會、肉分理會也。”

會穴的具體位置如下:

  • 氣會:擅中穴,位於胸骨上窩正中。
  • 血會:隔俞穴,位於背部,第五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 骨會:大抒穴,位於大腿前面,髂前上棘與髂嵴連線的中點,距髂前上棘1寸。
  • 筋會:陽陵泉穴,位於小腿外側,腓骨小頭前下方,腓骨與腓腸肌之間凹陷處。
  • 髓會:絕骨穴,位於足外踝後方,跟腱附著部上方凹陷處。
  • 脈會:太淵穴,位於腕橫紋橈側,橈動脈搏動處。
  • 臟會:章門穴,位於胸部,第九肋間隙,距前正中線6寸。
  • 腑會:太倉穴,位於上腹部,胸骨下端,劍突下2寸。

八會穴具有調節全身氣血、臟腑功能的作用。其中,氣會穴擅中穴有益氣和中、調理脾胃的作用;血會穴隔俞穴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作用;骨會穴大抒穴有強壯筋骨、舒筋活絡的作用;筋會穴陽陵泉穴有疏通經絡、緩解關節疼痛的作用;髓會穴絕骨穴有益髓生精、強健骨骼的作用;脈會穴太淵穴有調和氣血、通利經脈的作用;臟會穴章門穴有調理脾胃、疏肝理氣的作用;腑會穴太倉穴有和胃健脾消食化滯的作用。

八會穴是臨床上常用的穴位,可用於治療多種疾病。如氣會穴擅中穴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血會穴隔俞穴可用於治療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等症;骨會穴大抒穴可用於治療腰腿疼痛、骨質疏鬆等症;筋會穴陽陵泉穴可用於治療膝關節疼痛、風濕痹痛等症;髓會穴絕骨穴可用於治療腰腿無力、足跟疼痛等症;脈會穴太淵穴可用於治療心悸胸悶、氣短等症;臟會穴章門穴可用於治療肝鬱脾虛腹脹腹痛等症;腑會穴太倉穴可用於治療胃脘脹痛、消化不良等症。

八會穴的臨床應用非常廣泛,但在使用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 八會穴是全身性穴位,可用於治療多種疾病,但在使用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選擇合適的穴位,並配合其他治療方法,以提高療效。
  • 八會穴具有調節全身氣血、臟腑功能的作用,但在使用時應注意辨證施治,避免濫用。
  • 八會穴是人體重要的穴位,在使用時應注意操作方法,避免損傷皮膚和肌肉

八會穴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臨床應用非常廣泛。在臨床上,八會穴可用於治療多種疾病,但在使用時應注意辨證施治,避免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