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穴位」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腧穴
腧穴,亦稱「穴位」,乃中醫學中特有之概念,指人體經絡線上特定之節點,為氣血匯聚、轉輸之處。其概念源自《黃帝內經》,為針灸、推拿等外治手法之重要施術部位,亦為診斷與治療疾病之關鍵依據。
腧穴之分類
- 經穴:隸屬於十二正經與任督二脈之穴位,共計361穴(據《針灸甲乙經》記載),各有明確定位與主治功能,如合谷穴屬手陽明大腸經,主調頭面疾患。
- 奇穴(經外奇穴):未歸入十四經,然具特殊療效之穴位,如太陽穴、印堂穴,多為臨床經驗總結所得。
- 阿是穴:無固定位置,以按壓痛點或反應點為準,所謂「以痛為腧」,首見於《千金要方》。
腧穴之作用機制
中醫理論認為,腧穴藉由經絡系統與臟腑相通,具以下功能:
- 近治作用:穴位可調治所在部位或鄰近組織之病症,如睛明穴治眼疾。
- 遠治作用:經絡所過,主治所及,如足三里穴屬胃經,能調理脾胃功能。
- 整體調節:刺激特定穴位可平衡陰陽、疏通氣血,如灸關元穴補益元氣。
腧穴之命名由來
古人取穴名多結合自然意象、解剖位置或功效特性,例如:
- 天文地理:日月穴、崑崙穴。
- 動植物形態:鳩尾穴、伏兔穴。
- 功能寓意:承泣穴(承納淚水)、迎香穴(通鼻嗅覺)。
經典腧穴舉隅
- 百會穴:位於巔頂,為諸陽之會,主治中風、眩暈。
- 三陰交:足太陰脾經要穴,調理婦科諸疾及消化功能。
- 湧泉穴:腎經井穴,滋陰降火,擅治失眠、頭痛。
腧穴學問深廣,其應用不僅限於針灸,亦包含艾灸、刮痧、拔罐等療法,為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之重要載體。歷代醫家通過經驗累積與驗證,逐步完善其定位與主治範疇,形成系統化之穴位學說。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