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胸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胸骨

胸骨為中醫學重要骨名,亦稱「(骨曷)骭骨」、「膺骨」或「臆骨」,俗名「胸膛」。據《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所述,胸骨實為胸肋諸骨之總稱,涵蓋胸前正中之骨體及相連之肋骨,構成胸廓之主要架構。

中醫對胸骨的認識

  1. 解剖定位
    胸骨位於胸腔前壁正中,上接鎖骨,下連劍突,兩側與肋骨相銜,形成胸廓,內護心肺,為宗氣之所聚。《靈樞·骨度》提及:「缺盆以下至(骨曷)骭長九寸」,即指胸骨之長度,可見古人早對其形製有明確測量。
  2. 經絡聯繫
    胸骨所在區域為多條經脈所過:

    • 任脈循行於胸骨正中線,主一身之陰氣。
    • 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亦傍胸骨兩側而行,故胸骨病變可反映相關臟腑功能失調。
  3. 生理功能

    • 護衛內臟:胸骨與肋骨共築胸廓,抵禦外邪,保護心肺。
    • 氣機樞紐:胸骨所在之膻中區域,為「氣海」所在,《類經》稱其為「上氣海」,主宰氣之升降出入。
  4. 病候相關
    中醫理論中,胸骨異常可反映內疾,如:

    • 胸骨高突(俗稱「雞胸」)多與先天不足或後天失養相關,常見於小兒佝僂病。
    • 胸骨壓痛或叩擊痛,或為瘀血阻絡、氣滯痰凝之證,可見於胸痹、脅痛等病症。

胸骨與臟腑關聯

胸骨之健康與心、肺、腎三臟密切相關:

  • 主血脈,胸骨區域為心前區,心氣虧虛者可見胸骨悶痛。
  • 主氣司呼吸,胸骨形態異常(如凹陷)可能影響肺之宣降。
  • 主骨生髓,先天腎精虧損易致胸骨發育不良。

總結,胸骨在中醫視野中不僅為形軀之骨,更與經絡氣血、臟腑功能相繫,臨床辨證時須綜合考量其結構與功能之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