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經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經脈
在中醫學理論中,經脈是人體運行氣血的主要通道,為經絡系統的主幹部分。「經」有直行、主幹之意,與「絡」(橫向分支)相對。《靈樞·本藏》記載:「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說明經脈的功能不僅在於輸布氣血,更能調和陰陽、滋養筋骨,並維持關節活動的靈活度。
經脈的結構與分類
經脈系統主要由十二正經與奇經八脈兩大類構成:
-
十二正經
- 又稱「十二經脈」,是人體氣血運行的主要路徑,包括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
- 十二正經依循一定的流注次序,彼此銜接,形成氣血循環的閉合系統,並與臟腑直接相連,體現「內屬臟腑,外絡肢節」的特點。
-
奇經八脈
- 包括任脈、督脈、衝脈、帶脈、陰蹻脈、陽蹻脈、陰維脈、陽維脈。
- 奇經八脈不直接隸屬臟腑,亦無表裡配屬關係,其主要功能為調節十二正經的氣血盈虛,尤其任、督二脈總司一身之陰陽,與養生修煉及針灸治療密切相關。
經脈的生理功能
- 運行氣血
經脈是氣血運行的通路,將水穀精微輸布至全身,維持臟腑、組織的正常生理活動。 - 聯絡臟腑肢節
經脈內連五臟六腑,外絡四肢百骸,形成整體性的聯繫網絡,使機體各部分協調統一。 - 調節陰陽平衡
通過經脈的氣血輸布,協調陰陽盛衰,如《素問·調經論》所言:「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 - 感應傳導
經脈系統能傳遞針刺或其他外治法的刺激,產生調病反應,此為針灸療法的理論基礎。
經脈與疾病的關係
當經脈氣血運行不暢或阻塞時,會導致相應部位的病變,如《靈樞·經脈》提到:「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臨床上可通過診察經脈上的特定穴位(如原穴、絡穴)或循經辨證,判斷疾病所在,並運用針灸、推拿等方式疏通經氣,恢復平衡。
經脈學說的應用
經脈理論不僅指導針灸、推拿等治療手段,亦影響中藥歸經理論,即藥物對特定經脈及其所屬臟腑的選擇性作用。此外,導引、氣功等養生方法亦強調「通經活絡」,以維持氣血流暢,延年益壽。
經脈學說為中醫核心理論之一,其系統性與整體觀體現了傳統醫學對人體生命活動的獨特認知。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