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臟會」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臟會

臟會為中醫經絡學説中的重要概念,屬「八會穴」之一,指五臟之精氣聚會所在。此術語首見於《黃帝內經》與《難經》,為針灸治療五臟相關疾病的核心取穴依據。

臟會之理論基礎

  1. 經典記載

    • 《素問·長刺節論》指出:「治寒熱深專者,刺大臟,迫臟刺背,背俞也。」說明五臟病變可透過背俞穴(如心俞、肺俞等)調治,而「臟會」一詞更強調五臟精氣匯聚的特定穴位。
    • 《難經·四十五難》明確記載:「臟會季脅」,即季脅部的章門穴(位於側腹部,第11肋游離端下際),為臟會之所。
  2. 章門穴與臟會關係

    • 章門為足厥陰肝經穴,同時是脾之募穴。中醫理論中,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穀精微,五臟之氣皆賴脾氣濡養。故章門通過調理脾臟功能,進而影響整體五臟氣機,成為臟腑精氣交會之處。
    • 臨牀上,章門穴不僅治脾病(如腹脹、泄瀉),亦廣泛用於肝鬱氣滯、腎氣不足等證,體現「臟會」統調五臟的特性。

臟會與八會穴體系

「八會穴」為古人歸納的八類精氣聚會之穴,而臟會與其他七會(如腑會中脘、氣會膻中)共同構成經絡調治的系統框架。臟會章門的功能特點在於:

  • 調和臟氣:五臟虛實病變(如肝氣鬱結、肺氣不足)可配伍章門,輔以背俞穴(如肝俞、肺俞)增強療效。
  • 扶正祛邪:透過脾募穴的健脾作用,輔助改善因臟氣失和引發的寒熱、積聚等證。

臟會的臨牀應用

古人強調「臟會季脅」的實用性:

  • 寒熱往來:如《素問》所言,臟會可疏解深層寒熱(如瘧疾、濕溫病),因其能調動五臟氣機,使「腹中寒熱去而止」。
  • 積聚症瘕:五臟功能失調易致氣血瘀滯,針刺或艾灸章門可疏通肝脾經氣,緩解痞塊、脅痛。

臟會與臟腑辨證的結合

臟會章門的運用需結合中醫辨證:

  • 肝脾不調:配伍太衝、足三里,疏肝健脾。
  • 腎氣虧虛:加灸關元、腎俞,補益先天與後天之氣。

綜上,臟會章門體現中醫「以點帶面」的治療思維,透過一穴影響多臟,反映經絡學説中「整體觀」與「氣血調和」的核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