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外踝」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外踝,中醫解剖結構名,首見於《靈樞·骨度》篇,別稱「核骨」,乃足部外側重要骨性標誌。
一、解剖定位
外踝為腓骨下端向外的骨性突起,其形態銳利,較內踝為低,與脛骨下端之內踝相對應,共同構成踝關節之骨性結構。《醫宗金鑑·正骨心法要旨》載:「踝骨者,脛骨之下,足跗之上,內外兩側突出之高骨也」,其描述明確指出外踝與內踝的對應關係。
二、經絡循行
外踝為足少陽膽經與足太陽膀胱經所過之處,為經氣輸注之要衝:
- 膽經循行:《靈樞·經脈》云:「膽足少陽之脈……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外踝前下方之凹陷即為膽經之丘墟穴,主治項強、胸脅痛等症。
- 膀胱經循行:膀胱經行於外踝後方,於此處有崑崙穴,《針灸甲乙經》謂其可治「腰尻痛、腳跟腫」。
三、骨度測量意義
《靈樞·骨度》以外踝為基準之一,於體表測量中具重要地位,如:「髀樞以下至膝中……膝以下至外踝,長一尺六寸」,此骨度法為針灸取穴之依據,後世醫家多沿用之。
四、傷科應用
外踝為足部易損之處,跌撲挫傷可致外踝骨折或脫位。《傷科補要》述其損傷機理為「足部扭折,骱骨錯縫」,並以手法整復為要。此外,外踝周圍筋絡如腓骨長短肌腱,常因勞損或風寒侵襲而致病,表現為外踝腫痛、活動受限。
五、外踝與臟象聯繫
中醫理論中,外踝與肝膽系統相關聯。肝主筋,膽主決斷,若肝血不足或膽經鬱滯,可致外踝筋脈失養,見拘急疼痛;《內經》言「諸筋者,皆屬於節」,外踝為筋之聚處,故其病候可反映肝膽功能狀態。
綜上所述,外踝於中醫學中不僅為解剖標誌,更與經絡循行、診療技術及臟象理論密切相關,為臨床辨治之重要參考。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