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體重」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名詞:體重
「體重」一詞於中醫典籍中,不僅指身體的物理重量,更涵蓋「身體沈重倦怠」的病狀描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提及:「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矣」,意指人至五十歲後,因氣血漸衰、代謝遲緩,易出現肢體沈重、活動遲滯之象,伴隨耳目功能減退。此論述揭示中醫對「體重」的認知,與臟腑功能、氣血運行密切相關。
中醫理論對「體重」的解析
- 與脾虛濕盛的關聯
中醫認為「脾主運化」,脾虛則水濕停滯,化生痰濕,流注肌膚經絡,導致肢體困重、倦怠乏力。《黃帝內經》稱「因於濕,首如裹」,濕邪纏綿,易使頭身如裹物般沈重,此即「體重」之典型表現。 - 氣血不足與陽氣不展
《靈樞·天年》論述人體衰老時「血氣懈惰」,氣血虧虛則推動無力,肌肉失養,故覺身體沈滯。此外,陽氣虛衰者,溫煦功能減弱,水液代謝失常,亦可能加重肢體沈重感。 - 外感濕邪的影響
六淫病邪中,濕性重濁,外感濕邪(如居處潮濕、淋雨涉水)易阻遏氣機,使清陽不升,臨床可見頭身困重、關節酸沈,甚則腫脹。
古籍中的延伸探討
- 《傷寒論》提及「太陽病」發熱惡寒時,若兼見「身重」者,多屬風濕相搏或水濕內停,需辨證施治。
- 《金匱要略》論「水氣病」時,描述「身體腫重」與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相關,水濕泛溢肌表而成。
綜觀之,中醫視「體重」為內外因交互作用的病理表現,核心病機涉及脾失健運、濕濁內蘊、氣血失和等,需透過四診合參,辨析虛實寒熱,方能對證調理。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