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健脾」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健脾
健脾為中醫補法之一,亦稱「補脾」或「益脾」,主要針對脾虛及運化功能減弱之證候。中醫理論中,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穀精微,統攝血液,並與胃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功能。若脾氣虛弱,則運化失職,水濕停滯,氣血生化不足,進而引發一系列臨床表現。
脾虛證候
脾虛常見症狀包括面色萎黃、神疲倦怠、少氣懶言、食慾不振、食後腹脹、大便溏薄,舌質淡、苔白,脈象緩弱等。此類證候多因飲食不節、勞倦過度,或久病耗傷脾氣所致。
常用藥物
健脾常選用甘平或甘溫之品,以補益脾氣,助其運化。常用藥物如下:
- 黨參:補中益氣,健脾益肺,為補脾要藥。
- 白朮:健脾燥濕,益氣止汗,尤擅改善脾虛濕盛之證。
- 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寧心,適用於脾虛濕滯者。
- 山藥:補脾養胃,生津益肺,兼能固腎澀精。
- 蓮子:補脾止瀉,益腎澀精,養心安神。
- 薏苡仁:健脾滲濕,清熱排膿,多用於脾虛濕熱者。
代表方劑
臨床常用方劑如參苓白朮散,此方以黨參、白朮、茯苓為主藥,佐以山藥、蓮子、薏苡仁等,共奏健脾益氣、和胃滲濕之效,適用於脾虛夾濕之證。
中醫理論延伸
脾與其他臟腑關係密切,如「脾主升清」,將水穀精微上輸心肺,化生氣血;若脾失健運,則清陽不升,可致頭暈目眩、內臟下垂等症。此外,「脾喜燥惡濕」,濕邪易困脾陽,故健脾常需配合祛濕之法,如配伍蒼朮、陳皮等燥濕理氣之品。
在五行學說中,脾屬土,為氣血生化之源,其功能強弱直接影響全身氣機與營養輸布。因此,健脾不僅改善消化功能,亦能間接調節氣血不足、肌肉消瘦、四肢乏力等全身性症狀。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