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章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章門穴,出自《脈經》,別名長平、脅髎、季脅,屬於足厥陰肝經的穴位。它也是脾之募穴,與足厥陰、少陽相會,也是八會穴之一個臟會穴。在側腹部,位於第11肋遊離端的下方,當屈肘合腋時正好在肘尖盡處。從《脈經》中得知,另一種說法是在季肋前一寸半的位置。這個穴位的稍下方有第十肋間神經及第十肋間動脈末支。

章門穴主要治療胸脅滿痛、腹脹、腸鳴、嘔吐、泄瀉、痞塊、背強腰痛以及肝脾腫大、消化不良等相關症狀。針灸治療時,可直刺或斜刺0.5-1寸,避免過深刺激。也可以使用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的方法進行治療。

根據《難經》的記載,章門者是脾的募穴,募穴是指所主之處。由於脾主管四肢,所以章門穴位於肘尖盡處。

章門穴是足厥陰肝經的一個脾之募穴,在治療中起到調理脾胃、疏肝理氣、健脾益氣的作用。在臨床上,常運用到章門穴來治療脾胃虛弱、肝氣鬱結、水濕內停等症。

與章門穴配伍的穴位還有足三里穴、太沖穴,這樣的組合可以健脾益氣、疏肝理氣,主治脾胃虛弱、肝氣鬱結、腹脹、腸鳴、嘔吐、泄瀉等症。另外,也可以和天樞穴、大腸俞穴配伍使用,能夠健脾和胃、行氣止痛,主治脾胃虛弱、腹脹、腸鳴、嘔吐、泄瀉等症。還可以配合中脘穴、足三里穴使用,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化積的作用,主治脾胃虛弱、食積不化、腹脹、腹痛等症。最後,與太沖穴、行間穴配伍使用,能夠疏肝理氣、活血化瘀,主治肝氣鬱結、胸脅脹痛、月經不調、痛經等症。

針灸和灸治療時,章門穴可直刺或斜刺0.5-1寸,不宜過度深刺。艾炷灸可採用3-5壯或者艾條灸5-10分鐘的方法進行。

需要注意的是,章門穴為脾的募穴,因此在刺激時不能刺入過深,以免損傷脾臟。

根據文獻摘要,根據《難經》和《針灸甲乙經》的記載,章門穴是脾的募穴,主治胸脅滿痛、腹脹、腸鳴、嘔吐、泄瀉、痞塊、背強腰痛、肝脾腫大和消化不良等症狀。而根據《針灸大成》的記載,章門穴是脾的募穴,具有調理脾胃、疏肝理氣、健脾益氣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