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會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會穴

定義與概念

會穴是中醫學經絡理論中的特殊穴位分類,主要包含兩大類型:交會穴與八會穴。此類穴位在經絡系統中具有獨特的生理功能與治療價值,體現了中醫經絡學說的精妙結構。

交會穴

基本特性

交會穴指兩條或以上經脈相互交會、貫通的特定穴位。這類穴位猶如經絡網絡中的交通樞紐,具有聯絡多條經脈的特性。在《黃帝內經》與《針灸甲乙經》等古典醫籍中,已有明確記載各交會穴的位置與所屬經脈。

經脈交會形式

  1. 同經交會:同一經脈的不同分支在特定穴位相會
  2. 異經交會:不同經脈的氣血在特定穴位匯聚
  3. 多經交會:三條及以上經脈共同經過同一穴位

代表性穴位

  • 百會穴:督脈、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手少陽三焦經之交會
  • 三陰交: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之交會
  • 大椎穴:督脈與手足三陽經之交會

臨床應用特點

交會穴因其聯絡多經的特性,在治療上具有以下優勢:

  • 可同時調節多條經脈的氣血運行
  • 對複雜病症具有協同治療效果
  • 常作為複合證候的主要治療穴位

八會穴

理論淵源

八會穴首見於《難經·四十五難》,提出「腑會太倉,臟會季脅,筋會陽陵泉,髓會絕骨,血會膈俞,骨會大杼,脈會太淵,氣會膻中」的理論體系。此八穴分別代表人體八種重要物質與功能的聚合點。

各會穴詳解

  1. 臟會—章門穴

    • 屬足厥陰肝經
    • 主治五臟疾患,尤以肝脾病證為主
    • 位於第11肋游離端下方
  2. 腑會—中脘穴

    • 屬任脈,胃之募穴
    • 主治六腑病證,特別是胃腸疾患
    • 位於臍上4寸
  3. 氣會—膻中穴

    • 屬任脈,心包募穴
    • 調理氣機,主治氣滯、氣逆諸證
    • 位於兩乳頭連線中點
  4. 血會—膈俞穴

    • 屬足太陽膀胱經
    • 主治血證,如血瘀、血虛等
    • 位於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5. 筋會—陽陵泉穴

    • 屬足少陽膽經,合穴
    • 主治筋病,如拘攣、痿痹等
    • 位於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
  6. 脈會—太淵穴

    • 屬手太陰肺經,輸穴、原穴
    • 主治脈絡疾患,診脈重要部位
    • 位於腕掌側橫紋橈側端
  7. 骨會—大杼穴

    • 屬足太陽膀胱經
    • 主治骨病,如骨痛、骨痿等
    • 位於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8. 髓會—懸鐘穴(絕骨)

    • 屬足少陽膽經
    • 主治髓海不足諸證
    • 位於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

臨床運用原則

八會穴的應用體現中醫「以會治會」的治療思想:

  • 對應組織器官病變首選其會穴
  • 常與其他特定穴配合使用
  • 既可針刺亦可艾灸,視病情需要

理論基礎與現代研究

會穴的理論建立在經絡學說的基礎上,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現代研究顯示:

  • 交會穴多位於神經血管豐富的區域
  • 八會穴與相應組織器官存在神經節段聯繫
  • 刺激會穴可產生廣泛的生理調節作用

會穴系統是中醫經絡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臨床價值歷經千年驗證,至今仍在針灸治療中發揮關鍵作用。